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醫籍考】

 關閉 [複製鏈接]
50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03:03 | 只看該作者

〔顧氏(憲章)新纂傷寒溯源集〕


六卷 存自序略曰。偶得全生集一帙。乃節庵陶君之所著也。


其書得仲景之秘奧。發先賢之隱微。攻補合冥。寒溫適當。第其文詞雖若膚淺。而意實淵深。倘不詳明備析。後之學人。何從而得其微義也。


於是為之輯注解釋。纖悉靡遺。既采先賢之案。以廣其變。復考制方之義。以知其用。使展卷粲然。了無疑義。因名為傷寒溯源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04:27 | 只看該作者

〔秦氏(之禎)傷寒大白〕


四卷 存高 序曰。粵稽上古未有儒。先有醫。蓋天生蒸民。未生後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學。先生黃帝神農岐伯。嘗百草。療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眾庶。既庶矣。然後教稼以富之。


講學以教之。


則知醫者救生之本。耕者養生之源。教者。


人倫之道也。


若是則保民莫先調養民病。然後富之教之者也。


於是留心醫學。時切探討。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云集京邸。因聞天下明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症。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刊也。


症分外感內傷。治分經絡表裡。就症以審,回就因以審脈審治。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但因遠署虞山。先生又杜門卻軌。不得相朝夕。癸巳歲。開浚東江。未得告竣。各工官會詳申憲。奉此按松。而著書之秦子。世居河上。遂講論旬日。公余稍暇。怡息其家。見架頭有傷寒大白。女科切要。詞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


切要也。此先生格致之余。晚年之悟。加以不二之心。不已之功。始得如此。越明年。會新安陳氏。敬敷昆季捐資壽梓。屬余為序。余念秦先生著作真大功也。


實能生死人免夭折者也。


陳君捐金付梓。非細德也。


實與施昆季保民生濟眾庶者也。


余故樂為之敘。時康熙歲次甲午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重南氏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06:42 | 只看該作者

〔汪氏(純粹)孝慈備覽傷寒編〕


四卷 存傅王露序曰。唐許胤宗之論醫曰。吾意之所解。而口不能宣。余謂口不能宣者。


必其意者未解也。


姚菩提對梁武帝。討論方術。言多意會。惟其意有真解。故言之了了。無?昧疑似之惑。越人之為方也。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是以不出千裡。決者至眾。無他。口之所宣。皆其意之所解也。


非然如古人難經診法。豈皆不能宣之於口。而漫然筆之於書者耶。汪子春圃為名諸生。而尤精於醫。為余姻婭清怡之從子。往者清怡之兄盾夫偶患腹痛而嘔。會余往視。醫者畢集。僉謂微疾無大患。頃之春圃至。惶然曰。六脈沉伏。幸未厥汗。亟宜投以參附。一時聞者咸笑其妄。自辰及午。果厥而汗。復屬診之。


則曰寒邪直伏三陰。弗可藥已。春圃幼與盾夫同硯席。尤篤契。其挽詩有云。淚染桃花千尺水。夢纏玉岌九神丹。情溢於詞。


蓋由其意之真。故言之切至如此。乃春圃久密棘闈。自憤不得以文售於時。益肆其力。以攻醫術益神。癸丑夏。
 

疫癘時行。春甫所至。沉?輒起。遇貧不能具藥餌者畀其資。予以湯劑。全活無算。頌德者遍裡閭。一日過余。


樽酒論文。出孝慈備覽全編見示。凡雜科。女科。兒科,靡不具列。而傷寒四卷。其首編也。


分陰陽。別臟腑。


明六經。定五略。詳切問。考湯頭。論有本源。語無枝葉。辨俗師所未辨。發古人所未發。其斯道中三折肱乎。


考玉機真臟論云。風者百病之長。風送寒來。寒隨風入。故病惟傷寒為最多。死惟傷寒為最易。亟勸先登諸梓。
 

俾世之為孝子。為慈父者。


得以曉然於受病之由。與治之法。且令一時醫師。獲金針以刺繡。歲不知幾千萬人。則是編之功。不其偉歟。是則春圃不惟宣之口。而且筆之於書。非意有其解。曷克致此。昌黎有言。取於心而注於手。汨汨然來。醇也而後肆焉。


然則觀春圃之醫。即可以知春圃之文矣。聞春甫於丁酉癸卯兩試。皆荐而不售。夫使其售於文。安能成是編。以神其濟人利物之術乎。


雖然。修德者必獲報。又安知天不發其所素積。以上作聖天子。久道化成。壽世壽民之盛治。而躋斯民於仁壽之域也哉。是為序。雍正甲寅。九月既望。年姻家弟玉笥傅王露撰。


凡例曰。是編分四卷。首論傷寒治法。十二經臟腑表裡。及合病並病。兩感等病。以至望聞問切之所以然。


與診脈之所宜然。悉討論周詳。分晰立辨。是為第一卷。次言六經陰陽所載。太陽脈證疑問。內列發略諸湯主治。


陽明脈證疑問內。列解略諸湯主治。少陽脈證疑問內。列和略諸湯主治。胃正腑。及三陽傳經脈證疑問內。列清略諸湯主治。直中三陰脈證疑問內。列救略諸陽主治。如某證宜用某略某湯。俱填注於該證之下。有是證即有是方。檢閱甚便。是為第二卷。次言傷寒有類證變證之不同。或兼經而發。或各經所有。病情百出。概列疑問。所有宜發宜解。宜和宜清宜救。逐一列方於該證之下。俾得臨病以考證。自能對證而用方。其一切不治死證。亦歷歷開載。以便見幾而作。是為第三卷。次言時異地殊。如仲景麻黃桂枝各湯方。雖盡善多不宜今。用是設立五略。


選集歷代名家湯頭。分經而各屬之。發解和清救五略之目也。


共計列方九十有九。俱注號數於各證下。是為第四卷。然說有本源。意無拘牽。述者似覺嘔心而陳。觀者勿捧腹而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08:04 | 只看該作者

〔張氏(登)傷寒舌鑒〕


一卷 存自序曰。嘗讀仲景書。止言舌白苔滑。並無黃黑刺裂。至金鏡錄。始集三十六圖。逮後觀舌心法。廣至一百三十有七。何後世證變之多若此。寧知傷寒自表傳裡。舌苔必由白滑而變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熱毒自內達外之一病。便見黃黑諸苔也。


