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標題音樂】 標題音樂(ProgramMusic),是絕對音樂(AbsoluteMusic)相對的名詞。
最早在西元十四世紀音樂中已可以發現標題音樂的實例,但是直到十九世紀才被一般所公認而與絕對音樂相提並論。
大約在一九○○年,有許多人,特別是作曲者,他們以為使聽眾便於了解,音樂必須要表現出一件事物,或述說一個故事。
為了追求這種想法與理論,連巴赫的四十八首前奏曲及賦格曲都被加上描述性的名字,如羅馬尼亞的卡門西爾華皇后。
在十六世紀時有作曲家冉乃康(Jannequin)與賀爾曼(Hermann)的標題音樂,如戰鬥、巴維亞之戰,他們所用的原始描述方法,是屬於較低級的模擬音響的音樂,比不上高級的標題音樂。
近世學者認為音樂在它本身的權利價值下,是一種藝術,而不必要太多依賴外在文學化的標題來襯托,相反的那只會削減了一首作品的純粹藝術價值。
有的作曲家缺乏純粹的音樂想像力,所以想出一個新穎的標題來彌補音樂上的缺陷。
按一般分析,標題音樂可分兩種形式,一是音樂很好,忽略了標題,另一種是音樂平凡,但有很好的標題解釋。
第一種例子在過去有名的作品為數不少,譬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PastoralSymphony)、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Fantastique)、史特勞斯的狄爾開玩笑(TillEulenspiegel),以及德布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PreludedeL'apres-midiD'unFune)。
標題音樂中絕大多數的作品是屬於第二種類的。
標題音樂的歷史,由圖片(客觀的),及心理方面(主觀的)趨勢可以觀察出一個大致的傾向。
在一六○○年前,作曲家多模仿大自然的聲音(鳥鳴、雷聲等)、身體的移動(飛、跑、跌倒等)。
十七世紀初,基本的情緒及情感內,以有關的動作或聲音滲入到音樂中。
如痛苦利用顫音,信心用堅定、寬闊的節拍,歡樂是用一種悅耳的旋律,哀傷是用連續半音階下行步法。
現代管絃樂的特殊色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華格納在尼布龍根指環中,非常技巧的模仿了癩蛤蟆、蛇的聲音,史特勞斯在唐古訶德中模仿一群羊叫聲,這種思潮的最高(就某種意義言,是標題音樂不合理的復原)在雷史比基(Respighi)的羅馬之松中發現,其中模仿夜鶯的問題,簡直就把真正夜鶯叫聲錄下就解決了。
貝多芬一八○七到一八○八年間的田園交響曲,顯示了十九世紀標題音樂的序幕。
他的評論「情感的表露勝似塗抹」,同時也適用於舒曼的方法上(兒童情景),除了像狂歡節這樣的曲子,把逼真的旁註應用在化裝舞會的背景中。
後來的追隨者是白遼士,和他的自傳性的幻想交響曲;
以及李斯特,在他眾多的交響詩中,創造了標題音樂的類型,支配了十九世紀後數十年的音樂。
但二十世紀的發展,卻帶來一種激烈的反應,反對標題音樂成為一種以本身為目標的音樂,利用音樂的描述主要只為了諷刺與笑謔的目的。
(鄧昌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