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邊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0 23:4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邊牆

 

明太祖奮起淮甸,重光漢土,深切體認到東北和北方國防的重要。

 

既築居庸、山海兩關,內衛燕京,更收遼東、大寧、開平以固外圉。

 

殊成祖既棄大寧,開平單露,又撤東勝,棄河套沃壤以資敵。

 

加之嗣君不武,邊將非材,遂致九邊阽危,惟竭國帑以築邊牆。

 

明之邊牆,即今之萬里長城。

 

不稱「長城」,而稱邊牆者,因秦始皇築長城,天下怨叛,後世亦深惡痛絕,乃諱言築長城,而曰築邊牆,以防腐儒之阻格,沖淡國民怨毒心理也。

 

實則此種土石鉅防工程,總難免勞民傷財。

 

但為迫於需要,固不當計其工程之大,勞力之多。

 

所以,國父以始皇築長城,與大禹治水同功。

 

明代確因外患逼迫,非築城不足以防飄忽無定之遊騎,保全民族生命與經濟文化之安全,自東至西,修築大略如次:一、遼東至山海關:始於永樂年間(西元一四○三~一四二四),築廣寧至開原七百里。

 

後正統、天順續有增實拓展。

 

弘治十五年(一五○二),張鼐復自山海關,經開原,築至今鳳城千餘里。

 

嘉靖元年(一五二二),李承勳更自遼陽三岔河直北築至開原。

 

自鴨綠江西岸,西北至開原、昌圖、遼東東邊一千五百餘里,大體完成於萬曆元年(一五七三)。

 

繼築遼西,至山海關凡七百九十一里,預計四十年完成;

 

不意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因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戰爭而停工。

 

遼東邊牆,費力最大,費時最多,而最早湮沒。

 

二、山海關西經宣化至黃河東岸偏關之外長城:所謂「極邊」,大抵仍北齊「河海」長城舊基修築,惟崇石垣。

 

最初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築山海關,並傍燕山築至居庸關。

 

建文中及永樂後期(一四一二~一四二三),這一極邊,曾部分地堵塞關隘險要溪谷。

 

只獨石口一段,在正統元年(一四三六)築成。

 

「土木之變」(一四四九)以後,雖邊患日深,關隘墩臺,猶未加築連成一線。

 

嘉靖年間(一五四六~一五五五),亡羊補牢,方將延慶縣永寧城東四海冶,至黃河西岸偏關一千九百二十里築成。

 

隆慶二年(一五六八),戚繼光更跨牆築墩臺。

 

萬曆間又兩次增築加厚。

 

三、居庸關經雁門關至偏關老營堡之內長城:大體亦沿北齊「重城」基址,長凡二千零五十餘里,峻山層岡,其險在內,所謂「次邊」。

 

居庸關最早之一段,乃徐達在洪武二年(一三六九)築。

 

雁門一段,成化三年(一四六七),商輅始修築堅固。

 

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蘇祐又築紫荊等三關邊牆五百里。

 

萬曆間,雁門以西和外邊,皆增築完固。

 

四、河套:自明初撤東勝,棄河套沃壤,資寇屯息,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王禎擅移榆林鎮於延綏,始沿隋舊基,「橫截套口」,築營堡墩臺。

 

成化十年(一四七四),余子俊東接偏關,自清水營西至花馬池,築城一千七百七十里。

 

然「復套」不成,「三邊」特為阽危。

 

五、寧夏至嘉峪關:古浪至嘉峪關,始築於成化初年徐廷璋。

 

弘治十四年(一五○一)秦紘又築蘭州至古浪。

 

嘉靖十年(一五三一),王瓊又自蘭州築至榆林三千餘里。

 

三十四年,劉天和等又增修之。

 

嘉峪關,早在洪武五年,馮勝下河西,於酒泉縣西七十里築。

 

弘治十四年增修。

 

與山海關東西遙峙,稱兩雄關焉。

 

自明代初築邊牆以為北邊鉅防,迄萬曆築猶未已。

 

為時二百年,橫貫九省,直線距五千里,重城蜿蜒,凡一萬二千里。

 

平均高為三丈,寬為一丈五尺,為世界上第一大工程,亦為月球上所見地球唯一的建築物。

 

(王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4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7:3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