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指禪】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37: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34 編輯

痿症不從脈論

 

《內經》痿論與痹論、風論,分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異。


方書多雜見於風痹論中,將經文混淆,後學迷離莫辨。


按四體縱馳曰痿。

經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竭急薄,著則生痿。

又曰:帶脈不引,故足不用。

經之所言者,止痿於足耳,而分筋、肉、骨、脈痿。

道人治之而愈者,則不止於足,而有頭痿、腰痿、手痿、一身俱痿。

其論形體枯澤,亦與經論稍有差池,而其治法,仍不外乎經義,不過於潤燥活血隊中,少加桂為之向導。

篇中所論,以所見言。

與風相近而實相遠,不仁不用,究非瘓非癱。

《正字通》:「癱瘓,四體麻痹,筋脈拘急。」

按諸醫書,發於左為癱,發於右為瘓,男多發左,女多發右。

不痛不腫,實非螈非。

筋急而縮為螈,筋馳而緩為?,伸縮不己為螈。

按:?,馳之?,外見風症。


有即發即愈者,有歷一二日方愈而復發者,有周年半載而不愈者。


語言依然爽朗,神氣依然清明,飲食形體依然不變不減,令醫有莫知所適從者。


考本草所注,黃柏、蒼朮為治痿之要藥,醫多不解,不敢輕用,而以為脾主四肢,純以補脾溫脾之品治之,致痿成終身者比比矣。


間亦有幸用而獲效者,第知病之愈而不知病之所以愈,盍讀《內經》而恍然焉。


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陽明主潤宗筋,為濕熱所傷,宗筋不潤,弛而不能束骨,發而為痿。


蒼朮陡健陽明經,黃柏清熱而堅骨,藥到病除,而後嘆古人,名為二妙,實有妙不可言者。


夫病源不清,見其方而不敢用其藥;

病源既清,推其類可以盡其余。


麥冬能治痿者。

經驗方:麥冬,粳米煮粥,濕熱蒸肺,肺葉焦而難以宣布。

乾地能治痿者經驗方:乾地黃四兩,黃柏一兩,知母一兩,肉桂一錢,煉蜜為丸,濕熱傷血,血脈涸而不能養筋。


本草所注,可以清熱而涼血者,皆可以治痿也。


病自我識,方自我立。

書傳古方,為後人之法程。

明君臣之義,補瀉之理,非謂即以其方治病,南北之水土不同,古今之時勢不同,年齒之老幼不同,冬夏之寒燠不同,賦稟之濃薄不同,氣質之清濁不同,境遇之順逆不同,是在為醫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是症必有是方。

即不用黃柏、蒼朮可,即倍黃柏、蒼朮亦可。


其或兼風、兼痹、兼虛,雜用治風、治痹、補虛,有何不可?


至於脈,置之勿論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42: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41 編輯

風痹脈論

 

病有明醫能治,草醫能治,而大醫不能治者,風痹也。


痹者,閉也;

謂兼寒濕閉塞經絡而痛也。


《內經》所以有風勝、寒勝、濕勝之分,而有行痹、痛痹、著痹之語。


診其脈浮緊而弦,要歸於風,病發肝經,殃及肢體。

中於骨則伸而不屈,中於筋則屈而不伸,中於血則凝澀而不流通。


治之之法,羌活、防風疏其風;

紫蘇、青皮行其滯;

加皮、黃柏堅其骨;

苡米、木瓜舒其筋;

蒼朮、防己燥其濕;

松節、茄根散其寒;

人參、白朮補其氣;

生地、秦歸活其血。


有雜合之症,斯有雜合之方。

經驗方:羌活、防風、石膏、側柏葉、黃松節、苡米、木瓜、秦歸、炙草、生地黃。


倘鬱而為熱,脈數無論,又當大泄其熱;

閉而積寒,脈遲不來,又當重溫其經。


所謂明醫者,黑籍除名,丹經注字,儒、釋、道心歸一貫,天、地、人理統三才,名山考道,面壁九年,勝地?身,足濯萬裡。


其於是症,外有以燭照五運六氣之淫邪,內有以洞鑒五臟六腑之亢害。


用風藥為君,有用至數斤而愈者;

用大黃泄熱,有用至數斤而愈者;

用附子溫經,有用至數斤而愈者。

大醫見之而咋舌,草醫見之而傾心也。


草醫何以敢與明醫抗衡哉?


