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花蓮】 花蓮縣位於臺灣東部,面積四、六二八.六平方公里。
民國六十八年人口三十五萬二千九百六十八。
地形上分為中央山脈、東部海岸山脈,與兩山脈間的臺東縱谷。
後者為花蓮縣聚落、都市、產業、交通分布的精華地區。
由於該縣山地面積廣大,且多陡峻山谷,平地少且成南北狹長的縱谷,每遇夏季颱風過境,常挾帶豪雨,再加上地質多脆弱之變質岩及頻繁的地震,常形成局部性山崩、地滑、土壤流失及平地災害。
但由於地形陡峻,山地多雨,易於興建水力發電。
該縣多大理石、蛇紋石、白雲石等地下礦產。
同時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與觀光資源,後者如太魯閣、清水斷崖、中橫公路、北迴鐵路、東部海岸公路、山胞文物聚落等。
就社會經濟而言,該縣各鄉鎮民國六十八年人口成長率,除吉安鄉的百分之八.二,超過臺灣地區平均成長率百分之一.九,新城、花蓮市、萬榮與卓溪等人口絕對數略有增加外,其餘八個鄉鎮的人口絕對數均在減少中。
由此,不難知道該縣乃為人口外流相當嚴重的縣分。
另一特徵是山胞人口有七萬九千二百三十七人,占該縣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二.五,占臺灣地區山胞人口約百分之二六.五。
民國六十年,該縣製造業有工廠五百八十三家,員工數八千八百一十三人,工廠土地面積二四三.七公頃。
到六十五年各增減至八百一十四家,七千二百五十六人,三六二.七公頃。
這些多屬食品、非金屬、木材等地方資源型工業,且大多集中在花蓮市及其鄰近鄉鎮。
水田有一萬二千五百四十公頃,主要分布於吉安、玉里、壽豐、鳳林,新城與富里等鄉鎮。
旱田有七千七百七十公頃,主要分布於壽豐、鳳林與瑞穗。
礦產除上述三種外,其他礦床規模均小,有經濟價值者不多。
林業幾全部屬國有林,近年來為了加強山地水土保持而大量減少砍伐面積。
漁業因濱臨太平洋,黑潮流經,有豐富之漁業資源,惟漁具簡陋,漁船噸位小,作業僅限於沿海地區,同時缺乏良好的漁港。
該縣現有對外聯絡道路為北迴鐵路、蘇花公路、中部橫貫公路等,縣內主要幹道有臺九號線(東部縱貫公路)、臺十一號線(東部濱海公路)與東部鐵路,以及花蓮港與花蓮機場。
該縣六十九年據估計在總面積四十六萬二千八百五十七公頃中,集居用地占百分之○.八,工廠用地占百分之○.一,田地占百分之五.二,旱地占百分之五.八,風景名勝地占一百二十五公頃,特殊用地占百分之○.一,水域占百分之三.五,山林地占百分之八四.五。
該縣由於地處僻遠地區,多山地少平原,資源又不甚豐富,人口又少,成為人口外流區。
(嚴勝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