觀仲景論中。一見舌白苔滑。即言難治。安有失治而致變者乎。


所以仲景止言白苔。已見一斑。不煩瑣屑。後人無先聖治未病之能。勢不得不反覆辨論。以啟蒙昧。蓋邪氣入裡。其虛實寒熱之機。必現於舌。非若脈法之隱而不顯也。


況陰盛格陽。與邪熱鬱伏。多有假證假脈。惟驗舌上苔色之滑燥濃薄。昭若冰鑒。無所遁形。由是取觀舌心法。正其錯誤。削其繁蕪。汰其無預。於傷寒者。


而參入家大人治按所紀。及己所親歷。共得百二十圖。命曰傷寒舌鑒。授之剞劂。以公同志。臨證之一助云。康熙戊申如月。誕先張登書於雋永堂。


四庫書目提要曰。傷寒舌鑒一卷。國朝張登撰。登字誕先。吳江人。是書備列傷寒觀舌之法。分白苔。黃苔。


黑苔。灰色。紅色。紫色。霉醬色。藍色。八種。末附妊娠傷寒舌。為圖一百二十。各有總論。案古經於診候之外。兼及辨色聆音。而未嘗以舌觀病。舌白苔滑之說。始見張機傷寒論。其傳亦古。然其法不詳。亦未嘗言及種種之別。後金鏡錄。推至三十六圖。未為賅備。觀舌心法。衍至三十七圖。又頗病繁蕪。登以己所閱歷。參證於二書之間。削煩正舛。以成是書。較之脈候隱微。尤易考驗。固診傷寒者。所宜參取也。


汪琥曰。傷寒舌鑒。張路玉長子張登誕先氏匯纂。書止一卷。共舌圖一百二十。琥按舌苔但有白黃黑三者而已。杜清碧推展敖氏驗舌法。為三十六圖。其中又增純紅舌。


其余等舌已半屬無據。今廣至一百二十圖。何其多歟。就其中。言紫色舌。藍色舌。亦甚有理。蓋熱極則色紫。


寒極則色藍。藍者。微青色也。


至其言灰色。霉醬色二舌。亦甚不必。蓋灰色。即淡黑。霉醬色。即深紫也。


張氏每借一色。即化為數十圖。何其穿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09:28 | 只看該作者

〔張氏(倬)傷寒兼證析義〕


一卷 存張倬曰。晨窗雪霽。光射四壁。張子被褐方起。誦雪嶠熟煮?。春風劈爛椽之句。客有量履過我。而進苦雪篇者。


中有凍餒相繼倒一語。憮然久之。


因呼從事爐頭。相與平章風雅。杯?內。論及醫道之難。而傷寒為最難。傷寒而挾雜病者尤難。是以亙古絕無兼該之例。後世不能兼善其術也。余曰。安有滔滔江漢。不通潮汐者乎。


苟能純一其道。則圓機在我。活法隨人。何慮兼證之不克哉。客舉手稱善。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兼證析義一卷,國朝張倬撰。倬字飛疇。吳江人。張登弟也。


是書專論傷寒而挾雜病者。


分中風。虛勞。中滿。腫脹。噎膈。反胃。內傷。宿食。咳嗽。咽乾。閉塞。頭風。心腹痛。亡血。多汗。積聚。動氣。疝氣。淋濁。瀉痢。胎產。凡十七種。設為問答。以發明之。


案傷寒論所謂合病並病。止言六經兼證。而不及雜病。醫家不明兼證之意。往往於脈證參差之際。或顧彼而失此。或治此而妨彼。為害頗深。此書一一剖析。使治病者不拘於一隅。不惑於多歧。亦可謂有功於傷寒矣。汪琥曰。傷寒兼證析義。張路玉次子張倬飛疇氏著。書止一卷。言中風虛勞脹滿之人。有病傷寒者。


謂之兼證。設為問答。共十七論。末後又附以十二經。八脈五運六氣方宜等說。極為明備。但其所用方藥。亦多偏僻。恐難取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10:49 | 只看該作者

〔陳氏(治)傷寒近前集〕


五卷 存自序曰。聖王治世。澤及民生物命。孳孳揆理。無所不極。其調和陰陽。洞測性理。內則慮夫七情戕於中。表則防其六淫襲於外。不無其病。即有其治。或曰。病以何證為難治。曰。惟傷寒為難。曰。然則曷以傷寒為近乎。曰。惟其難。所以不可遠也。


仲景著傷寒論。後如成無己之詳注。方有執之條辨。鉛槧不一。代有其人。而學之者。


如入萬花穀中。莫不驚心艷目。而企羨之。


然究不知何所適從而取舍也。


因曰。書有成規。地有異宜。辭貴切而不浮。理貴確而有當。燕趙魯衛之邦。近西北者。


土敦而風烈。人多剛競。宜宗仲景法以治之。


則得心而應手。吳楚閩粵之方。近東南者。土潤風和。人多柔弱。宜宗節庵法以治之。


則病瘳而易起。故曰。節庵一人。頓起沉淪。方趨捷要。藥類躬親。庶幾不遠。毋以近乎。


康熙三十六年。山農陳治自敘於粵東端州之文來閣。


〔傷寒近後集〕五卷 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11:18 | 只看該作者

〔黃氏(元御)傷寒說意〕


十一卷 未見四庫全書提要曰。元御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乃會通大意。後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12:06 | 只看該作者

〔程氏(云鵬)傷寒答問


未見程云鵬曰。仲景法象高深。茫無入手。束而不觀。臨證昏昧。因就一二門士之問。而淺示之。


使易通曉。(慈幼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18:02 | 只看該作者

卷三十六

 

方論(十四)


〔吳氏(有性)溫疫論〕二卷 存自序曰。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


奈何自古迄今。從未有發明者。


仲景雖有傷寒論。然其法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三陽。竟自傳胃。蓋為外感風寒而設。故其傳法與溫疫自是迥別。嗣後論之者紛紛。不止數十家。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病證。而甚略之。


是以業醫者。


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及其臨證。悉見溫疫。求其真傷寒。百無一二。不知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未免指鹿為馬矣。余初按諸家。咸謂春夏秋皆是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然歷年較之。


