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臨時執政】 民國十一年四月至五月,直奉戰爭,奉系張作霖,敗於直軍吳佩孚。
翌年十月,直系曹錕賄選總統成功。
十三年九月,張作霖出兵討曹;
十月,與吳佩孚激戰於榆關,是為第二次直奉戰爭。
直系將領馮玉祥於戰事進行之際,突由古北口潛回北京,占領京畿各要地,暗中與吳之部將孫岳、胡景翼等沆瀣一氣,聯合通電,主張停戰議和,囚禁曹錕,驅逐滿清廢帝出宮。
十二月十五日,張作霖、馮玉祥、胡景翼、孫岳聯名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段氏於二十四日就職,是為臨時執政政府之開始。
依照臨時執政政府條例:臨時執政總攬軍民政務,統率海陸軍,置國務員分長各部,由臨時執政召集國務員開國務會議等。
此權看似顯赫,實則吳佩孚已無行使之能力。
一因受各方軍人之牽制;
二因不能見信於中國國民黨。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國父北上,發表時局宣言,主張對外取消不平等條約,對內召開國民會議。
十四年二月,段祺瑞召開之善後會議,與孫先生之意旨相逕庭。
此後軍閥混戰,國是晦冥。
繼又有直奉聯合,打擊馮玉祥之國民軍。
十五年三月九日,國民軍以水雷封鎖大沽口,引起日本軍艦之砲擊。
十六日,外交團受日使之影響,向北京外交部提出最後通牒,抗議阻礙外輪在天津之航行。
京中民眾團體,召開大會,駁斥外交團通牒,並向執政府請願,段祺瑞衛兵槍殺群眾數十人,造成「三一八」慘案,執政府益為國人所唾棄。
四月二十日,段氏被迫離京,臨時執政至此告終。
(張效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