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42 編輯
【傷寒脈論】
《傷寒》一書,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啟萬世之章程,為醫門秘訣。
其文佶屈,其義?,其方簡峭而警辟。
有志集注,適有養胎之舉,托跡昭潭。
(漣源黃德安,同裡舊交,寄居潭市,主於其家,慫恿著論,力救時世。)
客舍清閑,竊舉茅廬誦讀時所心得者,提要成篇,姑從簡略。
(攜稿詣省垣,衡邑成子凝秀,故人新吾子也,隨?真以補前刻。)
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
一日,一次也;
不以日數拘。
巨陽,太陽也;
太陽,經也;
膀胱,腑也;
經脈從癲絡腦,夾脊抵腰。
受之,受其邪也。
時值 發栗冽,有寒有風。
(寒為陰邪,傷營;風為陽邪,傷衛。)
其中風也;
經先受其風,桂枝症。
(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者,重乎其藥也。)
脈浮而緩,頭痛項強而惡寒,(有風不皆無寒)。
過時即熱,有汗,鼻鳴而惡風。
倘消渴而小便不利,邪入膀胱腑之衛分矣;
五苓散主之。
其中寒也,經先受其寒,麻黃症。
脈浮而緊,體痛,
(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而言。)
嘔逆而惡寒,歷時方熱,無汗喘滿而惡鳳,(有寒不皆無風)。
倘如狂(淤熱衝心)而小腹急結(淤熱不行),邪入膀胱腑之營分矣;
桃仁承氣湯主之。
大青龍湯治風寒兩中經而煩躁。
(寒鬱於外,熱蒸於內,陰陽攻擊。)
小青龍湯治風寒兩中腑之乾嘔。
(小便不利,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兼咳,兼渴,兼噎,兼喘。)
中風經症
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服已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取微汗。
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東加附子。
發汗後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中風府症
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中寒經症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溫服覆取汗。
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炙草、附子,三味溫服。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生薑、人參、芍藥、甘草、大棗。
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炙草,二味煮去滓頓服。
未經汗下,脈沉,當溫其裡,宜四逆湯,附子、乾薑、炙草,未經汗下心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飴糖。
中寒府症
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草。
發汗,若下之;
懊?不得眠,胸中窒礙者,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煮去滓溫服,得吐則止。
大下後,惡寒痞結,桂枝湯先解惡寒,大黃、黃連,二味煮去滓,溫服以攻痞。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風寒雨中經症
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炙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
風寒雨中腑症
小青龍湯:麻黃、芍藥、五味、甘草、乾薑、半夏、桂枝、細辛。
渴去半夏加栝蔞;
噎去麻黃加附子;
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
喘去麻黃,加杏仁;
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人參、炙草、乾薑、附子。
「二日陽明受之。」
(陽明,經也;胃,腑也。經脈起鼻額,循鼻外,系目系。)
居戊土之鄉,原稟坤靜,攝離火之篆(陽明純熱),反攬乾剛脈浮而大,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經病也;
脈浮而實,潮熱譫語,腹滿、大便硬者,胃家腑病也。
經病治以白虎湯,腑病治以三承氣湯,其為正陽明則然。
六經雖分陰陽,而宰之者陽明,為六經之所朝宗,即為六經之所歸宿。
三陽有類聚之條,三陰有轉屬之症。
太陽陽明,不更衣(不大便)而無所苦(脾約丸);
少陽陽明,時煩躁而大便難(以法治之)。
大實腹痛,陽明雜見太陽之篇(桂枝大黃湯);
土燥水乾,陽明混入少陰之類(急下之),脈滑而厥(裡有熱,白虎湯),厥陰中亦有陽明。
隨經而見,妙蘊無方。
陽明經症
白虎湯:石膏、粳米、知母、炙草。
附錄錢仲陽葛根湯:葛根、升麻、白芷、炙草、大棗、生薑。
陽明腑症
三承氣湯,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
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
腹脹滿,調胃承氣湯:大黃、炙草、芒硝,不大便,發熱汗多。
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太陽陽明,脈浮而澀,麻仁脾約丸: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
少陽陽明,以法治之,相胃家虛實加減。
下,桂枝大黃湯,見後少陰,急下之,大承氣湯。
