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笙】 笙,在古代樂器八音中,屬於匏類,因為笙下部插有許多笙管的氣斗,在古代最初是用乾老的匏瓜殼製成,所謂匏,即今之葫蘆,品種很多,但笙斗後來慢慢的便改為木製,現在則多為銅製。
氣斗邊裝有一吹嘴,古代的較長而微彎如壺嘴,今制之長約八公分。
插入氣斗中笙管的下端,鑲有穿振銅簧(刻於小銅片上),簧端點有蠟珠,用以調音,因寒暑氣溫變化,會影響到簧片之膨縮及音高,所以必須調音,這可用增加蠟珠重量,使簧片振動變慢而音降低,或減輕蠟珠重量,使簧片振動加快而音變高。
在氣斗外面,笙管的下部,各管有一小孔,用以控制發音,當按閉小孔時,管內氣柱變長,與簧片振動配合好,產生共鳴而發音,但當放開小孔時,氣柱突然減短,必須要極高的音才會起共嗚,所以管端簧片不起共鳴而不響。
我們祖先在古代即知運用現在音響學上的共鳴原理,值得我們敬佩與驕傲。
說文云:「隨作笙,女蝸作簧。」
想女媧所作者,可能是今山胞及苗人所用的竹簧,而非今之笙,後來逐漸演進而成笙。
根據古書之記載及大陸出土戰國時之匏笙,可知周代時已確有這種能吹和音的樂器無疑。
說文謂三十六簧者名竽,自十九簧至十三簧者名笙;
爾雅則謂十九簧者名巢,十三簧者名和。
現在的笙有好幾種:北方銅斗較大的叫北笙,有十七管,最長的管約一尺餘,發音宏亮,還有一種長約三尺的,應名曰竽;
南方較小木斗的叫蘇笙,十三管,發音清麗和雅。
此外還有改良的方笙,有二十五管;
有各管上端裝喇叭口的擴音笙;
有放在膝上抱著按鍵吹奏,共三十六管的抱笙;
有大型鍵盤式的排笙。
在元世祖中統年間(西元一二六○年),曾自回回傳入像管風琴一樣的興隆笙,有紫竹管九十根,豎小管十五根;
此外苗族還有葫蘆笙及木斗吹嘴很長的苗笙,種類繁多。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