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魏孝文帝漢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0 11:05: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魏孝文帝漢化

 

魏孝文帝(西元四六七~四九九年)漢化,為中國歷史上,異族入主中國,推行徹底漢化政策之首次。

 

孝文帝宏五歲時,父獻文帝因好黃老浮屠,傳位於宏。

 

孝文幼喪母,為祖母文明太后馮氏所撫育。

 

馮太后,漢人,性聰達,能文章,而佞佛,孝文深受影響,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老莊,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

 

太和十四年(四九○),馮太后死,孝文始親政。

 

時距魏立國已百年,中國北部盡為所有,版圖且及淮水以北。

 

而都城平城(山西大同),既酷寒多風沙,人口稀少,又無漕運,軍事上亦屬偏遠難於進取,而新得東部地區,經濟富饒,戶口眾多,文物薈萃,世族既多,叛亂亦多,在在均顯示平城非理想之都。

 

孝文傾慕漢化,平城保守,漢化阻力特大,更增孝文遷都之心、乃於太和十七年倡議大舉伐齊,步騎三十萬,止於洛陽。

 

次年,即定都洛陽。

 

洛陽本為文化古都,遷都之後,遂推行徹底之漢化,自太和十八年至二十年間,頒行多項漢化措施:一、禁止胡服:當時胡人衣狹而短,漢人衣寬而長,至是,他本人襲服漢族帝王衣冠,一般士民也須著漢服。

 

二、禁止胡語:凡士民三十歲以下者,均須摒絕北語,即鮮卑語,俱從漢音;

 

官吏北語於朝廷者免官。

 

三、改變度量:改用長尺大斗,均依漢制。

 

四、禁止歸葬:凡遷居洛陽的鮮卑人,死即葬河南,不准還北,於是南遷者均改籍貫為河南洛陽人。

 

五、改變姓氏:改拓跋氏為元氏,其餘功臣舊族,亦均改之。

 

六、改定制度:包括禮樂的制作,刑律的修訂,官品、官服、官祿的制定,均一仍漢制。

 

七、定氏族:明定代北姓族,北附漢人世族。

 

八、提倡代人與漢人高門通婚。

 

孝文帝死於太和二十三年,其漢化政策,一方面固使拓跋舊人於文化上成為道地之中國人,提升鮮卑人文化與生活之水準;

 

另一方面,亦使鮮卑人沾染不少漢人之弊病,諸如宗室之奢侈腐敗,軍紀之蕩然無存,更喪失其勇武而日趨於文弱。

 

影響尤為深遠者,則在孝文之漢化,僅局限於洛陽一帶,而不及邊防鎮戍。

 

前此盛簡親賢,配以高門子弟,出守六鎮,以防柔然,不但不廢仕宦,乃偏得復除。

 

及建都洛陽,距離遙遠,情感日疏。

 

洛陽沐漢化者,生活優裕,重婚宦,自命清流;

 

而六鎮居民,不論胡漢,以地方貧瘠,文化低落,仍保有鮮卑之原始習俗,胡化加深,而為洛陽所輕,目為濁流,宦途阻隔,社會地位低落。

 

鬱憤既久,鴻溝自成,終而導致不可收拾之大叛亂。

 

(何啟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1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9:50 , Processed in 0.09374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