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大學●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YenchingUniversity),是美國教會在中國創辦的十三所大學中之一。
係由前通州協和大學、北京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華北協和神學院,以及女子藝術學院等五校所聯合組成的。
初分男女兩校,男校在崇文門內盔甲廠,女校在燈市口同福夾道。
民國十五年夏,在西直門外海甸的新校舍落成,男女兩校同時遷入。
燕大首任校長為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
他生於浙江杭州,父母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的傳教士。
他在美國唸完大學,進了設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協和神學院。
畢業後,被派到海外傳教,他選了中國。
西元一九0四年十月與愛玲魯德女士結婚,立即啟程來華。
先在南京神學院教書,後來應聘擔任燕大建校的重任。
從此之後就在中國一住五十年。
起初,燕大的名稱,中英文不同,中文是燕京大學,而英文為PekingUniversity(北京大學)。
當時已有國立北京大學,所以幾乎成了雙包案。
但因為英文名稱曾在紐約州立案,一時不便更改,以免影響捐款,直至民國十七年,燕大向教育部登記,中英文名稱才告統一。
燕大遷至海甸之同年,增設副校長,聘吳雷川充任。
並遵照前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之外人捐款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呈請註冊。
民國十八年春,又遵照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之私立學校規程,分設文、理、法三學院。
選任吳雷川為校長,英文稱Chancellor。
司徒雷登本人改任校務長,英文稱President。
復由校董會呈准教育部立案。
燕大的中文規章由吳雷川手訂。
校長一職對中國政府和燕大北平董事會負責,司徒雷登先生的職位在立案後,對燕大紐約託事部負責。
民國二十二年,周詒春繼吳雷川為校長,翌年,周校長辭去,改選陸志韋為代理校長。
同年,教育部頒布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燕大遂將各學系之研究課程,重加編整,正式成立研究院,並於二十四年夏呈准教育部立案。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後,華北局勢日見危殆,國立各院校,相繼南遷。
燕大則以美國教會關係,日人尚不敢妄加干涉,弦歌因以不輟。
直至三十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軍警進占燕大校園,師生們不得已,才紛紛離校。
民國三十一年秋,燕大在四川成都復校,推孔庸之為校長,由代理校長梅貽寶領導校務。
設文、理、法三學院,歷時四載。
三十四年八月日軍投降。
翌年春,成都方面課業提前結束,然後師生分批北上。
同年秋,在北平西郊正式復課。
司徒雷登仍綜理校務,直至三十六年七月出任為美國駐華大使,遺職由陸志韋兼理。
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後,燕大與其他美國教會大學同遭勒令關閉之噩運。
美國教會在中國研辦之大學中,燕大歷史最淺,壽命亦最短,從民國八年各校合併算起,到三十八年關閉為止,僅得二十九年。
建校之初,由於各有關院校隸屬於不同教會,對合併細節意見甚難一致,經司徒雷登運用智慧,幾經交涉,始獲同意。
成立之後,又努力奔走,籌募經費,另建新址。
經多年之辛勞,始在海甸開闢了美侖美奐的校園。
其設備之周全,景色之優美,科系之充實,師資之名望,非其他教會大學所能比擬。
燕大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為校訓。
在不到三十年中,為中國造就了無數人才。
目前,仍有四千多位校友,在海內外各種不同崗位上為社會服務,時思為燕大在臺復校,惜因種種困難尚未能實現。
而香港校友會已於一九七四年創設了燕京書院,使燕京二字得以繼續存在。
(沈劍虹)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