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手法音階混合譜】 這是兼有手法及音階兩種功能的混合譜,便能正確和容易的奏出樂曲來。
見圖1一種是在音階譜的旁邊加註指法,如一、明代「文廟禮樂全書」的笙譜,即在音階譜的左邊,註明各音應在笙上按第幾根管(參閱附圖),如唱大哉孔子的「大」字時,右下角的小字「太」,表示唱固定音高的「太簇」律,左下方的小字「四」,則表示相當於首調唱名笛譜的?
,吹笙時則按第四、八、十一根管,使發出一和音來。
二、明「南雍志」中的排簫譜,也是類似的註明應吹第幾管的數字。
三、清代華秋蘋的「琵琶譜」,在其工尺譜邊加註各種指法符號,如右手的單(彈)、(挑)、ㄅ(勾)、(雙)、疳(摭)、八(分)、口(扣)、合(輪)等;
左手的乏(泛)、?
(吟猱)、ㄆ(擻)、巾(帶起)、丁(打)、才(推)、交(絞)等。
四、臺灣南管譜的右邊,亦註有另一種琵琶的指法符號。
五、西洋吉他及烏苦雷雷(Ukulele)的五線譜上面,也常註有和絃的指法圖形,使能很快而正確的彈奏出來。
另一種手法音階混合譜,是在手法譜的旁邊,加上工尺板眼符號,如一、清張鶴「琴學入門」中之琴譜,使自由彈奏的琴曲,在音高和節奏上,更為清楚而有規定。
二、民國楊宗稷著「琴鏡」中的琴譜,除有工尺外,更用方格來表示音符的時值,類似元代佘載的方格譜和韓國的井間譜。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