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大鍵琴】 義文為Clavicembalo或Cembalo;
德文為Kielfluegel;
法文為Clavicin;
英文為Harpsichord,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流行於西歐的主要鍵盤樂器,是鋼琴(Pianoforte)的前身。
長寬約為從143×84公分至260×105公分左右,因製造地域及人的不同而有許多類似的形狀及名稱。
一般有一至兩組鍵盤、二至五個踏板及木栓,可控制鍵盤除了彈出本音外還可同時發出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來。
發聲的原理是以鍵盤連帶末端羽毛管或皮革來撥動琴絃,有的琴撥絃的撥子同時裝有羽毛管友皮革,可控制發出不同的音色,但聲音很小而且無法控制音量,不像現代鋼琴可依手指力量的大小彈出不同強度的音,而且音也可以持續較久。
大鍵琴的鍵盤約為四個半至五個八度,兩組鍵盤的實際音域則約為五個半至七個八度,即F-f'''或C-g'''。
大鍵琴於十五世紀即已出現,流行於十六世紀、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也就是巴洛克時期,為其全盛時期。
其主要樂曲除了獨奏曲之外,為數字低音的主要鍵盤樂器,而數字低音是構成大部分巴洛克時期音樂主要的低音部分。
重要作家有巴哈、韓德爾等人。
貝多芬早期的鋼琴音樂也都註明為鋼琴或大鍵琴所作,其後大鍵琴的地位為現代鋼琴所取代。
(錢南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