溫疫四時皆有。及究傷寒。每至嚴寒。雖有頭痛身疼。惡寒無汗發熱。總似太陽證。至六七日失治。未嘗傳經。每用發散之劑。一汗而解。間有不藥亦自解者。並未嘗因失汗。以致發黃譫語。狂亂胎刺等證。此皆感冒膚淺之病。非真傷寒也。


傷寒感冒。均系風寒。不無輕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傷寒希有。況溫疫與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後世。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與溫疫。均急病也。


以病之少者。尚諄諄告世。至溫疫多於傷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論。或謂溫疫之證。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乃稱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論。謬稱全書。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始發之際。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


未嘗見其不殆也。


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有失治不及期而死者。


亦有治之太晚。服藥不及而死者。


或有妄用峻劑。攻補失敘而死者。


或遇醫家見解不到。心疑膽怯。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輕者。


尚獲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勝記。嗟乎。


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不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醫者傍皇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愈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亡也。


吁。千載以來。何生民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於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晉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先著序曰。溫疫為病至重也。


昔鮮成書。方治闕如。明末有吳又可者。


獨能有見於此。著論二篇。反復推明。謂與傷寒分途,制達原飲。以解其初起之邪。其所主用。惟在下之一法。甚有一下再下三下者。


驟閱其論。人或未免驚疑。然細按之。


條分縷析。非鑿空之談。亦非孟浪之施也。


惜其流布未廣。知之者甚少。儀真劉子方舟業醫早成。心虛而好學,既獲是編。向之有疑於中者。


渙如冰釋。因思重為鋟板。以公諸同輩。知余喜論方書。特出是編以相質。且索數言以弁之。


夫溫疫者。


傷寒之別也。


自有傷寒論以來。千數百年。塵埋榛塞。近人有稍知討論者。


喻氏尚論篇。方氏程氏前後條辨。其著者也。皆丑詆叔和。自矜所得。然皆誤認三陰經之即是裡。於三陰條下諸證治。未免回惑於心。鮮所發明。喻氏剪辟之功有不誣,方氏程氏特亂多道。一時宗之者頗眾。以致開口即云三陰。雖鑠石流金之際。出敢輒投薑附。遇有藥之而效。此則別有所因。而醫者居之不疑。自信愈篤。有識者但從旁竊憫之。


今吳氏殘編。復出於斯時。意將有可救正之機歟。夫謂仲景不為溫疫立論者。


非也。


謂仲景原有溫疫方論。年久而失之者。亦非也。


昔王安道欲分傷寒論之半。以屬直中。不知直中之病。雖危亡頃刻。然一於寒而無熱。不似傷寒之傳變倏忽。安道但用以治直中而效耳。


其實仲景不為直中立論也。


喻氏醫門法律中。易直中之名為中寒。亦知安道所矜張者。


蓋是傷寒論外之一事耳。


今吳氏之於溫疫。可謂發揮無余蘊矣。然折衷而論。亦只是疫耳。


溫之一字。原可不設。云瘟則贅疫。是疫則亂溫。特從俗所稱並舉之。


觀其卷末正名之意。及論中後半。但稱時疫。可見疫之首尾。證雖多端。亦但是傷寒論中之一治。觀其主用之方。不越於大小調胃三承氣。而所引發熱而渴不惡寒者溫病。則疫之綱領。已括於論之一條。詎能有出於仲景范圍之外者。


而更何憾於疫論之有無耶。凡傷於寒則為病熱。以其郁陽而為熱。當其邪在皮毛。固是寒邪。傳至於裡。則純為熱邪矣。是以燔灼真陰。煎熬津液。不得已而用下耳。


而疫之始終為熱者。


與斯相類。但謂其邪伏於募原。初發即在半表裡間。而兼有三陽證者。


是其熱淫之氣。浮越於三陽經。能顯某經之病。當隨某經。兼而治之。


此則吳氏卓越之見。發前人之所未發。至云溫疫二三百人。才遇二三正傷寒。治正傷寒數百人。才遇二三真陰證。及乎誤汗誤下。屢汗屢下。絕證全見。此時峻補。尚恐不及。而猶以補為戒。以參為慮。此則所見未達。在善讀書者。


自權衡之。


使來者獲奉斯編以從事。既知有冬月之正傷寒。又知有三時之感冒。今復知有四時之疫氣。與夫一歲之中。非其時而有其氣。與至而太過不及者。


皆能為病。既知四時正令不病之春溫。又知至而為病之春溫。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溫。而疫可連溫之名。溫決不即是疫。則曉了明辨。左右應之而不眩。譬之泛海。已有針車。復何憂方向哉。


劉敞序略曰。明末吳又可先生以溫疫一證。舊無成法。亦鮮明文。著論二卷。謂溫疫與傷寒相類而分途。條分縷析。詳哉言之。


余自束發。從事於醫。開卷動多所疑。或質諸師友。或印諸古人之書。必得之釋然而後快。後見此論。反復玩味。知其灼有所見。可補前人之未逮。雖其中亦有矯枉過正。不能無疑者。


如云臨證悉見溫疫。傷寒百無一二。又如達原飲。以解初起之邪。遽用峻猛之藥。似未可盡泥。然表裹先後。次第厘然。凡確信於心。以之如法施治。則即未有不投之而立效者也。


向有顛倒原文。竄以臆見。別立書名。擬為己有。則大失作者之用心矣。吳儀洛曰。近吳又可瘟疫論。其治法與冬寒春溫。夏秋暑熱之治法無別。惟達原飲一方不同耳。


然其所論疫邪在膜原半表半裡之間。殊為未確。故達原飲。亦非的對之方也。


(傷寒分經)四庫全書提要曰。瘟疫論二卷。補遺一卷。明吳有性撰。有性字又可。震澤人。是書成於崇禎壬午。以四時不正之氣。發為瘟疫。其病與傷寒相似而迥殊。古書未能分別。乃著論以發明之。


大抵謂傷寒自毫竅。而入中脈絡。從表入裡。故其傳經有六。自陽至陰。而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其邪在不表不裡之間。其傳變有九。或表。或裡。各自為病。有但表而不裡者。