備錄陽明症方
(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陳蒿湯:大黃、茵陳、梔子。身黃發熱,梔子、黃柏、炙草)。
「三日少陽受之。」
(少陽,經也;膽,腑也。經脈循脅絡耳。)
兼木火之德(屬甲木,寄相火),司出入之門(入太陽,出太陰)。
邪犯經,胸滿脅痛而耳聾,邪犯腑,口苦(膽熱上蒸)、嘔逆(膽熱上衝)而目眩(膽熱上熏)。
脈之大者,變而為弦,症之熱者,轉而似瘧,居陰陽之界(半表半裡),通陰通陽;
無汗下之方,禁汗禁下。
邪正相持,進退互拒,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統劑,而其變則有辨焉者。
嘔逆(膽熱)而腹痛(胃寒),黃連湯分理陰陽;
嘔吐而硬(胃實)煩(鬱熱),大柴胡湯雙清表裡。
宜應手而解,方工勿藉口於和為套。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法夏、炙草、生薑、大棗。
胸中滿而不嘔,去法夏、人參,加栝蔞仁;
渴去法夏,加人參、花粉;
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黃連湯:黃連、炙草、乾薑、人參、桂枝、半夏、大棗。
大柴胡湯:柴胡、半夏、枳實、大黃、黃芩、芍藥、生薑、大棗。
備錄少陽症方:胸脅微緒,小便不利,柴胡、桂枝、乾薑、花粉、黃芩、牡蠣、炙草。
服柴胡湯已,反渴以陽明治。
「四日太陰受之。」
(太陽,經也,脾,臟也。經脈布胃中,絡於嗌,邪入陰分,經臟齊病)。
陰陽變態之妙,有不見其朕兆。
陽邪入陰,尺寸皆沉,腹滿吐食自利。
有腹滿時痛之寒症(理中丸),即有腹滿實痛之熱症(桂枝湯加大黃),有得食緩吐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得食即吐之熱症(乾薑黃連湯),有自利不渴當溫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自利腐穢當下之熱症(大承氣湯)。
蓋人之形有濃薄,氣有盛衰,臟有本寒本熱,每從賦稟以為轉移。
如必以直中為寒,傳經為熱,其何解仲景寒熱並論,列於四日。
理中丸:人參、白朮、炙草、乾薑、搗碎蜜和為丸,如龍眼大,以沸湯和一丸,研碎溫服。
乾薑黃連湯:乾薑、黃連、人參。
「五日少陰受之。」
(少陰,經也;腎,臟也。經脈系舌本。)
生人之命蒂安危系於少陰。
病則脈細欲寐,自利發厥(手足冷曰厥),口乾舌燥,渴欲飲水自救。
無奈水火同宮辨別最宜分曉。
挾水為動,則為陰邪;
挾火而動,則為陽邪。
陰邪脈沉細而遲,陽邪脈沉細而數。
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心多煩。
陰邪下利清穀,陽邪下利清水。
陰邪面赤而裡寒,小便白,陽邪手足厥而裡熱,小便赤。
陰邪口乾舌躁而帶和,陽邪口乾舌燥而至裂。
陰邪渴欲飲熱水以自救,陽邪渴欲飲溫水以自救。
臨症審視,只爭芒芴。
寒症方
身體痛,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四逆湯通治:炙草、乾薑、附子。
下利,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
手足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熱症方
心煩不臥,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
咽痛,甘桔湯:甘草、桔梗。
口爛咽乾,大承氣湯。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痛,口乾,大承氣湯。
六日厥陰受之。
(厥陰,經也;肝,臟也。經脈繞陰器,抵小腹,貫心膈。)
傳經而至厥陰,在時為丑,在歲為冬,在卦為坤。
脈細肢厥。
(厥,逆也。四肢以溫為順,以冷為逆。)
煩渴囊縮,症則猶是也;
而治法懸絕。
漏盡更殘,四望陰霾,而有純寒無熱之症;
天寒地凍,滿腹陽春,而有純熱無寒之症;
陰凝於陽必戰,其血元黃,而有陰陽錯雜之症。
彼純寒而厥,當歸四逆湯,夫人而知之。
熱愈深,厥愈深,純熱之厥甚於純寒,非急下不足以救水,醫將何以決之?
(脈數、咽乾、小便赤。)
而況陰陽錯雜者之眩人耳目乎?
當此陰盡陽回,晦朔交卸之時,仲景立烏梅丸以安蛔,其實統陰陽而治。
醫而知治厥陰,醫道其庶幾乎!
純寒症
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 通草 甘草 大棗。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
純熱症
急下,大承氣湯。
陰陽錯雜症:烏梅丸: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共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如梧桐子大,先食飯,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備錄
脈滑而厥,裡有熱,白虎湯。
夫三陰三陽,班班可考,而有治表裡急,治裡表急,陰同乎陽,為兩感。
(太陽少陰同病,陽明太陰同病,少陽厥陰同病)。
余讀經文莫治,仲景無方,不禁憮然三嘆焉。
竊意表重於裡者,以裡為主,稍解其表;
裡重於表者,純治其裡,管窺之見,不敢告人。
壯游四方,而以此法活人居多。
偶撿李挺《傷寒論閱》,亦有是說。
余生也晚,安敢並駕古人?
不謂理之所在,古今人所見有略同也。
岐伯、仲景,有知其將許我友李?為徒乎?
若世所傳大羌活湯則吐棄之矣。
至於合病、並病、壞病、勞復、食復、飲酒復、陰易、陽易、陰陽易,六經精透,舉而措之裕如。
一百一十三方,采方總撮要領,三百九十七法,注法悉本原文。
練就長沙(仲景為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之明珠,化作涅?。
佛說法處。
《金剛》經:「入涅?而滅度之」之舍利。
(牟尼珠名舍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