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蒙古征爪哇之役】 元世祖在南宋滅亡之後,對外的擴張,採南進政策,除屢次派兵進略中南半島諸國外,並積極遣使往南洋各國,招彼等來朝貢。
至元二十九年(西元一二九二),奉派往爪哇信軻沙里國(Singasari)的元使右丞孟琪,竟被其國所黥面而釋回。
根據蒙古傳統,這是最大的侮辱,世祖大怒,於是二月間,下令設置福建平海行省,以高興、史弼、亦里迷失等人為行省平章政事,統帥大軍二萬遠征爪哇(後來實際出征者只五千人)。
十二月,元軍從泉州出發;
翌年正月十八日已抵達爪哇,沿途並招降許多小國。
爪哇於室利佛逝(SriVijaya)帝國衰弱後,分裂為數國,其中原以東爪哇的信軻沙里王朝最強,然其王國內亂,國王哈只葛達那加剌(Kertanagar)為加帝利(Kediri,元史作葛郎國)總督哈只葛當(Djajakawang)所殺,居於劣勢。
信軻沙里駙馬土罕必闍耶(RadenWidjaja)見元軍到達,思借元軍之力,擊敗加帝利,乃曲意偽降,獻山川戶口及加帝利之地圖,元軍於是助其破加帝利,俘哈只葛當。
土罕必闍耶於是假意歸國易換降表及擬獻出所藏珍寶以為貢禮,途中逃遁,聚其軍猛攻元軍,元軍不支之不,乃於三月二十四日且戰且退,撤軍回國。
元軍之所以在此次戰役失敗,係因孤軍深入,且處置失當。
元軍既撤,土罕必闍耶乃利用元軍所送予之火器,擴張國力,征服其他敵對諸國,建立滿者伯夷帝國(Modjopait)。
(丁崑健)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