有表而再表者。


有但裡而不表者。


有裡而再裡者。


有表裡分傳者。


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


有表勝於裡者。


有先表而後裡者。


有先裡而後表者。


其間有與傷寒相反十一事。又有變證兼證。種種不同。並著論制方。一一辨別。其顯然易見者。


則脈在不伏不沉之間。中取之乃見。舌必有苔。初則白。甚則黃。太甚則黑而芒刺也。


其謂數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傷寒。數百傷寒之中。乃偶有一陰證。未免矯枉過直。然古人以瘟疫為雜證。醫書往往附見。不立專門。又或誤解素問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文。妄施治療。有性因崇禎辛巳。南北直隸。山東浙江大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參稽醫案。著為此害。瘟疫一證。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於世矣。其書不甚詮次。似隨筆札錄而成。今姑存其舊。共下卷勞復食後條中。載安神養血湯。小兒時疫條中。載太極丸。並有方而無藥。又疫痢兼證一條。亦有錄而無書。故別為補遺於末。又正名一篇。傷寒例正誤一篇。諸家瘟疫正誤一篇。原目不載。蓋成書以後所續入。今亦並錄為一卷。成完書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21:24 | 只看該作者

〔劉氏(奎)瘟疫論類編〕


五卷 存自序曰。宇宙之大。皆氣之所鼓鑄也。


而氣之為氣各殊焉。


一陰一陽曰二氣。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映明出霄則有九氣。旋轉乾坤者。更有二十四氣。夫氣雖多端。然皆有名可稽。有義可尋也。


獨至於溫疫。乃天地之厲氣。不得以跡求。未許以數測。其來也莫識其源。其去也難竟其所。人感之。近則沿門闔戶未之逃。遠則城市鄉遂無克獲免。是病之為害於人者。


莫溫疫若也。


張長沙傷寒論一書。原非為治瘟疫而設。第人以瘟疫證候。有類傷寒。故往往以治傷寒之法治之。


即有心知其未穩者。


亦不過於麻桂青龍等湯中。加以涼藥而止。然究之不離乎溫散者近是。而終亦未得治瘟疫之肯綮焉。


千百年來。貽害非淺。自吳又可先生出。始分傷寒瘟疫為兩途。謂瘟邪自口鼻而入。伏於膜原。不宜汗散。初起用達原飲為主方。而隨經加減。析理精詳。又佐以十傳治法。神明而變通之。


更著為偉論厘新方。獨辟蠶叢。力排誤說。則是有傷寒論於前。不可無瘟疫論於後。洵堪方駕長沙。而鼎足盧扁。功垂萬世。當為又可先生首屈一指矣。余讀是書有年。觀其識見高明。議論精卓。其於治瘟症。誠無間然矣。但嫌其敘次亂雜。前後倒置。不便觀覽。且行文詳略。未能合宜。字句多所疵?。意或當時初脫之稿。未經訂正。故叢脞如此。因命子秉錦分別而類敘之。


析為五卷。曰諸論。曰統治。曰雜症。曰提要。曰正誤。取名溫疫論類編。更參以管見。加之評釋。刪厥繁蕪。補其罅漏。俾後學之誦習。可一目而豁如。作者之心思。可昭然而若揭。雖未能如成喻等之表章仲景。而亦未可謂非讀瘟疫論者之一助也。


是為序。時乾隆五十五年。歲次庚戌季夏劉奎松峰書。劉嗣宗序略曰。蓋聞莫為之後。雖聖弗傳。仲景傷寒論一書。賴有諸家注釋。而作者之心思。始大白於世。第傷寒患者絕少。唯瘟疫歲歲不斷。其難療也。


更甚於傷寒。但業岐黃家。鮮有深造其域者。


自吳又可先生出。始著瘟疫論一書。釋千古之疑。泄乾坤之秘。洵堪方駕長沙矣。第舉世習聞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說。其於又可之論。未必不疑信參半也。


吾友松峰山人起而表章之。


分為五門。加之評釋。取名瘟疫論類編。真足以豁習者之目。而傳作者之心。其有功於又可。有功於天下後世。為何如哉。而山人平居之抱負。更有不盡於是者。


余游東武四十余年。與山人昆仲交最深。故知之最悉。山人賦性仁慈。與世無忤。為善唯日不足。抱不羈之才。讀書目下十行。而又手不釋卷。少隨厥祖青岑公方伯西川。又隨父引嵐公分守保郡。間關萬裡。晉接名賢。故其詩文。頗具奇氣。醫道多所師承。後引嵐公捐館官署。山人遭遇坎?。恬然自若。絕不一介於懷。自幼不利場屋。入闈輒病。雖力疾草率為文而已。能屢蒙荐取。第信天安命。中年即不赴公車。惟以登山臨水。師友聖賢為事。厥後其兄石庵公督學江左。攜之俱往。而所學益進。伊芳時山人胞叔太傅相國文正公在朝。侍側者止有猶子松崦一人。石庵隨將山人。送至京邸。冀其同登云路。並點朝班。居無何而山人以病返裡。


優游於馬耳常山之間。以詩酒文章自怡悅。閉戶讀書。不作仕進計。更精於醫學。志在救人。不邀財賄。窶人野老。尤所關心。與其子秉錦終歲研窮靈素。探索元微。著有松峰說疫。濯西救急簡方。行世。又有所著景岳全書節文。四大家醫粹。松峰醫話等書。尚未脫稿。吾聞之。


其上者立德。其次則立功。其次則立言。若山人者。


可謂兼而有之矣。


〔舒氏(詔)摘錄瘟疫論〕一卷 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22:59 | 只看該作者

〔劉氏(奎)松峰說疫〕


六卷 存自序曰。傷寒之不明也。


以中寒亂之。


瘟疫之不明也。


以傷寒亂之。


能於其中。劃然分析。則其於治傷寒瘟疫也。


思過半矣。傷寒自仲景而下。承承繼繼。各有專家。著書立說者。無慮數十種。獨至瘟疫。則略而不講焉。


間有談及者。


不過寥寥數語。核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遂致瘟疫一證。靡所指歸。往往以治傷寒法治之。


