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祭孔樂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5 08:54: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祭孔樂舞

 

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兩千餘年來,隆重祭祀。

 

惟祭孔之有樂舞,則在漢及以後諸代。

 

孔子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翌年魯哀公為之立廟於故宅,以供後人紀念。

 

漢高祖十二年(前一九五)過魯時,以太牢祭祀孔子而始有祀典。

 

至於音樂,到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前八八)在闕里祭祀時,始作六代之樂;

 

而舞蹈到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釋奠時,始用宮懸樂及六佾舞,自此以後,樂舞並用。

 

隋文帝仁壽九年(六一三),曾正式制訂釋奠樂章,以後各代在祭孔樂舞方面,均有相當規模及不同之處,茲略述如下:一、唐代,貞觀中祭孔時,文舞武舞並用。

 

顯慶三年(六五八),先聖廟樂用宣和之舞,開元年間曾用八佾。

 

釋奠樂有誠和、承和、肅和、雍和,及舒和等樂章。

 

開元二十八年(七四○),詔定每年仲春及仲秋之上丁日致祭。

 

二、宋代:徽宗政和年間,釋奠樂有凝安、同安、明安、豐安及成安等樂章,為古代七音階,有變宮、變徵之聲,及黃鐘、姑洗、南呂等宮調。

 

樂正、樂工及舞生等,分別戴頭、介幘及進賢冠,穿紫、緋、綠、黃等色公服及羅袍。

 

三、元代:釋奠樂章皆沿用宋之舊曲,樂工戴黑漆冠,穿綠羅胸背花袍。

 

元末曾擬定文明、昭明、景明、誠明、靈明,及慶明等樂章,但未及使用即到明代。

 

四、明代:初用宋之大晟登歌樂,至洪武六年(一三七三)頒定五聲音階樂章,惟歌詞仍沿用宋代者。

 

登歌樂有六十二人,文舞武舞一百三十人,成化中用八佾舞,但也有好幾世是用六佾者,手執之翟是由三支雉羽組成,協律郎及舞士戴頭,穿紫公服,樂生穿緋袍,舞生為紫袍,均戴展角頭。

 

五、清代: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定文廟樂章。

 

五十八年,頒中和韶樂器於闕里。

 

乾隆八年(一七四三),頒丁祭旋宮之樂。

 

樂曲仍為五聲音階,惟與明代不同,鐘鼓之聲,莊嚴肅穆。

 

樂舞生穿清式紅綢冠服,舞生持單羽之翟。

 

六、民國:初年仍沿清制,惟服裝改為藍袍黑馬褂、民國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總統蔣公手諭,對孔廟雅樂、祭孔樂器、舞蹈及服裝等,研究改進,由教育部文化局邀同有關單位及專家,成立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推請蔣復璁為主任委員,莊本立整理祭孔樂舞。

 

這項改進,包括音色優美而且重量較輕的周制編鐘和編磐,古雅調和的宋明服裝,和平博大的明代樂曲,以及莊嚴肅穆之清代鼓樂,至於舞蹈,則採明制(南雍志中舞譜),如是融合了歷代祭孔樂舞之優長於一爐,充分顯示出古雅和平的大國風範。

 

祭孔所用的樂器,包括鏞鐘、晉鼓、編鐘、編磬、特鐘、特磬、建鼓、應鼓、鼓、博拊、柷、敔、舂牘、琴、瑟、排簫、塤、箎、簫、笛、笙等,共二十一種。

 

樂長、麾生、樂生、歌生共六十五人,節生、舞生共六十六人。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29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8:29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