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6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中山大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0 10:34: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手創,成立於民國十三年。

 

時國父在粵設置大本營,進行黨的改組,積極策畫以廣東為革命策源地,統一全國,完成國民革命。

 

除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外,並於二月四日下令將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及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國立廣東大學,派鄒魯為籌備主任,接管三校,改為文、理、法、農四本科,並增設預料,於六月開始招生,本科學生則由原三校學生合併轉入,九月八日開學,以籌備主任為首任校長,十一月十一日舉行成立典禮。

 

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國父逝世,同月三十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紀念辦法,其中一項為將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翌年七月,乃由國民政府明令改名。

 

而該校於十四年七月及十五年八月,曾先後接收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及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為該校醫科及工業專門部,並陸續成立醫科、文科、理科各研究所。

 

十六年七月曾一度改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翌年二月仍復稱國立中山大學,各科系及研究所則逐年均有擴展。

 

二十一年二月,以原校址在市區中心,不適於修學,決遷址於近郊石牌農場,佔地約一萬畝。

 

作整體規畫,分期籌建。

 

二十三年九月,第一期工程完成,農、工、理三學院先遷新址。

 

翌年九月,第二期工程已具規模,文、法兩學院亦遷新址,僅醫學院仍在舊址,而附屬中學則併遷原校舍。

 

第三期工程則開始於二十四年秋,亦耗時一年始大致完成。

 

該校新校舍禮堂居於中央,圖書館、博物院分置東西,文、理、法、工、農五學院羅列於其前後左右,男女生宿舍及教職員宿舍分置於東北、西北,及東南隅,運動場、游泳池等則散處各地。

 

校內岡陵起伏,池沼盪漾,至宜於潛修,而全校除建築物外,均為農場、林場、果園、茶園,及花圃,除可供遊覽、實習、研究外,並可供員生消費,及以其收益充學校經費,規模之宏大,固為國內學校所僅見,求諸各國,亦不多見。

 

惜新校舍落成未久,即值抗戰爆發;

 

而在抗戰期中,二十七年夏,乃奉命接收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及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分別歸併於該校法、工兩學院,並增設師範學院。

 

方告就緒,以倭寇南侵,廣州淪陷,該校西遷雲南澂江,因間關折道,輾轉遷運,圖書儀器,損失不少,至翌年三月一日,始行復課。

 

二十九年夏,又奉命遷校粵北,以戰時覓址不易,校本部及各院乃分設於坪石、樂昌、乳源各地,農學院並設於湖南宜章之栗源堡。

 

雖戰事緊張,敵機時襲,仍絃歌不輟。

 

三十四年一月,敵軍進犯粵北,該校緊急疏遷至粵東,在仁化、梅縣、蕉嶺、五華、興寧各地,繼續上課,並在連縣設分教處,收容部分員生,戰地施教。

 

抗戰勝利,乃遷返廣州;

 

而石牌校舍以日據時期為敵軍司令部所據,破壞特甚,滿目瘡痍,一片荒涼,幾經整理清除,始於三十四年十二月一日開學,恢復上課。

 

惟以抗戰八年,校址三遷,損失慘重,復員工作,至為艱困。

 

且因國內情勢,動盪不安,共匪在各校極力鼓動風潮,發動罷課,幸該校師生,多屹立不搖,絃歌不輟,堪稱中流砥柱。

 

三十八年五月,以共匪全面叛亂,渡江南下,該校奉令提前考試,學期結束,十月廣州淪陷,該校乃陷於魔掌。

 

政府遷臺後,迭有在臺復校之議。

 

五十三年,教育部成立重建籌備委員會,至六十九年七月始在高雄西子灣復校,第一年先設中山學術、企業管理兩研究所,及中國文學、外國語文、電機工程、企業管理四系,將分年擴建,發展為具有文、理、工、商、海洋五學院之完全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為紀念國父之唯一學府,亦為國父演講三民主義之所。

 

國父當年與黃埔軍校同時創辦該校,旨在培養國民革命之文武幹部,故十三年冬,國父由粵北上時,曾在黃埔軍校兩操場召集兩校學生作告別訓話,以「文學生、武學生」相稱,期望至為殷切。

 

創辦時即廣延全國學術界知名之士,及革命先進、社會賢達共同籌辦,延聘各地學者來校任教,並廣設科系,充實設備,又特指定財政收入為學校財源,規模至為遠大。

 

除在全國招生外,並廣招海外各地僑生,及東亞韓國、越南等地與邊遠地區學生來校求學,此尤為該校之特色。

 

及在石牌建築新校舍,其校園之廣大,建築之宏偉,全國各大學,無出其右者。

 

該校對學術研究,亦至重視,如語言、歷史、教育、地質,及醫科、農科之各研究所,均羅致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事高深研究,其成績不特見稱於國人,且蜚聲於國際。

 

尤注重學術與實踐、學校與社會之結合,實地從事各項研究,並刊行各種書刊,公諸社會。

 

又曾設鄉村服務實驗區等,倡導鄉村服務。

 

故該校歷年畢業學生,在黨政、學術、教育,及農、工、商事業各方面,均著有貢獻,頗多傑出之士。

 

而該校之優良傳統與成就中,最特出者,則為該校與國民革命關係之密切,及對三民主義服膺之深切。

 

國父對該校既期望殷切,其革命精神與革命思想對該校師生,自有深遠之影響。

 

故該校學生多為國父忠實信徒,對革命較富熱情與貢獻,而在抗戰期間,該校師生隨校三遷,絃歌不輟,抗戰勝利後,全國學潮洶湧,該校雖亦有匪諜蠢動,終未得逞,此實為該校師生平日深受革命精神與革命思想薰陶之具體表現。

 

今後相信當益能發揚此一傳統,以為國家盡其最大最善之貢獻。

 

(鄭彥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2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1:05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