非大用溫散。即過投苦寒。欲病之愈也難矣。光大人引嵐公一生精於醫理。南北宦游。雖簿書鞅掌間。聞人疾苦。莫不竭力拯救。余恭聆庭訓。非伊芳朝夕。且齠年善病。因得於暇日取家藏岐黃書縱觀之。


故頗有會心處。因念瘟疫一門。非他證可比。不能遲之歲月。緩為調理。其見效在一二劑之內。其痊愈在三五日之間。不可不亟為講究。以共登寶筏。昔吳又可瘟疫論一書。較之諸家。俱見卓識。獨辟蠶叢。業已盛行海內。故其方論。茲集一概不錄。第就自所經歷者。


聊紓管見。以羽翼又可。當亦談疫者之所不斥也。


夫疫病所包甚廣。而瘟疫特其一耳。


又添雜疫寒疫。各著方論。而證治始備。隨編輯酌定。分為六卷。曰述古。曰論治。曰雜疫。曰辨疑。曰諸方。曰運氣。亦庶幾成一家言焉。


第是書之成。錦兒之力居多。其曰松峰說疫者。


明乎其不敢擅為己有。以成善則歸親之意云爾。其中分傷寒與瘟疫。皎若列眉。而理路治法。亦頗審慎。不敢掩古人所長。而襲為己有。亦不肯震前賢名望。而為其所愚。第疫症千變萬化。治之不可膠執。亦不可師心。所顧同志君子。神明而變通之。


是則余之濃望也。


夫是為序。時乾隆己酉菊月松峰劉奎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26:11 | 只看該作者

〔周氏(揚俊)溫熱暑疫全書〕


四卷 存自序曰。醫之道難矣哉。凡病傷寒最重。溫熱尤烈。傷寒僅在一時。溫熱暑疫。每發三季。為時既久。病者益多。苟不明其源。溯流不得清也。


不辨其類。療治不得當也。


則溫熱暑疫。皆熱證也。


燎原之下。竟乏清涼一滴。人無今昔。性有異同。神酣往聖。志切琳琅。俊以一隙微明。靜中索照焉。夫上古聖人。首重色脈。以營之未交已交。定人生死。片言已畢。中古聖人。專論穀氣盛衰。定人生死。片言已畢。仲景叔季聖人也。


既立方論。復出不盡之藏。緯以膀胱之傷與絕。定人生死。先後合符。了無剩義矣。乃仲景於傷寒論中。溫熱森森。具載黃芩白虎等湯。是其治也。


後之學人。苟能引伸此意。便可變化不窮。神明千載。不能細察其理。反執以為治傷寒之法。盍思本湯既無外解之功。又無內奪之力。聖人立法。果何謂乎。


自晉以來。疑鬼疑域。陋沿無已。如崔文行解溫。用白朮烏頭細辛桔梗四味。更加附子。名老君神明散。更加螢火。名務成子螢火丸。熱藥相投。以火濟火。誰其辨諸。如仲景書。謂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


為溫病。朱肱活人書。謂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者。


為溫病。已悖聖訓矣。又云。春秋發斑咳嗽。為溫病。至風溫。治在少陰。其所立五方。如葳蕤湯。知母葛根湯。防己湯。栝蔞根湯。葛根龍膽湯。風火相熾。燔灼無休。復改聖散子。仍用附子。表裡香燥同之。


東坡先生在黃州時。頗稱其效。豈知朱肱已三易其方。用敗毒散。而遠熱藥。然厥功奚減厥非。吳氏謂傷寒壞病。更遇溫熱為溫病。潔古老人傷寒名家也。


其子云岐以傷寒過經不解者為溫病。指叔和之言。為仲景之文。趙嗣真謂仲景云。重感異氣。變為溫病。汪機謂仲景云。遇溫氣為溫病。遇溫熱為溫毒。竟罔顧聖經之載於方策者。


何曾有此一語。巢氏病源。遵崔文行解散法。一日用摩膏火灸。二日用汗解散。三日復汗之。


四日用藜蘆丸瓜蒂散吐之。


五六日解未了了者。


復針之。熱已入胃。雞子湯下之。


遂使龐安常自撰微言。一以和解為主。奉為靈寶。少移則蹶。巢龐比匪何極。李思訓亦宗和解。王海藏稱其當宋全盛。明哲莫逾。擬非其倫矣。丹溪長於溫熱。善用涼藥。溫熱遇之。


自能解散。要非有斟酌於其間也。


東垣不善外感。長於內傷。乃從內經。悟出冬溫春溫二義。誠暗中一火炬。嘉言極口嘆頌。真先得我心者矣。迨劉河間傷寒直格。於熱病。每多入理深談。然混在正傷寒中。在人眼光。采擇不免金屑雜於泥沙者歟。至明季方中行著傷寒條辨。可謂直登仲景之堂。獨開滲。惜其論溫熱。亦分陰分陽。似可用熱。遂為嘉言所宗。嗟乎。


病名溫熱。自需寒涼。乃千百年來。盈庭聚訟。先後支吾。陽春寡和於漢庭。塤篪迭奏於晉室。良由來派不清。復無面牆體認。誠習焉而不察耳。


不然。豈諸公各自名家。乃甘悖聖矩如是耶。若夫夏月暑證。即金匱中濕 氣蒸之病也。


潔古東垣以動靜分陰陽。動而得之為陽。用白虎。靜而得之為陰。用大順冷香諸劑。豈知夏月杲杲炎威。有陽無陰。動靜不甚相遠。惟多食冰果冷物。及恣意房幃。致傷太陰少陰者。熱藥可以暫用。豈得視溫熱之味。為通行之藥乎。


漕憲北海林夫子為一代偉人。醫學宗匠。俊立雪程門。三五年間。極蒙提命。因授所刻明計部張鳳逵治暑書。□明理蘊。精確不磨。雖有小疵。不掩大德。誠可振聾聵於千古者也。


至叔和云。四時不正之氣。感則為疫。不知非時不為厲氣。僅為寒疫。而大疫之沿門闔境。傳染相同者。


允在兵荒之後。尸濁穢氣。充斥道路。人在氣交。感之而病。氣無所異。人病亦同。所以月令於孟春掩骼埋?。不敢或後者。


聖王早慮及此耳。


非徒澤及枯骨也。


後世治疫之法。未有定見。如嘉言上焦如霧。升逐解毒。中焦如漚。疏逐解毒。下焦如瀆。決逐解毒。俟其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暗長於未盡之時。此固不易之論。然求其反復盡義。變態直窮者。舍吳又可之言。別無依傍也。


