【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代礦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8 08:1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代礦產

 

唐代礦產分布地區頗廣,種類也頗多。

 

據新唐書地理志所載金、銀、銅、鐵、錫、鉛、鹽、水銀和硃砂等九種查考,共六百零四處,分布於二百三十一府州,約占三百四十八府州的百分之六六.四。

 

在六百零四處產地中,以江南道(含東、西和黔中三道)最多;

 

其次是嶺南;

 

再次是南;

 

以下是山南(含東、西)、河南(含都畿)等道。

 

淮南道產地最少,另外是河北、關內(含京畿)。

 

各道產地與總產地比率如下:圖如從南北地區看(以淮河、桐柏山和大巴山分界),南方共四百六十四處,北方一百四十處,南方約為北方的三.三倍。

 

南方的江南、嶺南和南三道,在唐代礦產中扮演著重要腳色。

 

各產地的產量,雖多不詳(已考核出八十六處產量豐富之地),但由產地數目,可顯示出南方的資源潛力和開發實況。

 

於九種礦產中,以鹽產地最多,一百四十九處,占總產地百分之二四.七;

 

其次是鐵,一百一十八處,占百分之一九.五;

 

再次是銀,九十七處,占百分之一六.一;

 

金,九十六處,占百分之一五.九;

 

銅七十八處,占百分之一二.九。

 

其他各礦開採都較少:硃砂二十四處,錫十九處,鉛十三處,水銀十處。

 

非金屬礦產的鹽產地以南道(約當今四川)最多,五十二處,乃井鹽,其產量當不如江南、河南、河北、淮南和嶺南等道的海鹽。

 

唐代的鹽產量,蓋為九種礦產之冠。

 

舊唐書食貨志云:「大曆(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末,通天下之財,而鹽利過半。」

 

貴金屬都以南方產地為多:金,嶺南三十三處,南二十八,江南十五,這三道產地占全國百分之七八.一;

 

銀,也以嶺南最多,五十一處,江南次之,二十八處,這兩道產地占全國百分之八一.四。

 

此外,錫、鉛、水銀和硃砂的產地,都以江南最多:錫六處、鉛和水銀各八處、硃砂十四處。

 

銅和鐵則以江南和南為多(銅,江南三十九處,南八;

 

鐵,江南二十九,南二十二),但河東的銅、鐵產量,蓋不次於這兩道。

 

在河東十處銅產地中,有五處產量頗豐;

 

十七處鐵產地,有兩處也頗多。

 

在天寶間(七四二~七五六),全國共九十九鑄錢鑪,河東的絳州竟占三十鑪。

 

在各金屬礦產中,以銅、鐵產量較多,新唐書食貨志云:「元和初(八○六),全國銅產額二十六萬六千斤,鐵二百零七萬斤;

 

開成元年(八三六),銅六十五萬五千斤,鐵五十三萬二千斤。」

 

銅產量遽增,其主要功用是鑄錢。

 

據核計,在天寶間,每歲鑄錢所需的銅,約為二百一十多萬斤。

 

於唐代,銅似在各金屬礦中的產量最多。

 

從唐代礦產南北分布情勢觀察(正與西漢鹽鐵工官的分布相反),南方遠勝北方,在北方惟有河東的銅、鐵,和河南、河北兩道的鹽產較盛外,其他各礦產都無法同南方相較量。

 

(楊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45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3:19 , Processed in 0.08397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