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清代考據】 清代學術之主流,為考據之學。
其學自清初興起,至乾嘉極盛,迄於晚清,由於西學湧入,外患日亟,其學始稍衰。
宋元明數百年為理學支配學術界之時代。
晚明王學末流,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清初顧炎武等大師,起而矯正王學之流弊,別創切實際、重證據之學,是所謂考據。
考據於清初甫興,濃厚之經世思想,為其靈魂。
蓋明末遺老,入清以後,銜亡國之痛,遂將復興希望,寓於學術之中。
顧炎武寫日知錄,即「意在撥亂滌污,法古用夏,啟多聞於來學,待一治於後王」(亭林文集卷六與楊雪臣)。
其參伍錯綜以求其是,詳徵博引以資其信之治學新方法,則其次要者焉。
康雍乾之朝為清之盛世,天下承平富庶,學術有大發展之可能。
此時朝廷一力面提倡編書、校書、刻苦之學術工作,一方面興文字獄,箝制時人思想。
於是學者群趨於與編審等學術工作密切相關之考據之學,而致有乾嘉之盛況。
大抵乾嘉經學家治經不重發明經義,而重文字之訓詁校勘;
史學家治史不從事於寫史,而醉心於古史之考訂辨正。
考據之方法極精密,而清初考據背後之經世思想,殆盡遺忘焉。
經學之吳皖兩派,吳派以惠棟為首,其弟子沈彤、江聲、余肅客最著,而汪中、江藩、劉臺拱等皆汲其流;皖派以戴震為首,衍其學者,有金榜、程瑤田、任大椿、慮文弨、孔廣森、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而段氏、王念孫父子最能光大其學。
吳派之學,以博聞強記為入門,以尊古家法為究竟:皖派之學,則「實事求是,不主一家」(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戴震傳)「無稽者不信,不信必反復參證而後即安」(余廷燦戴東原先生事略)。
故吳皖兩派之經學家,皆為考據家。
其中段玉裁之說文解字注,王金孫之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王引之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最稱精絕。
史學之派別,此時未有明顯之旗幟,然絕大多數之史學家,將考據變為史學之最終目的,為考據而考據,史學家如不以考據治史,即難齒諸史學家之林。
風氣所趨,如怒濤排空,不可遏禦。
若錢大昕之廿二史考異,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榷,皆其代表著作。
而與學術界鮮通聲氣之崔述,著考信錄,凡說必考其原本,辨其虛實,自樹其考據旗幟;
以詞人而著廿二史劄記之趙翼,則能歸納眾多史實,以觀古今治亂興衰之故,亦係受考據學風感染,而善加變化者。
近人所盛推之大史家章學誠,則立於史學潮流之外矣。
道咸以後,反考據之聲響徹雲霄,而考據之脈不絕。
(杜維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