俊幸生明備。不安苟且。日引光明之藏。志披榛莽之途。輯仲景傷寒論三注。金匱補注之余。先將溫熱暑疫四證。厘訂經文。采集方論。無背聖法。有合病情。各自成帙。蒙藩憲丁夫子因戊午年時疫盛行。憫編戶之疾苦。如?之乃身。遂下詢疫所自始。與所為治。惻然嘆曰。嗟乎。


安得明此理者數十輩。循行救治。俾在□輪大樹。夢魔心迷者。


一旦提置冰山雪竇之中。奚止飲醍醐而稱快哉。命急付棗以公同志。康熙己未皋月。吳門周揚俊禹載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8:27:40 | 只看該作者

卷三十七

 

方論(十五)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漢志二十三卷 佚史記扁鵲傳曰。上古之時。醫有俞拊。治病不以湯液醴洒。?石橋引。案杭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腦髓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


冠子曰。龐緩云。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


已成必治。鬼神避之。


說苑曰。中古之為醫者。曰俞?。俞?之為醫也。


搦髓腦束盲莫。炊灼九竅。而定經絡。死人復為生人。故曰俞?。班固曰。方伎者。


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應劭曰。扁鵲俞拊。黃帝時醫也。


按俞?。韓詩外傳。作逾跗。太平御覽引史記。作俞附。鄭玄周禮注。作榆?。揚雄解嘲。作臾跗。


〔黃帝問答疾狀〕宋志一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25:05 | 只看該作者

〔扁鵲陷冰丸方〕


隋志一卷 佚前漢郊祀志。穀永說方士之妄。有云堅冰淖溺。注晉灼曰。方士詐以藥石若陷冰丸。投之冰上。冰即消液。因假為神仙道使然也。


按千金方。有太乙神明陷冰圓。是書所載。豈其類歟。後漢臧洪傳曰。焦和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於河。似不是藥劑。
 

〔扁鵲肘後方〕隋志一卷 佚。
 

〔扁鵲療黃經〕宋志三卷 佚。


〔枕中秘袂〕宋志三卷 佚。


〔亡名氏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漢志三十卷 佚。


〔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漢志四十卷 佚。


〔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漢志四十卷 佚。


〔風寒熱十六病方〕漢志二十六卷 佚。


〔五臟傷中十一病方〕漢志三十一卷 佚。


〔客疾五臟狂顛方〕漢志十七卷 佚。


〔湯液經法〕漢志三十二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26:28 | 只看該作者

〔倉公決死生秘要〕


宋志一卷 佚史記太倉公傳曰。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人也。


姓淳於。名意。少而喜醫方術。高後八年。更受師同郡元裡公乘陽慶。慶年七十余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


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否。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然左右行游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


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書曰。外家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外家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外家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過自新也。

 

書聞。上悲其意。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35:28 | 只看該作者

卷三十八

 

方論(十六)


〔張仲景方〕(唐志作王叔和張仲景藥方)隋志十五卷(本朝現下書目作九卷)佚。


〔評病要方〕七錄一卷 佚。


〔濟黃經〕宋志一卷 佚。


〔金匱要略方〕宋志三卷 存孫奇等序曰。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或於諸家方中。載其一二矣。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

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士流。才數家耳。


嘗以對方證對者。


施之於人。其效如神。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正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


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合三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臣奇嘗讀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


大哉炎農聖法。屬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統。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蘇矣。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

趙希弁曰。金匱玉函經八卷。上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答問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於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


陳振孫曰。金匱要略三卷。張仲景撰。王叔和集。林億等校正。此書。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之。


曰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


今書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以便檢用。其所論傷寒。文多節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


鄧珍序曰。聖人設醫道。以濟夭枉。俾天下萬世。人盡天年。博施濟眾。仁不可加矣。其後繼聖開學。造極精妙。著於時名於後者。和緩扁倉之外。亦不多見。信斯道之難明也與。長沙太守張仲景以穎特之資。徑造閫奧。


於是采摭群書。作傷寒卒病論方合十六卷。以淑後學。遵而用之。


困蘇廢起。莫不應效若神。跡其功在天下。猶水火穀粟然。是其書可有。而不可無者也。


惜乎後之傳者。


止得十卷。而六卷則亡之。


宋翰林學士王洙偶得雜病方三卷於蠹簡中。名曰金匱方論。即其書也。


豐城之劍。不終埋沒。何其幸耶。林億等奉旨校正。並板行於世。今之傳者。


復失三卷。豈非世無和氏。而至寶妄倫於荊石與。仆幼嗜醫書。旁索群隱。乃獲於盱之丘氏。遂得與前十卷。表裡相資。學之者動免掣肘。嗚呼。


張茂先嘗言。神物終當有合。是書也。


安知不有所待。而合顯於今也。


故不敢秘。特勒諸梓。與四方共之。


由是張氏之學不遺。軒岐之道昭著。林林總總。壽域同躋。豈曰小補之哉。後王元庚辰樵川玉佩鄧珍敬序。俞橋曰。宋學士王洙得是書於蠹簡。林億等雖校理重刻。元金以來。世寡經見。諸家或載金匱方治。多於他書中得之耳。


不然。何未有一人能語其顛末者。


嗟予小子。幸獲伏讀。敢不寶惜。徐?曰。謹按文獻通考二百二十二卷中。金匱玉函經八卷條下。晁氏曰。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問答。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於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據此並前林序云。依舊名曰金匱方論。則王洙館中所得。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系五代時改名耳。


所以通考只云金匱王函經也。


是金匱玉函經。元時已無矣。夫金匱玉函經八卷。東漢張仲景祖書名也。


金匱方論三卷。傷寒論十卷。似西晉王叔和選集。撰次後俗傳書名也。


若金匱玉函要略方。五代及宋相沿書名也。


今單名金匱要略。而去其玉函二字。愈遠而愈失其真矣。又據晉皇甫謐甲乙云。仲景論廣伊芳尹湯液。用之多驗。王叔和撰次仲景撰論甚精。指事施用。即今俗所分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也。


