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蒙元交鈔】 鈔法開始於唐代之飛錢,宋代謂之交子、會子。
至金代始有交鈔之行使。
元代於太宗八年(西元一二三六)行交鈔法,耶律楚材曰:「金章宗時行交鈔,與錢通用,有司以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謂之老鈔,至以萬貫易一餅,國用日匱,當為殷鑒,今卯交鈔,宜不過萬定。」
至元世祖中統元年(一二六○)始發行交鈔,以絲為本,每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
諸物之值,並從絲例。
是年七月,又造中統元寶鈔。
其文以十計者四:曰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
以百計者三:曰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
以貫計者二:曰一貫文、二貫文。
每一貫同交鈔一兩,二貫同白銀一兩。
是又仿金人之大鈔小鈔,而增為三等云。
又以文綾織為中統銀貨,其等有五:曰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
每一兩同白銀一兩,然銀貨終未實行。
中統三年五月立燕京平準庫,以平物價,而利鈔法。
尋設各路平準庫,選富民為庫使,主平物價,使相依準,不至低昂。
偽造交鈔者處死,首告者賞鈔五錠。
凡鈔之昏爛者,委官就鈔庫以新鈔兌換,除工墨錢三十文。
其貫佰分明,微有破損者,並令行用,違者罪之。
其所收昏鈔,每季各路就令納課正官解赴省部焚毀。
焚燒爛鈔時,皆請廉訪司前來監督,其法甚善。
終元之世,皆用鈔法。
至於末年,以經濟拮据,濫發交鈔,通貨膨脹,終釀成元末財,政之大恐慌,而卒至亡國。
(李符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