是症經驗之方,有用之一世者,有用之二世者,有用之三世者,奇貨可居,匪伊芳朝夕矣。


采藥於深山虎穴。

《漢書》班超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蠶叢《成都記》:「蠶叢氏,蜀君也。」

李白詩:「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不辭登陟;

教子於密室雅塗。

盧仝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滿書如老雅。」

蚓跡(唐太宗《王羲之傳》論肖子云,擅名江表,然無丈夫氣,行行若潔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大費躊躇。

購米市鹽,信是傳家之寶;

枕流漱石。

晉孫楚欲隱居,誤云「枕流漱石。」

王濟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楚曰:「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礪其齒。」

希圖待聘之珍。


想其附耳低言,吾祖如是,而屢效焉;

吾父如是,而屢效焉;

吾身如是,而屢效焉。

一卷之書,不從理解得之,不從藥性得之,而從經驗得之。


乃知岩穀生苗,必非無故;

舉凡玉女。

《爾雅注》似葛,蔓生有節,江東呼用龍尾,亦謂之虎葛,細葉赤莖。

睽姑(《爾雅注》鉤 也,一名王瓜,實如 瓜,正赤味苦。)

雞頭鴨腳(洛陽《伽蘭記》:生筋狗骨之木,雞頭鴨腳之草,亦悉備焉)。


無非逐風燥濕祛寒之品,妙手所得,適與是症相當,而與明醫吻合,所以大醫見草醫而驚訝,明醫見草醫而肅然起敬也。


世之所稱大醫者,我知之矣;

非醫大也;

補大之也;

補何以大?


藥大而醫亦大耳。


其出門也;

衣輕策肥,揚鞭周道,意氣可謂都矣;

其診脈也;

凝神閉目,兀坐終朝,經營可謂苦矣;

其開方也;

咀筆濡毫,沉吟半晌,心思可謂專矣。


及閱其所撰之單,黃?、白朮、附子、乾薑,詎知熱得補而益烈,寒濕得補而益凝,輾轉糾纏,釀成不用,可勝悼嘆。

蓋嘗微窺底蘊,其素所挾持者然也。


咄咄逼人,獨會醫門之捷徑;

揚揚得意,別開海上之奇方。

原未夢見何者為脾胃?


何者為命門?


開口不曰脾胃土敗,便曰命門火衰。


本草千百味,約之不滿十味;

古籍千百方,算來止用兩方。

何分內外之傷,概歸一補;

不論陰陽之症,總是一溫。


《靈樞》《素問》,一筆可勾;

《湯液》(本草名,伊芳尹著)、《難經》,百年難學。


漢、唐、宋、元之書,許多闡發;

張、朱、劉、李之論,徒事鋪張。

從來醫書萬言,記得僅有三言;

人心七竅,剖開全無一竅。

彼冬蟲語冰(《莊子》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徒知有寒,不知有熱;

方諸春蛙坐井。

《莊子》「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

韓愈《原道篇》:「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不知有石(與實同音),止知有墟(與虛同音)。


可惜英雄將相,枉罹非辜;

劇憐才子佳人,空傷不祿。

午夜雞鳴,不作回頭之想;

半生馬跡,悉是撓舌之方。

(結撓其舌而不能飲食,不能言語。)

大醫所以見明醫,引身而避;

草醫見大醫,而羞與之為伍也。


噫!

明醫不世有,草醫不敢用,大醫之流毒,宜乎眾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45: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42 編輯

老痰不變脈論

 

天下怪怪奇奇之症,診其脈,依然園靜和平者,老痰也。


夫痰之名不一,其源亦不一,皆足以變脈,惟老痰隱伏於腸胃迥薄之處,不關五臟,不傷六腑,故脈不變。


但年積久而作崇,以余所親自閱歷,怪症百出者言之;


有耳初聞蟬?聲,次聞風雨聲,久之聞雷霆聲者;


有目初見房屋欹斜,次見山川崩裂,後見平地沉陷者;