孫真人千金云。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是叔和選論。思邈亦未嘗研也。


惟文潞公藥準云。仲景為群方之祖。朱奉議活人書云。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後。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


其重於世若此。然其言雅。非精於經絡。不能曉會。若孫思邈。則未能詳仲景之用心者。


是宋時才分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二書也。成聊攝明理論云。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乃大聖之所作也。


劉河間原病式云。自黃帝之後。二千五百有餘年。


有仲景方論一十六卷。使後之學人。有可依據。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人。尚為難焉。故今人所習。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唯近世朱奉議多得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作活人書。其言直。 其類辨。使後學人。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據河間十六卷之言。此時仲景書。尚未分傷寒雜病為二門也。


或金匱玉函經八卷。坊間分作十六卷。亦未可知。故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曰。易張先生云。仲景藥為萬世法。


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


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王海藏此事難知云。余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


仲景一書為尤。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


遍國中無有能知者。


故於醫壘元戎云。折中湯液萬世不易之法。當以仲景為祖。又云。金匱玉函要略。傷寒論。皆張仲景祖神農。法伊芳尹。體箕子而作也。


唐宋以來。如孫思邈葛稚川朱奉議王朝奉輩。其余名醫雖多。皆不出仲景書。又湯液本草。於孫葛朱王外。添王叔和范汪胡洽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云。其議論方定。增減變易。千狀萬態。無有一毫不出於仲景者。


潔古張元素其子張璧東垣李明之。


皆祖張仲景湯液。惜乎世莫有能知者。


又云。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晉宋以來。號名醫者。


皆出於此。又按丹溪局方發揮或問曰。仲景治傷寒一百一十三方。治雜病金匱要略二十有三門。何也。


答曰。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


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


必於是而取則焉。


曰。要略之方果足用乎。


曰。天地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


醫之良者。


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應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逾越矩度。又曰。圓機活法。內經具舉。與經意合者。


仲景書也。


仲景因病以制方。局方制藥以俟病。據數家說。是元末及我國朝初。醫方分傷寒雜病為二家也。


只因聊攝七十八歲。撰成明理論。八十歲時。注完傷寒論。未暇注金匱論。所以俗醫分為二門。致今時眾口一辭。誚仲景能治傷寒。而不能療雜證也。


冤哉。余素慨金匱方論。與傷寒論。睽離孤處。及注解傷寒論。又明理論。乖散失群。已近五百年。因謀諸新安師古吳君。校壽一梓。成濟暌而得會遇。庶幾業醫者。


弗致得此失彼。各自專門為粗陋。又冀華劍復合。昌鏡再圓。天作之合云爾。萬歷戊戌孟夏吉日。匿跡市隱逸人謹識。徐靈胎曰。金匱要略。乃仲景治雜病之書也。


其中缺略處頗多。而上古聖人。以湯液治病之法。惟賴此書之存。乃方書之祖也。


其論病皆本於內經。而神明變化之。


其用藥悉本於神農本草。而融會貫通之。


其方則皆上古聖人。歷代相傳之經方。仲景間有隨證加減之法。其脈法。亦皆內經及歷代相傳之真訣。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無一毫游移參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真乃醫方之經也。


惜其所載諸病。未能全備。未知有殘缺與否。然諸大證之綱領。亦已粗備。後之學人。以此為經。而參考推展之。


已思過半矣。自此以後之書。皆非古聖相傳之真訣。僅自成一家。不可與金匱並列也。


姚際恆曰。金匱玉函經。又名金匱要略。稱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案此非仲景撰。乃後人偽托者也按先子曰。張仲景云。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梁七錄。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乃今所傳傷寒論。其六卷則雜病論。即今金匱要略。系其遺篇。考千金方。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隋巢元方作病源候論。傷寒門中。


有傷寒論文。而不著仲景之名。蓋據短劇所引而收載乎。然於其婦人三十六疾。而稱仲景義最玄深。非愚淺能解。


巢氏豈特寓目於雜病。而未及傷寒論耶。孫思邈晚年得仲景原本。收翼方第九第十卷中。而他門並無引之者。


孫氏豈特研傷寒論。而未及雜病論耶。後天寶中。王燾撰外台秘要。載此書方藥。而云出傷寒論。乃其不易舊目者。


原書或僅存於台閣中。而王氏特得窺之耶。意者仲景之書。自晉經隋唐。顯晦離合。其傳不一如此。蓋唐時有合傷寒雜病論。改名金匱玉函以傳之者。


後人因刪略其要。約為三卷。更名云金匱玉函要略歟。淮南要略訓。高誘注曰。鴻烈二十篇。略數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論其大體也。


命名之義。蓋出於此。且林億等序云。傷寒文多節略。傷寒乃有全本。故知其多節略。至雜病。則雖他本可考。以傷寒例之。


則其節略舊文。可復知也。


林序又云。依舊名曰金匱方論。徐?因謂王洙館中所得。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系於五代時改名耳。


然周禮疾醫職。賈公彥疏。引張仲景金匱云。神農能嘗百草。則炎帝者也。


今要略無此文。豈其所刪略歟。以此知唐時已有金匱之目。必非五代時改名也。


皇甫謐云。仲景垂妙於定方。陶弘景云。惟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消息之爾。二氏距仲景未遠。其言如此。然要略中方論。盡有不合繩墨者。


故今人或云。某論非仲景之舊。某方非仲景之真。肆意刪改。以為復古。此誤也。


巢氏病源引短劇云。華佗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經。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陳延之以晉初人。其言如此。是他至篇末宋人附方。千金外台中。引仲景者頗多。豈如今之致疑者。


盡非仲景之本論原方乎。


此宜存而不議焉。


再按讀書志。以是書與玉函經相混作八卷。而劉完素所稱仲景方論一十六卷者。


據其自序而言之。


非當時有原本。徐?致疑於斯。殆為失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36:17 | 只看該作者

〔趙氏(良仁)金匱方衍義〕


未見蘇州府志曰。趙良仁。字以德。少試吏憲司。即棄去。從丹溪朱彥修學醫。治療多有奇效。名動浙東西。所著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並丹溪藥要等書。張氏據吳。良仁挈家去浙。後復來吳。占藉長洲。以高壽終。


