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鴉片戰爭】 鴉片從唐代起,由阿拉伯商人輸入,只供藥用,到明末才有人吸食。
清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曾下令禁止。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鴉片產製專利權後,即努力向中國推銷。
清廷屢次嚴禁,但走私入口,日甚一日。
不僅損害國民健康,敗壞社會風氣,而且銀兩外流,錢賤銀貴,民生日困。
到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輸入三萬四千多箱,銷售即達二萬八千多箱。
雖有極少數無識官員,主張開禁,但朝野人士,絕大多數主張嚴禁,尤以道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一疏,最為痛切。
他說:「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變,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
主張以死刑來禁止吸煙,而以一年為戒煙期限。
清宣宗把黃疏發交各省長官議奏,都贊成禁煙。
湖廣總督林則徐在任內辦理禁煙,已有成效,尤為贊成,並提出具體辦法。
宣宗派他為欽差大臣,到廣東主持禁煙。
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他到達廣州,嚴厲禁煙,一面令外商具結,聲明以後永不夾帶鴉片,如再夾帶,查出,人即正法,貨盡沒官;
一面令外商繳出鴉片。
外商存心觀望,在三天限期之內,只繳出一千多箱。
則徐遂封鎖商館,軟禁外人。
結果,由英領事義律(CharlesElliot)彙總繳交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則徐在虎門海岸,把鴉片公開燒燬。
美、葡等國商人,都遵令具結,但義律不准英商具結,並命令英商退到澳門,向英國政府報告經過。
道光十九年五月,英國水手在九龍打死村民一人,義律不肯交出兇手。
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遂令澳門政府驅遂英人,英人改居船上。
七月,英國兵艦攻擊九龍中國水師。
九月,英艦阻止具結英船進口,和中國水師在穿鼻海面,發生戰。
義律請兵主戰報告到達倫敦,英政府在打死村民案到達後,於道光二十年(一八四○)正月,決定派遣所謂東方遠征軍來。
由海軍提督懿律(GeorgeElliot)為統帥,和義律一同擔任全權談判使節。
道光二十年五月,英艦到澳門,宣布封鎖珠江;
隨即北上交涉。
六月,英軍攻占定海,清廷震動。
七月,英艦到大沽口,直隸總督琦善,因本國兵力不能抵抗,主張議和;
對懿律所提要求,允許由清廷派人到廣州查辦。
後來,懿律因定海英軍多人患病,便率艦南下。
清廷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負責對英交涉;
林則徐和鄧廷楨卻遭撤職議處。
十一月,懿律稱病歸國,由義律和琦善在廣州交涉。
十二月,義律擊毀沙角大角臺,琦善被迫簽訂草約,允許割香港、賠款六百萬元、平等待遇、廣州開市;
義律允許交還定海。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宣宗得悉英方要求,要處分琦善,下詔宣戰、派奕山領兵一萬多人進攻;
英軍便攻占虎門臺。
四月,英艦攻廣州,奕山求和,五天內繳出六百萬元,做廣州贖城費,英艦退去。
英政府不滿義律所訂草約,將義律革職。
改派璞鼎查(HenryPottinger)為全權專使;
而清廷方面,認為戰事已了,上諭沿海各省撤兵。
七、八月,英艦北上,接連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及餘姚、慈谿、奉化等地。
宣宗命奕經領兵反攻。
道光二十二年正、二月間,反攻鎮海、慈谿,失敗。
浙江巡撫劉韻珂見勢不佳,極力主和。
宣宗遂派新署杭州將軍耆英為欽差大臣,和前兩江總督伊里希,羈縻英人。
四、五月,英軍連陷乍浦、吳淞、寶山、上海;
六月,英援軍來到,衝進長江,占領福山、江陰,攻陷鎮江。
宣宗只得命令耆英便宜行事。
當時大小英艦七、八十艘,英軍數千人,已到南京。
七千多武器不良的守軍,無力抵抗,惟有接受城下之盟,結束戰爭。
(黃大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