有喜聞吉祥語,如言鄉會試擢,詞林點狀元,則神完氣足,手舞足蹈,倘聞言凶事,如疾病災難,死喪之類,則氣絕神消而死者;


有自覺一條蟲,由頭走至背,自背走至胸,若痛若癢,手莫可支者;


有日見一個白鼠,由壁走上梁,由梁走地下,呼人打鼠者;


有日見一個白貓兒,時走堂前,時伏書案,獅子尾,毛長寸許,潤澤豐滿,性馴可愛,招人觀玩者;


有旦晝安靜,無異平人,夜不上床,時寐時寤,語言支吾,欲兩三人陪坐以待旦者;


有日則舉動如常,飲食如舊,臨夜病症百出,莫可名言,呻吟床褥,直到天明者;


有靜坐一室,只許妻兒相見,若見他人,心驚膽怯,無地躲避者;


有見物與平人無二,及見小兒,止數寸高,大人不過尺許者;


有神充氣足,到晚自揣必死,將家事一一分咐妻兒輩,漸漸神消氣餒,儼然死去,醒則仍復其元,或數日一發,一月一發者;


有睡至半月方醒,醒則氣體強健,飲食倍進,不過兩三日後,睡如初者;

有一月方食,氣血不減,精神少衰者。


皆竊取王隱居滾痰丸治之而全愈者也。

滾痰丸:


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酒大黃、酒黃芩各八兩,上將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內,鹽泥固濟,晒乾,火,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合諸藥,水丸,臨臥時每服二錢五分,生薑送下。


惜隱君制其方,未言及於脈,醫無所據,不敢輕用。

吾邑蔣渭浦(諱熊藻)著《九門奇方書》,以痰門居首,獨推此方,實為隱君之功臣。


亦未會通乎脈,止可一人用之,而不可與眾人共用,遂使其書其方,庋之閣上,不大盛傳,苟知以脈證病,用滾痰丸直行無所事耳。


世之患怪怪奇奇之症者,一旦值此而沉?頓除,王隱君濟世之婆心,得以闡明於世,即吾邑蔣渭浦創書之美意,亦幸當代之有傳人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47: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44 編輯

癇症脈論

 

諸癇病發,卒倒抽掣,叫吼吐涎。

因其聲之似,而有豬癇、馬癇、羊癇、牛癇、雞癇之分。


溯其源,卒倒無知者,痰迷心竅也;

搐搦抽掣者,風入肝經也。


名雖不一,不外心肝二經。

經曰:「脈滑大,久自已;脈堅小,死不治。」

有得之胎前者,兒在母腹,其母猝然受驚,痰氣逼入心肝,與本來氣血搏見成窠,此不可治者也;

有得之懷抱者,小兒心肝有餘,神氣不足,偶有所觸,風動於肝,火發於心,神不守舍,痰涎蔓衍,浸淫乘其隙而入之。

據以為主,此介於可治不可治者也;

有得之成人者,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逆於臟氣,閉塞諸經,鬱而生痰,膠固心肝,此無不可治者也。


夫有桀驁不馴之虜,必恃斬關奪隘之才;

有頑梗難化之梟,必須執銳披堅之勇。


蓋負?勁敵,非詩書所能啟牖,仁義所能漸摩,禮樂所能陶淑,不得不挽強弓,操毒矢,以摧其鋒而搗其窟。

痰之凝結心肝,亦由是也。


彼挾心肝以淬其鋒,溫之而余氛愈熾;

據心肝以完其窟,和之而固壘難降;

且脅心肝以成其黨而樹其敵,補之而邪焰鴟張。


求其剽悍之性,直抵巢穴而能殺伐者,其惟礞石與麝香乎。


可以撥亂而反正,能平肝下氣,為治驚利痰之聖藥。

余於是症,胎病無論已,小兒未曾診視,稍得成人,但脈浮大,概以礞石滾痰丸、麝香丸攻之。

日服六君子湯一帖,得愈者無數。


有服至一月愈者,有服至兩月愈者,以痰盡為度。


經曰:「有故無殞。」

不信然歟!

