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新聞●中國廣播公司】 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為一具全國性的廣播體系。
總公司設於首都,各省設省臺,縣市設分台。
為中國國民黨經營的文化事業之一,與行政院新聞局訂定合約,代理國家電臺的任務。
現址設於臺北市仁愛路三段五十三號。
民國十七年八月一日在南京創立。
抗戰時期先後遷漢口、重慶發音。
以中央廣播電台XGOA和國際廣播電臺XGOY的呼號對全國和國外廣播,成為民心士氣所寄的精神堡壘,享譽中外。
抗戰勝利,遷回南京,於民國三十七年改組為公司,並經營全國性的廣播企業。
民國三十八年隨中央政府遷來臺灣,並繼續負責對國內、對敵後和對海外的廣播任務。
民國四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擴增設備,成立大陸廣播部,以中央廣播電臺名義,負責對大陸廣播,號召敵後同胞,堅持反共信念。
設備包括電力發射功率達一千瓩之中波機及一百瓩之短波機十五部,每天二十四小時播音不輟。
電波涵蓋全國、沿海及華中一帶,雖在白天使用普通電晶體收音機亦清晰,至於晚間則遠至蒙古、新疆、西藏亦能收聽。
播音語言除使用國語外,並有閩南語、粵語、客語、滬語、藏語、蒙語及維語等。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一日成立海外部,專責辦理對國際廣播,使用廣播機十五部,中短波並用,迨至六十九年七月,總電力達二○八○瓩。
目標地區分八區:東南亞、日韓、中東、西歐、非洲、澳紐、北美及南美。
語言:本國語有國語、粵語、閩語、客語、潮語;
外國語有英、法、西班牙、日、韓、越、泰、阿拉伯及印尼(馬來)語。
節目均以「自由中國之聲」為呼號。
對東南亞方面另有「亞洲之聲」,自成一系統。
對國內廣播原為政府經營,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一日開放商業廣播,接受委託廣告。
現擁有六大廣播系統:第一、國語,第二、閩南語,第三、教育,第四、調頻,第五、新聞,第六、農業。
分在臺中、高雄設有省級臺,新竹、苗栗、嘉義、臺南、宜蘭、花蓮及臺東設有縣級臺。
轉播臺站有二十四。
一、二兩廣播系統均全天播音,風雨無阻。
中廣設有聽眾信箱,並成立部門專責對聽眾服務,每年收到信件在一百萬件以上。
又設有國樂團、合唱團、空中雜誌、自由中國之聲月刊、及出版社。
民國五十七年,創辦中國電視公司,經營電視事業。
七年後,與中央電臺同奉令改組為獨立經營單位。
三單位均設於仁愛路大廈內,構成一龐大之廣播電視綜合企業體系。
歷任董事長為戴季陶、張道藩、梁寒操、馬樹禮,歷任總經理為董顯光、魏景蒙、黎世芬、蔣孝武。
(黎世芬)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