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對位法】 對位法,英文作Counterpoint,德文作Kontrapunkt,拉丁文作Contapunctus,義大利文作Contrapunto。
淵源於拉丁文PunctusContraPunctum(德文NotenGegenNoten),即音符對音符之意。
其涵義有三:一、基本單聲部音樂的創作技巧、音符與樂句的組織方式、即興樂句的演奏(唱)、旋律學。
二、單聲部旋律產生之後,如何依據此既定旋律(CantusFermo),來作成同時一起出現的其他聲部的音樂,有一聲部、多聲部或另外一個樂曲;
這也是對位法則中探討得最多的問題:如何「作」,也就是「對」成另外一部或多部的音樂。
三、特殊的對位技巧-複對位,即二重複對位、三重複對位、四重複對位等。
也就是如何作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位旋律,其旋律能夠上(中)下互相交換的方法。
即原來在上面的旋律能改放在中間或下面等,同時也不違反對位法則的規定。
對位法與和聲學,是基本作曲兩門最重要的學問。
和聲學所探討的是音樂中音符縱的結合方式,即如何以一個既有的旋律為基幹,在其下方(也有將既定旋律放在下面或中間者)作成多聲部的和絃,而音樂以這個既定旋律為主,其他聲部旋律為輔。
只要主旋律好聽,和絃進行好聽而合乎法則即可。
而對位法則不然,他所研究的是音樂各聲部橫的進行的問題。
以對位法所作成的多聲部音樂也有可能類似和絃式的音樂,以上聲部為主,中、下聲部為輔,可是對位法的理論所探討的,多半不只如此而已,而更以如何使每一聲部都能很清楚的被聽到為主要問題,也就是希望各聲部旋律能互顯所長,各有個性交互交錯出現,有的音符長,有的音符短,一部出現,另一部休息,或交互若干音符短暫休息,每部休息之時,另外聲部就顯露出來了。
對位法音樂在作曲時,要希望許多獨立的音樂旋律同時出現,達成多重音樂線條的效果,所以又稱複音音樂(Polyphony)。
可是如果獨立個性的音樂旋律出現的太多、太密,在音樂上就有過猶不及的弊病。
如音樂史上西元十六、十七世紀威尼斯學派多重合唱隊音樂的作法,聲部往往多得使人無法辨認誰在唱什麼。
後來作曲家有鑑於此,在作曲時,一方面以四聲部為極限(經過試驗,三至四聲部不同旋律,尚還能為多數人接受,多了則否);
另一力面,則精簡素材,無論主題或各種對位的旋律、過渡樂段的動機,儘量以少數獨特而容易辨認的旋律為主,而且以複對位手法作成,上下交替,以求精簡效果。
此類樂曲以賦格(Fuge)為其最高藝術形態。
(錢南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