《難經》訓癲為僵仆直視,與癇無異,進閱《內經》癲狂篇,亦大同小異。


以為癇即癲者,非也;

《內經》明有三條之論;

以為癇不同於癲者,亦非也;

所言癲癇兩相仿佛,故闕之以俟參考。

麝香丸方:法夏、膽星、陳皮、枳實、麝香、雲苓、青皮、炙草、生薑汁為丸。


一方治小兒乳哮:薑蟲伴糯米,浸與浮沫,去米焙乾,研細末,米湯調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49: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46 編輯

哮症脈亂無妨論

 

《內經》有喘正哮,至漢方哮喘並論。

喘之源不一,哮之源止有冷痰入肺竅而已。


夫肺為嬌臟,清虛之質,不容些毫芥蒂懸於胸間,其竅仰上,一有所入,則不能出。


人而飲冰食果,積成冷痰,浸淫於內,是為痰母,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一為潮上,肺竅為之閉塞,呼吸亂矣。

呼吸亂而二十七脈之迭見而雜出者,無所不至。


其遇寒而發者,寒與寒感,痰因感而潮上也;

其遇熱而發者,寒為熱蒸,痰因蒸而潮上也。


必待郁悶之極,咳出一點如魚腦髓之形而症斯愈,脈亦隨之而平。


本草所訓,性味猛烈,惟麻黃、砒石,可以開其關而劫其痰。

麻黃能發汗,一到哮症,雖盛夏之月不發汗;

砒石能傷人,一到哮症,雖羸弱之軀不傷人。


有是症有是藥而卒不能除其根者,麻黃能通痰塞之路,而不能拔痰踞之窠;

砒石能剿痰招之黨,而不能殲痰伏之魁。


藥到即愈,愈而復發者,此也。


余嘗見老人患癆傷咳嗽吐血,體瘦脈數,敗症備矣;

詢其素有哮症,癆無可治者,以二藥治其哮得愈者數人。


又嘗見老人患上氣咳嗽,喘悶脈急不寐,困頓極矣,問其素有哮症,氣無可治者,以二藥治其哮,得愈者亦數人。

瑤池古冰雪,為肺擬冷痰,斯言近之矣。
 

制砒石法:以淡豆豉晒乾研末一兩,砒石一錢,飯和為丸。


(刺史家節庵,歷宦四十年,解組歸裡,年已七十矣,患哮喘不寐,服麻黃而愈,重一本之親,招諸玉,砌結三生之愿,待聆金音,雅意殷殷,命著是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50: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49 編輯

卷三

 

【溫病脈論】

 

冬月傷於寒,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而伏藏於中,至春隨陽氣發見者,為溫。


其症頭痛項強,與傷寒無異,惟初起不惡寒,便發熱,脈數為異耳。


傷寒由表入裡,不得不先發其表;

溫病由裡達表,不得不先清其裡。

所以溫病有誤汗而無誤下之語。


仲景著《傷寒》一書,自秋分後至春分前止,若春分後,則為溫矣。


《內經》雖有先夏至日者為溫病之文,仲景雖有太陽病先發熱者為溫之論,晉唐以來,無人剖晰傷寒、溫病,概以《傷寒》書治之,得失參半。


治此症者,茫無主張,延至於金劉河間出,始著《溫論》。

有明喻嘉言復暢其說,溫病乃有圭臬,而仲景之書亦得以昭著於世。

當此韶光明媚之天,三陽出於地上。

十月純陰用事,在卦為坤;

至十一月黃鐘應律,為復,卦則一陽生;

十二月太呂應律,為臨,卦則二陽生;

正月太簇應律,為泰,卦則三陽生。

日麗風和,花香鳥語,一片春溫之氣,盎盎蓬蓬。

盎盎,和藹之狀;

蓬蓬,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蓬蓬遠春。」

故病亦名之曰溫。


輕則白虎湯:人參、石膏、粳米、知母、炙草。

黃芩芍藥湯:黃芩、芍藥、炙草。

葛根升麻湯:升麻、葛根、芍藥、炙草。

重則三承氣湯: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

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草。

無不應驗。


間亦有先惡寒而後發熱者,仍以傷寒治之。


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蓋冬主閉藏,漏泄春光。

杜詩:「漏泄春光有柳條。」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古人婚姻六禮,定在桃夭之時,良有以也。


