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蒙古滅宋之役】 蒙古伐金期間,與宋屢通信使。
中間雖因拖雷假道南鄭之請,為宋所拒絕,以致蒙古軍一度侵入四川;
然事後業已和好,且在蒙古軍最後圍攻蔡州之役,宋亦遣孟珙率兵參加。
迨金國已滅,蒙宋相約,蔡州以南屬宋,以北屬蒙古。
戰後河南大飢,蒙古統帥速不臺縱民北上就食,汴軍仍由金降將崔立鎮守,其他地區亦只留極少數降兵降將看守荒城;
速不臺所屬部隊,一部駐黃河北岸,主力移往關中。
宋人聞蒙古軍自河南撤退,欲乘機收復三京(開封、歸德、洛陽),命趙葵、全子才取汴洛,大敗而回,而蒙宋戰爭遂因此開始。
蒙古太宗七年(宋端平二年,西元一二三五)起,分三方面伐宋:皇子闊出進攻荊湖(襄陽以東漢水流域),嗣國王塔思等進攻淮西,皇子闊端等進攻四川。
這時期的蒙古軍戰略,正與伐金初期一樣,目的只在破壞宋人的地方行政組織與生產結構。
所以到處只大掠人口牲畜,特別是耕牛,去填補河南的空虛,以圖恢復生產,不重攻城略地。
有時攻下城池,亦必毀城而去,並不置守。
倘或留兵戍其地,則是一小部宋之降兵降將而已。
十三年(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太宗崩,乃馬真皇后稱制凡四年;
迨定宗貴由嗣位,三年又崩,復由其后稱制二年。
在此將近十年之間,蒙古內部很亂,朝綱失常,諸王各自為政。
及憲宗即位,內部又多反側。
故自太宗駕崩至憲宗初年,蒙宋二軍只有局部衝突,很少大規模的行動。
憲宗初時尤重守勢,各戰場都在築城,以防宋軍反攻。
到憲宗八年(宋寶祐六年,一二五八),始大舉伐宋。
是年,蒙古軍分三路進兵,憲宗自統主力入川,想自長江上游乘舟順流而下,並命忽必烈率師攻鄂,接應憲宗主力軍到來會師;
另在兩淮方面也派遣一軍向南攻擊,但兵力很小,只是牽制性質。
憲宗入蜀,據守各山城的宋軍紛紛投降,很少抵抗。
九年(宋開慶元年,一二五九),蒙古軍方圍攻合州釣魚城,憲宗得病崩於軍中,四川攻勢中止,但仍據守著已得的嘉陵江沿岸諸城。
忽必烈圍攻鄂州,因憲宗駕崩,和林醞釀爭位,趕回燕京。
然與宋相賈似道往來通使,似道使者宋京曾言:「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
(以事金之例事蒙)忽必烈回到燕京,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帝位,發生戰爭。
未幾,山東的李又反。
同時,他接受漢人儒臣的意見,急於建立制度,使社會安定繁榮,以鞏固其政權。
在此期間,他很想與宋言和,派遣郝經使宋,要求履行鄂州諾言。
郝經被宋人扣留,而宋又派兵遣將,進入山東境內,策應李,一再刺激忽必烈。
及李已滅,阿里不哥亦歸朝,元世祖忽必烈遂有意對宋用兵。
他修改憲宗戰略,準備取襄樊為基地,攻勢由是處發起,從漢水入長江,順流東下。
四川方面改取守勢,一面築城以保持現狀,一面從事政治作戰,招撫宋人。
於是自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起,就命阿朮開始經略襄樊。
至元十年(宋咸淳九年),元軍用回回砲轟擊襄陽,宋守將呂文煥降,即於襄陽及淮西各置行樞密院。
襄陽行院旋改行省,以伯顏主持,並統一指揮淮西行院,積極準備攻宋。
十一年(宋咸淳十年)六月,下詔伐宋。
九月,伯顏大軍發襄陽。
十二月,陽邏一戰,宋鄂州降。
於是沿江宋軍皆以城降,元軍順流而下,直至池州,未嘗一戰。
同時,淮西行樞密院之兵,亦至安慶會師。
世祖又以博羅歡為都元帥,率兵經略淮南,以配合伯顏大軍作戰。
十二年(宋德祐元年),賈似道率宋軍十三萬,命孫虎臣為前軍,迎戰元軍於丁家洲。
宋軍一交即潰,全部瓦解,賈似道逃奔揚州,臨安大震。
伯顏不戰而下建康(金陵),分兵略地江西各州縣,並命阿朮進攻兩淮。
同時,留守鄂州的元將阿里海牙亦略定兩湖,稍後又攻下廣西。
此時西北方面有新情況,世祖遣丞相安童佐北平王那木罕坐鎮阿力麻里,乃召伯顏回京,以檢討全盤局勢,世祖以伯顏為右丞相,阿朮為左丞相,仍遣伯顏回軍,繼續攻宋。
在伯顏離軍期間,有過一次水師大會戰,地點在鎮江東方的焦山。
元軍由阿朮指揮,大破宋將張世傑的龐大艦隊。
伯顏回軍,即部署三路進攻臨安:阿剌罕將右軍,自建康出廣德,破獨松關,趨臨安;
董文炳將水師為左軍,從海道入杭州灣;
伯顏自將中軍,經平江、嘉興,直趨臨安。
至元十三年,伯顏進駐臨安東北之皋亭山,阿剌罕、董文炳皆至。
二月丁酉朔,宋主上降表。
三月,伯顏入臨安,旋即遣宋君臣北上。
未降諸地,遣宋臣持太皇太后手詔諭降。
只有四川遲遲未下,乃因元軍在四川初取守勢,至元十一年,伯顏大軍自襄陽東下時,世祖始命四川行樞密院發動攻勢,避開合州釣魚山,自瀘州直趨重慶。
宋調其合州守將張守重慶,攻防戰鬥持久而激烈,總算替宋人爭了一口氣,然無補大局至元十五年,張部將以重慶降,出走被俘,合州亦於重慶陷後投降。
又在臨安降後,陳宜中、文天祥、張世傑等奉益王稱號於福州,逐步退往泉州、潮州。
時值西北告急,元軍北調,一度收復粵閩贛州縣。
及宋主殂,更立衛王昺,走據崖山,延至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二月,始被元將張弘範擊滅,宋主昺投水死。
(李則芬)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