〔胡氏(引年)金匱要略方注〕未見程林曰。金匱要略。明初有趙以德注。嗣後有胡引年詮。方論訛舛甚多。


〔盧氏(之頤)金匱要略摸象〕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36:58 | 只看該作者

〔摩索金匱〕


九卷 未見杭世駿曰。盧之頤著金匱要略摸象。未成。父促之成。既成。火之。曰十年後。方許汝著書。父歿後。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匱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


言暗中得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41:37 | 只看該作者

〔徐氏(彬)金匱要略論注〕


二十四卷 存自序曰。不習經義,不可以論史,不讀史。不可以衡論百家之書。蓋治理之變。莫備於史。而其源必出於經。此古今之通義也。


張仲景者。


醫家之周孔也。


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家之六經也。


今仲景傷寒論。有吾師南昌喻先生尚論。復有餘一百十三方發明。業已流布。其金匱要略。即所謂金匱玉函經也。


為後世雜症方書之祖。乃有藥味有方論之靈素也。


其中立言之意。欲人每證必明致病之由。每藥必明參互之法。而後分證論治。經權相參。不令龐雜撓亂正法。故立論著方。寧簡無冗。謂繁冗。則視聽搖。心意惑。而失其端緒也。


人則以為奧而略之。


後之方書。旁搜博設。務為廣羅。冀人弋獲。於是用方者。


合則神奇。誤則夭枉。甚或因病索書。?方偶驗。傳誦鄉裡。究竟用方者。


未詳藥證相合之故。若是者。


求其觸類引申。自不可得。一概據方覓病。豈非刻舟求劍歟。且療病必索書。而求不解意之方。得者為偶得。不得當何如。甚乃因其不解方意。而誤投殺人。又當何如。人則以為便而遵之。


獨喻師作醫門法律。立論多宗金匱。固足以表章前人。啟牖末學矣。然僅如一人遇事慷慨。引經斷義。言者足以悅心。聞者足以動聽。豈若使人人各習全經。曉暢經義。


其聲教四訖之盛。更為博大。但奧義難悉。此余著金匱要略論注。正如六經既明。則古今諸史。不期明而自明。


謂源流既正。即復泛涉方書。自有朝宗之妙耳。


顧以譾劣。闡斯秘要。千慮一得。豈能盡先聖精蘊。聊為下裡巴音。以冀白雪之和云爾。時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孟夏朔日。?李徐彬忠可氏題。

凡例曰。一此書廢墜已久。中多訛字。疑者闕之。


示慎也。


聞有挨文析義。聊以鄙見質之後賢。一原文有附方。云出千金外台諸書。似屬後人贅入。然方引藥味。頗亦不凡。或原為仲景所制。因述彼習用者之書名。今悉如徐?傳本。附列以後參考。 一拙著有注有論。正義疏釋。備於注。或有剩義。及總括諸證。不可專屬者。


見於論。更有經義可借以發本文之覆者。


別具上方。?一此書雖出管見。然遠近有道。無不就正。博洽君子。即未習醫。亦虛心質之。


借重姓氏。以奉教多者居前。非有所先後也。


若從游諸賢。竟屈肩隨矣。一注中精意。宜詳味者。


用密圈。?。其有翻剝者。


用密點。?。其就經文逐字注釋者。悉用空尖。?。非以此分句讀。故凡系經文字面。即尖之。


取其易辨耳。


?一讀我論注有法。須先將方論藥味。


逐字不遺。熟記貫串。竭其知識。探討既久。然後將余論注。驗其得失。不可摘段取便。不可仿佛涉略。要知他方書。原屬剽竊湊集。故可閱首置尾。即內中采擇一條。時亦獲驗。若金匱之妙。統看一卷。全體逼現。不獨察其所用。須察其所不用。要知仲景審證用藥。已臻聖哉。其所不用藥。豈智力不及後人耶。


四庫書目提要曰。金匱要略論注。二十四卷。漢張機撰。國朝徐彬注。機字仲景。南陽人。嘗舉孝廉。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是書亦名金匱玉函經。乃晉高平王叔和所編次。據陳振孫書錄解題。則此書叔和所編。本為三卷。王洙鈔存其後二卷。後又以方一卷。散附於二十五篇。蓋已非叔和之舊。然自宋以來。醫家奉為典刑。與素問難經並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則亦岐黃之正傳。和扁之嫡嗣矣。機所作傷寒卒病論。自金成無己之後。注家各自爭名。互相竄改。如宋儒之談錯簡。原書端緒。久已瞀亂難尋。獨此編僅僅散附諸方。尚未失其初旨。尤可寶也。


漢代遺書。文句簡奧。而古來無注。醫家猝不易讀。彬注成於康熙辛亥。注釋尚為顯明。


今錄存之。


以便講肄。彬字忠可。嘉興人。江西喻昌之弟子。故所學頗有師承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19:43:09 | 只看該作者

〔程氏(林)金匱要略直解〕

 

三卷 存凡例曰。一引證諸書。悉本靈素。本草。脈經。甲乙。中藏。及傷寒論。其六朝唐宋諸名家有確論者。附之。


林也後學。以經證經。要在直截簡切。義理詳明。期於取用。不故作僻語迂論曲解。以欺誤人也。


一斯道之妙。洞徹氣化之機。精貫陰陽之理。非參究之士。語之不知。非達道之人。傳之莫習。故讀仲景金匱。必融會仲景傷寒。澄心年月。便領悟其旨趣。否則得此失彼。未詳窺其要妙也。


一仲景方法。如麻黃湯。先煮麻黃者。大承氣。後納芒硝者。


大小柴胡復煎者。


有頓服。溫服。小冷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再服。其助藥力。有啜粥。有飲暖水。有食糜者。


有重復取汗。取微似有汗。取下。取利小便者。


如此之類。未可一二詳載。方法圓通。千古不能逾越。故謂之祖方。一宋林億校正。附唐人諸方。如侯氏黑散之類。今皆刪去。其柴胡飲子。則宋人方也。


〔張氏(志聰)金匱要略注〕未見按上見於傷寒綱目序。


〔高氏(世 )金匱集注〕未見按上見於素問直解凡例。(見四八頁靈樞直解條)
 

〔周氏(揚俊)金匱要略補注〕未見按上見於溫熱暑疫全書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23:5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