余則謂熱蘊之極,必致煎熬腎水,遇體之充足者,但以前湯治之;

倘體之虛怯者,不問精之藏與不藏,前湯中重加生、熟二地,以培其本(生地、熟地、黃芩、芍藥、貝母、生草)。


則二說不相歧而相為用矣;

何必如喻嘉言之分疏其說也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59: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51 編輯

暑熱脈論

 

同是夏月病也;

頭痛,身熱、面垢、自汗,而暑熱分焉。

暑為陰邪,熱為陽邪,觀於天地可知矣。


炎風翕,草木榮而就枯;

烈日熏蒸,溝洫盈而立涸。


陽氣發散於外者,底裡必然虛空。

源遠之井,清冷如冰;

岩穀之風,寒淒若刺。


人,一小天地也;

深居房室靜坐不啻趨炎,奔走道塗,周行常思蔭。


陽氣發泄於外者,底裡亦必虛空,舉動心艱,肢體疲倦,居恆氣短,精力衰頹。


故其為病,亦因其氣而感之耳。

其中暑也;

感地竅之氣,陰與陰遇,頭痛身熱、面垢自汗,與中熱無異。


而小便清利、大便溏瀉、嘔吐少氣、安靜好眠、脈則虛怯(亦有虛數者),較之中熱,大相徑庭焉。


暑必傷氣,非黃不足以益其氣;

暑必兼濕,非焦術不足以燥其濕;

暑必積寒,非附子不足以溫其寒。

經驗方:附子、焦朮、黃 、乾薑、苡米、扁豆、雲苓、炙草。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是也。


其中熱也;

感天炎之氣,陽與陽遇,頭痛身熱、面垢自汗,與中暑無異,而小便赤澀、大便堅硬、胸滿氣喘、煩躁不眠、脈則洪數,較之中暑,殊隔天淵焉。


熱甚發燥,非麥冬不足以清其燥;

熱甚為毒,非黃連不足以解其毒;

熱甚涸水,非豬苓不足以利其水。

經驗方:麥冬、黃芩、澤瀉、焦朮、豬苓、茯苓、前仁、炙草。

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熱是也。


五行之中,惟火有二,所以五運而有六氣也。


有六氣,因有風寒暑熱燥火,六淫熱即火病也。

方書所注,有謂暑為陽邪,心屬離火,故暑也入心,吾不知將熱置於何地;

有將暑分陰症陽症,而火則牽扯諸火,亦知火乃六淫內之火乎;

有以暑為夏月之傷寒,吾不知暑又是何病。


千書一律,開卷茫然,總於五運六氣,未能細心體認。


余因參互考訂,力為剖別,驗之於症,實有毫發不差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57 編輯

痢症脈論

 

痢有不與世相遞嬗,而名則因時而變易。

方策所傳,其來有自,不容不據古以準今。

《素問》謂之腸?;


《難經》謂之裡急後重;

漢謂之滯下;

晉謂之秋燥;

至唐方謂之痢。

即其名而繹其義,便血曰?,痛甚曰急,壅塞曰滯,皺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顯示於稱名之表。


歷代以來,揚?指陳,不啻以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治是症者,顧可孟浪從事,翻欲緘滕扃。

《莊子》:「將為 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 囊而趨,惟恐緘滕扃篋之不固也。」

(注:?,開也),而置之死地乎?!


當此暑炎方退,金?初起,土間其中。(土旺於四季,五、六得天地之中,以未土為正。)


熱、燥、濕匯於一時,三氣湊而為病。


有時行者,從皮毛入,微惡寒,腹痛,瀉盡宿食方轉紅白。

風之所過,行於一家,則病一家;

行於一境,則病一境。

有傳染者,從口鼻入,不惡寒,腹痛,隨瀉宿食即轉紅白。


氣之所觸,染於一人,則病一人,染於一方,則病一方。

於斯時也;

撫枕席而興嗟,何分男女;

如廁坑而抱痛。

《左傳》:晉景公有疾,將嘗麥,如廁,陷而卒。

莫測死生。


天氣陰晴,垢聞一室;

