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石刻藝術】 人類文化中的石刻藝術,是由製造石器工具,所累積的技術經驗而發展出來的。
基本上石刻屬於撫觸藝術,石質的堅硬與耐久,是藝術家最富挑戰性的材料,也是藝術家面對無常的人生,追求永恆性的一種寄託。
中國史前石刻從立體藝術的觀點來看,猶未形成一普遍的風格(有待更多的地下資料之出土),真正形成一時代風尚的是殷商(西元前一六六八~一○八二年)的石刻。
殷商是中國青銅時代之盛期,石雕所需要的堅利的工具已無問題,故殷商石刻極為發達,硬玉與大理石皆是石雕的上好材料。
有名的殷商石刻是大理石圓雕石虎和石梟,其特色是造型近人形,而外表填滿與此動物無關之花紋。
西周至春秋戰國,大型的石刻出土甚少,藝術家的精力似乎都投資在青銅器與玉石禮器的製作上。
在漢代豫章臺中有石鯨長三丈(三輔黃圖),昆明池中有石刻牽牛織女像,都是巨大的石刻。
漢代的石刻藝術分平面與立體二種,平面石刻又有平刻和浮雕二種,它的學名叫做畫像石。
自清季以來,漢武梁祠(山東祥嘉)的畫像石最為有名,現代四川也出土不少畫像石,大多以古代神話故事、忠臣孝子、英雄豪傑為題材,對中國文化統一與知識的普及頁獻甚大。
自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石刻藝術便以佛像為主流,但中國的佛像和印度又有很大的差別。
目前所知,中國石佛藝術自北魏(三八六~五三四年)起,即已形成了中國的風格。
北魏石佛一般都傾向瘦削,臉部沈靜自足,嘴角上翹,展現自足之微笑。
同時六朝的石獸雕刻亦很發達,建築物前流行裝飾大石獸。
隋代佛像傾向簡潔。
唐代佛像極重寫實,菩薩像尤其華麗,身材健美兼有男女之優點。
而唐代之石獸、石刻舞女亦極優美,為寫實性石刻之全盛時代。
石窟寺自六朝以來不斷開鑿,最有名的如山西大同之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響堂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四川的大足石窟等。
宋代的佛像呈現舒適閒散的風格,但造型高雅和宋代的沈靜的青瓷,以及學術上的理學思想,皆可聯繫在一起。
此種高雅精緻的風格,至元代以後大衰,明、清石刻工匠氣太重,遠不如宋以前之水準矣。
(袁德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