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藩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0 23:48: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藩鎮

 

藩鎮,即節度使。

 

原意為朝廷的屏藩兵鎮,但到後來卻演變成與中央抗衡的雄藩鉅鎮;

 

它的前身是節度經略使,最後結果是五代十國各自割據的獨立勢力。

 

藩鎮數目在唐代約有四、五十個左右﹔五代諸王朝統治下也有三、四十個左右。

 

在唐高宗時,邊州都督帶使持節,因而有節度使的稱號,但是此時還不是一種官名。

 

到睿宗景雲二年(西元七一一),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才始為正式官職。

 

但是睿宗在位很短,僅設河西等四鎮,而此時的節度使也僅掌有兵權而已。

 

到玄宗開元、天寶之交(七四一~七四二),朔方、隴右、河東、河西等諸鎮,都設置了節度使,計有十個。

 

開元時期的節度使,每以數州為一鎮,州刺史都是節度使的屬下,節度使又多兼任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有土地、人民、甲兵、財賦,儼然像一獨立王國。

 

當初十鎮節度使的設立,是在兵民合一的府兵制度崩壞後,為防衛邊疆所設。

 

唐代中期以後,北族侵犯日趨激烈,隨著邊防軍鎮也大為膨脹,而節度使是傭兵軍團的總司令官,駐地當邊防。

 

鎮兵須久戍才能熟悉地理,也非府兵所能勝任。

 

節度使職位在中唐以後每每世襲,朝廷莫如何矣。

 

藩鎮的正規軍有官健與團練(又分團結、土團)。

 

由漢藩健兒招募而來的職業士兵,稱為長征健兒,又稱官健;

 

團練則為利用農閒時訓練的農民兵。

 

通常的藩鎮有兵一萬到二萬,大藩則有五萬到十萬。

 

安祿山一身兼三鎮節度使,有兵二十萬。

 

藩鎮當時的總兵力,在唐德宗建中元年(七八○),為七十六萬八千人,唐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為九十九萬人,到唐末,應在百萬以上。

 

藩鎮的主要財政收入是七八○年以後的兩稅法,州縣、藩鎮保留一些下來,另外也要解繳給中央一部分。

 

藩鎮也抽各種附加稅、商稅,甚至經營高利貸、貿易、莊園等。

 

潘鎮的反叛,始於唐玄宗時營州雜胡的安祿山,其一身兼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的節度使,於天寶十四年(七五五),起兵叛亂,攻陷洛陽、長安,玄宗奔四川,到唐代宗時,會諸道節度使以及回紇援兵,始平定,歷時八年。

 

這一場藩鎮的叛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關鍵。

 

安史亂時,唐室為提高將領平亂的士氣,也在內地增設不少兵鎮,亂平後為安撫武夫、降將,均各授予節度使職位,於是節度使遍布天下。

 

他們雄據一方,尤以河北三鎮(魏博、成德、盧龍)對唐室最為無禮,他們通常互相勾結以對抗中央;

 

有時也為自身利益而彼此火併。

 

德宗時(七八○~八○四),對藩鎮採取姑息的政策;

 

憲宗(八○六~八二○)則堅持要制裁不法藩鎮。

 

憲宗首先征服河北三鎮,繼以三年的時間,調用十六鎮的兵力,討平勢力最大的淮西鎮。

 

到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全國的藩鎮,至少在名義上,都服從中央,唐室得到短暫的中興。

 

穆宗時(八二一~八二四),河北諸鎮又叛,其後經敬宗(八二五~八二六)、文宗(八二七~八四○)至武宗(八四一~八四六),除了河北而外,其他各藩鎮,悉聽命於中央,唐室一度有復興的跡象。

 

但到懿宗(八六○~八七三)、僖宗(八七四~八八八)在位時,狂暴童昏,加以宦官弄權,政治腐敗到達極點,因而造成廣泛的流寇叛亂,尤以黃巢之亂為禍最烈。

 

唐室利用沙陀(突厥種)的軍隊討平黃巢,亂平後,又以節度使的名位和廣大的地盤,來安置沙陀首領和黃巢降將。

 

因此,黃河南北又形成兩大割據勢力的對峙,黃河以北是沙陀部酋的李克用,以南是黃巢的降將朱溫。

 

黃河南北原有的諸鎮,其後漸被這兩大勢力所併吞,而這兩大勢力也相互交兵,戰爭至為慘烈,百姓流離失所。

 

關中地區的瀋鎮,本是屬於唐室中央所控制的,但到了唐代末年,其中若干瀋鎮也與中央對立。

 

國都長安的四周有三個強大而敵對的藩鎮。

 

天子「政令不出都門」。

 

中央政府的軍權操在宦官之手,軍力無法與藩鎮抗衡。

 

而宦官與外朝的士大夫,又相互水火,各以勾結藩鎮為懾服對方的手段,結果士大夫派的藩鎮戰勝了宦官派的藩鎮,而唐室政權也隨即為藩鎮朱溫所篡,開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五代只是唐代藩鎮的延續,每代的開國者都是前一代或兩代的軍人﹔每代的版圖也都是割據的形勢,他們的主要領域,只是黃河下游和渭水下游之地。

 

在他們的領城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割據勢力,那就是十國。

 

十國也都是由藩鎮演變而成,朱溫篡唐前後,各地節度使相繼獨立,建號稱王,逐漸形成很多個國家,十國只是為求其整數。

 

但十國並不是在同一時期興起,這些國家除了北漢之外,其他均在南方。

 

宋太祖繼承周世宗的事業,大致統一了中國的本部,鑒於唐末五代的藩鎮驕橫,便開始削奪藩鎮的權力,凡遇節度使入朝,即把他遷移別處,使其脫離原有的地盤與憑藉,另外也由中央派官至鎮分主稅收,舊有節度使出缺時,也以文人取代。

 

開寶二年(九六九),宋室把若干五代殘餘的藩鎮,加以撤銷。

 

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宋太宗平定北漢,最後的一個藩鎮消滅,中國復歸統一。

 

自唐景雲二年起,凡二百六十五年的藩鎮問題,終告結束。

 

(謝敏聰)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4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6:3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