燈光明滅,呻徹五更。

飫膏粱者無論已可。


憐寒士當災,朋盡返回,難邀甲戍之峙。

《書‧費誓》:甲戍峙乃糗糧。

人皆掩鼻,徒傳庚癸之呼。

《左傳》:吳與魯會,吳子不與士兵飢渴,大夫申叔儀乞糧於魯。

大夫公孫有山氏對曰:「糧則無矣,粗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呼則諾。」

杜注:軍中不得出糧,故為隱語。

庚,西方,主穀;

癸,北方,主水。


聚桑梓者,猶可也。

最苦旅人遠適,今雨不來。

杜甫詩:「舊雨來,今雨不來。」

誰恤零丁異地。

文天祥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聞風爭避,哪管客子離鄉。


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證一己之功修,於是證而果參上乘焉。

本來惻隱之心,自應以之普度也。

喻嘉言曰:「初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裡。」

劉河間曰:「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膿血自止。」

余於痢之時行初起者,而宗嘉言焉,疏經絡而驅邪,敗毒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炙草,克壯元老之猷;

於痢之傳染初起者而宗河間焉,和營衛而導滯,芍藥湯。

芍藥、歸尾、黃芩、黃連、大黃、木香、檳榔、肉桂、炙草,允占大人之吉。


及其歸宿,郁則為熱,試診其脈,未有不數者,所以香連丸。

黃連二十兩,吳萸十兩同炒,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共研末,醋糊為丸。

為治痢之總方。

顧在表忌用者,邪猶未入於裡也;

久病難用者,恐重傷其生氣也。


昔趙養葵以六味地黃湯治傷寒,人飢為趙氏之創見。

而下多傷陰,余嘗以六味湯治痢,此又余之創見也。


如果脈虛自汗,赤白將盡,真人養臟湯。

粟殼、訶子、肉豆蔻、木香、肉桂、人參、白朮、秦歸、白芍、甘草寒。


甚加附子,一方無秦歸。

訶子散:粟殼、訶子、乾薑、陳皮,為末空心服,俱可斟酌而用之。


夫痢不分赤白,既出於熱,翻服辛熱而愈者。

附子、肉掛、乾薑、焦朮、砂仁、炙草。

此乃從治之法。

蓋人之稟賦,有寒有熱,邪熱之中人,每從其類而化。


辛熱藥能開鬱解結,使氣血得以宣通,特宜於以寒化熱之人,若遇以熱化熱而誤用之;

其禍將不可勝言矣!


存心濟世者,倘遇以寒化熱之痢,用溫補而大獲其效,慎毋執以為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7: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06 編輯

瘧疾脈論

 

儒者讀書十年,窮理十年,自謂於醫,已通三昧。

及其視病,兩相齟齬,不歸責藥肆之假,便諉咎染病之真,與之強辯,無庸也;

請試之治瘧。


夫瘧病之淺而顯者也;

最易足以驗醫之得失。


世之用劫藥而僥幸以取功者,不在此論。


如果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而百戰百勝焉。

庶可懸壺都市。

《後漢書》:費長房者,汝南人也。


為市椽,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於樓上觀之,異焉,因往再拜,翁乃與俱入壺中。


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


後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中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

負籠鄉邦。


猶是投之罔效,屢易其方。

古籍?糠,空披萬卷,寒窗燈案,辜負十年。


經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背脊骨兩旁曰膂,並頂骨三椎,至尾 骨二十四椎),其氣上行(由尾 骨上行),九日出於缺盆(肩下橫骨陷中)。」

余讀經文,而知瘧脈之所以弦也。


軀殼之內,臟腑之外,屬半表半裡,而邪居之宜,脈之弦,與少陽同。


是放風無常府,以所中處為府。

其中頂骨也;

三陽之脈皆上於頭,陽明之脈循發際至額顱,邪氣並於陽明,令人頭痛,洒淅寒甚,久乃熱,則為陽明之瘧;

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邪氣並於少陽,令人頭痛,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則為少陽之瘧;

至於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正過風府處,故頭痛、腰痛、體重,寒從背起。

所以中於陽者,太陽之瘧居多。


其中 骨也,三陰之脈皆發於足。

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入腹,邪氣並入太陰,令人足軟,不嗜飲食,多寒熱,則為太陰之瘧;

