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表示列國時代已成過去,大一統時代仍將繼續。
秦之統一雖僅十五年,而大一統基礎,則已為其所奠定。
此大戰第一階段:劉邦利用張良誘使項羽出兵北擊齊王田榮之時,於漢元年(西元前二○六)八月,用韓信為大將,自漢中率兵約十餘萬及巴蜀土兵,還襲三秦王(雍主韋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相繼克而降之。
半年之間,盡定陝甘諸郡,而定都櫟陽以為基地。
第二階段:漢元年九月,劉邦乘勝遣兵東出武關,略韓國故地,盡取之;
乃仍以韓宗室韓信為韓王,使之拒楚。
二年冬十月,劉邦又自將兵至函谷關,招撫河南王申陽,降之。
同年春三月,劉邦轉兵北向,至臨晉關渡河,西魏王豹亦以魏地(晉南)降。
於是乘破竹之勢,東至河內(豫北),殷王司馬卬亦降。
當劉邦南徇地至脩武時,楚都尉陳平畏失河內罪來降。
平因將楚內情及彭城(楚都今徐州)空虛之狀相告。
劉邦得此大好情報,即馳赴天下之中的洛陽,為義帝發喪,討項羽殺義帝之罪,遂並率五諸侯王之兵,於二年四月分三路直趨彭城,而即攻陷之。
時項羽亦自齊地率精兵三萬還救,而大破劉邦聯軍於彭城下。
追圍劉邦於睢水上,又殺漢卒十餘萬。
劉邦幸與十餘騎逃脫。
第三階段:劉邦退至夏邑(豫東。
二年四月末),收集敗殘之兵,退據滎陽(二年五月),利用太行山、嵩山、伏牛出南北山河防線固守;
同時爭取楚將九江王英布自六(壽縣南),及從齊抗楚之彭越自河上(濮縣濮陽間)牽制、擾擊楚之後方。
又使大將韓信,略黃河以北諸地,對楚形成北翼大包圍之勢。
因此,劉邦在滎陽核心防線歷二年餘之攻防戰中,曾作五大措施:一、令丞相蕭何輔世子治理關中後方(二年六月),用秦郡縣兵制不斷補充前方兵員、兵器、糧食等供應。
二、授陳平四萬斤黃金(三年春),使間楚君臣,楚謀主范增,因而以去以死,項伯因而為漢立功封侯。
三、滎陽、成皋(汜水縣)一再被攻陷(三年十二月),劉邦卻始終不向後退守,而向南北移守葉縣(三年六月)、脩武(三年六、七月),以在山河防線上纏住敵人,而確保此防線於不失。
四、三次遣彭越自河上襲擾楚軍後方,燒其積聚。
五、遣韓信破魏(二年八、九月)、代(二年後九月)、趙(井陘之戰,三年十月)、降燕;
襲齊(歷下,三年六月),再破齊楚聯軍於濰水(四年十一月),而完成北翼戰略大包圍。
然後韓信又一再遣灌嬰率騎兵南下,掃蕩楚大後方,直達於江淮地區,迫使楚後方整個陷於癱瘓。
第四階段:漢四年(前二○三),十月,項羽回救彭城後,復率軍攻劉邦於廣武山上(滎陽西北),雙方對峙至十一個月時,畫鴻溝為界(滎陽東)講和(四年九月)。
項羽如約撤兵東歸,將就食於淮泗之地。
劉邦亦欲撤兵西歸之時,張良、陳平進勸乘楚糧乏兵寡之時,進追殲滅之,以定天下。
劉邦遂一面率兵東追,一面遣使徵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會師滅楚。
當劉邦軍追至固陵(淮陽縣西北)時,項羽兵猶有十萬,憤而反攻,又大破之(五年十月)。
劉邦乃固守待援,復命韓信為大將,指揮諸軍三十萬攻楚,於大破項羽之後,遂追圍之於垓下(靈壁縣東南。
五年十一月)。
旋項羽突圍南走(十二月),韓信遣騎將灌嬰追而殺之。
(李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