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08:3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疑古史學】
研究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有所謂信古、疑古、考古與釋古等派別。
疑古派又可名之曰記載考證派,胡適、錢玄同、顧頡剛等是這一派的健將。
古史辨一書是疑古派的重要著作,顧頡剛是主編人。
後來胡適退出這一派。
說到疑古史學,由來已久,我國歷史悠久,典籍浩繁,偽書之作,代所難免;
疑經疑史,自唐宋以來,漸成風氣。
在學術研究上言,這是值得提倡的。
顧氏在古史辨第一冊的自序裏有云:「古史古書之偽,自唐以後書籍流通,學者聞見廣博,早已致疑;如唐之劉知幾、柳宗元,宋之司馬光、歐陽修、鄭樵、朱熹、葉適,明之宋濂、梅鷟、胡應麟,清之顧炎武、胡渭、毛奇齡、姚際恆、閻若璩、萬斯大、萬斯同、袁枚、崔述等人都是。」
他對傅說中的遠古史,建立了一個假設:「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
這就是他提倡疑古史學的中心論點。
疑古派研究的史料祗限於記載的書本,其研究方法雖不出史實的考證,然不免帶有主觀的成見,其研究範圍僅及於秦漢以前的古史以及若干部文學著作。
其成績不免消極的破壞多於積極的建設,古史辨所刊文字即在反覆辯論「偽史」,曾風行一時,未幾,遭受到批評。
對疑古派提出修正意見的是考古派,初期的代表者是王國維。
他是將甲骨學由文字學演進到史學的第一人。
他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吾、獫狁考等都是考古學及上古史之作。
以地下材料與紙上材料相結合,以考證古史的真相,建設真的古史;
自比疑古派祗限記載的書本為史料來對史實作考證,較多貢獻,自不待言。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