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農場管理】 美國政府的農業普查曾對農場下定義:「農場是一個農民所直接耕種的一切土地,他管理這些土地,用他自己單獨的勞力,或自己的勞力配合家人的勞力,或助以僱工的勞力,而在土地上從事農業經營。」
其實農場應該包括耕地、農舍、牲畜、農具、勞動、生產資金,以及土地上所有的附屬物如灌溉排水的設備,和樹木藩籬等物品。
經濟學家認定農場是企業經營的一種組織,即是農業經營的一個單位。
它是農業經營者所利用及管理的農業資源及所營耕業務的總稱。
這些農業資源可以為農業經營者所有。
但不必完全為農業經營者所有,他可以向他人租入土地、農舍及一切生產工具,而從事農業經營。
依農場經營者的組織而分類,農場有下列各種:一、家庭農場(FamilyFarms):這是農民一家人所經營的農場,家庭的主人就是農場的主人,他負責管理農場,利用他自己家屬的勞力或僱用的勞力,以從事經營。
目前世界各國的農場,除少數共產主義國家外,以這種農場為主要的形式。
二、公司農場(CorporateFarms):這是由少數農民或農業企業者組織的公司所經營的農場,場長或管理人員由公司聘用,農場的土地或為公司所有,或由租佃而來,勞動則由僱工供給。
這種農場的組織,和一般工商業公司的組織一樣。
三、合作農場(CooperativeFarms):這是農民自動組織共同耕種合作社所經營的農場。
依據一般合作社的組織辦法,由全體社員大會選擧理事,由理事會聘用場長及管理人員,負實際管理之責。
農場的土地或由合作社集資購得,或由開墾荒地或承領公地而來,或向公私租佃而來。
農場的勞動則全部或大部由參加合作的農民及其家屬所供給。
每年所得的收益,按照社員一年內在農場中所貢獻的投入,為比例而分配。
農場生產要素,是指從事生產時應用的各種資源與生產能力。
例如農民種植水稻必須有稻穀種子、肥料、土壤、空氣、陽光、熱能、水分、人力、農具以及一切物理與化學等各種力量,這些都是水稻的生產要素。
稻穀收穫後,要運到市場上去出售,又需要人工、包裝材料、運輸工具等。
這些亦可以說是稻穀的生產要素。
空氣,陽光、熱能、水分、土壤等一切自然的生產資源,通常包括於土地要素內,人為的工具都稱之為資本。
用作生產的人力則稱為勞動及管理。
土地、資本、勞動與管理被稱為農場的四大生產要素,以資本與管理最為重要。
資本(Capital)為投資於農場經營之財物以及由土地和勞動兩要素配合所產生的財物,不即刻消費,留作再生產的工具,則稱為資本。
在舊式農業生產中,有了土地和勞力即可生產,資本的有無,無關重要,可是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資本愈來愈重要,其重要性甚至凌駕於勞力之上,其原因為管理(Management)這是一種生產的力量,負責把土地,勞動、資本三種生產要素聯合起來,使生產事業得以實際的進行。
現代農業經營具備了土地、勞動和資本還是不够的,必須配合管理相輔相成。
才能發揮工作效率,管理乃是應用技巧及經濟原理,負責計畫生產,配合生產資源的質和量,是生產事業實際進行的原動力。
管理的目的是在減輕生產成本及增加工作效率,大農場的管理者多係企業家,中小農場的管理者,即為場主本人,佃耕農場的管理者有的是佃農、有的是佃農與地主共同管理。
管理者的任務,可歸納為下列數項:一、選擇及佈置農場。
二、決定如何組織及經營農場。
三、決定作物制度及耕種方法。
四、決定飼養牲畜的種類及頭數。
五、決定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及配合。
六、資金的運用與通融。
七、決定農產品的運銷。
(吳恪元)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