厥陰之脈入毛中,繞陰器,邪氣並入厥陰,令人足軟,小腹滿,小便不利,則為厥陰之瘧,至於少陰之脈,上股後廉直貫膂,正當風府處,故足軟,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


所以中於陰者,少陰之瘧居多。

其中於陽也;

陽氣漸入於陰分,日下一節,其行也遲,故其作也;

日晏一日,難愈;

其中於陰也;

陰氣轉入陽分,日上二節,其行也速,故其作也;

日早一日,易愈。


治之之法,瘧在三陽,則以三陽治之。

陽明經症:葛根、升麻、黃芩、芍藥、草果、炙草、薑棗引。

陽明腑症:大黃、芒硝、檳榔、厚朴、炙草、薑棗引。


少陽症,青皮飲:青皮、厚朴、柴胡、黃芩、法夏、雲苓、白朮、草果、炙草、薑棗引。

太陽經症:麻黃、桂枝、杏仁、炙草、薑棗引。


太陽腑症:焦朮、茯苓、豬苓、桂枝、澤瀉、草果、炙草、薑棗引;

瘧在三陰,則以三陰治之。

附子理中東加草果統治三陰:玉竹、焦朮、乾薑、草果、炙草、附片、薑棗引。

倘弦化脈虛有汗,但輔其正氣而邪自除,則統陰陽而溫補之。

經驗方:黃?、焦朮、附子,首烏、秦歸、玉竹、草果、雲苓、炙草、薑棗引。

未有不隨手而效者。


《機要》曰:「瘧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症各殊,同《傷寒論》,知治傷寒,則知治瘧。」

余謂第知治傷寒,猶不足以治瘧,知傷寒矣;

而知邪客風府,則足以治瘧矣。


所同於傷寒者,症;

所異於傷寒者,脈。

傷寒之脈,隨陰陽變遷;

瘧症之脈,一弦字貫徹。


知所以治傷寒,而於陰陽勝復之理,邪正交戰之時,臟腑行經之穴,無不灼知之矣。


業醫者,欲驗一己之功修,請自試之治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09: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10 編輯

傷風脈論

 

六淫以風為首,人觸之為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痛、嘔吐、口渴、脈浮而數。


張元素羌活湯:羌活、防風、黃芩、白芷、川芎、蒼朮、細辛、生地、炙草、薑蔥棗引。

不犯三陽禁忌,俗稱治傷風神方。

且冬可以治寒,春可以治溫,夏可所治熱,秋可以治濕,為諸路之應兵。

但夏月傷暑,脈虛身熱,在所禁耳。


旅店山居,醫難卒辦者,皆可自檢其方而用之。


論未竣,客有笑於旁者曰:「世當叔季,元氣衰薄,雖傷風亦當用補,豈可概以羌活湯為治外感之總劑乎?」


余勃然曰:君言時當叔季,對洪荒而言,在岐黃撰寫《靈》、《素》二經,已言叔季,何況今日。

至所言元氣衰薄,謬亦甚矣。


欲知今時,當觀已往。

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唐虞之前,無論已。

儒者侈言夏後殷周之盛。


夏都安邑,四百四十一年,歷年多者,僅見一二;

商都於亳,六百四十四年,歷年多者,僅見一二;

周都豐鎬,八百七十四年。


視夏商之元氣較濃,武王九十三,穆王百有四歲。

信史艷稱而長壽者,尚不止二君,以及柱下吏、漆園叟、關令尹、王子晉,接踵而生,三代之元氣如是云云。


經嬴秦二世,耗散殆盡。

西漢都於長安,二百十有三年,高祖五十三,武帝七十一,余元五十之壽;

東漢都於洛陽,一百九十六年,光武六十三,明帝四十八,余無四十之壽。

猶幸以壽名世者,黃石公、赤松子、東方朔、魏伯陽,有數可紀。


自漢末歷魏晉五代,元氣衰薄極矣。

四百余年中,在位一二年居多,享壽一二十過半。

迄唐大統歸一,元氣方轉,二百八十九年,君之五十余歲者,猶數數覯。

為之臣者,許旌陽、孫思邈、鐘離權、呂岩類,皆以壽稱。


由後梁五代,以致宋、元、明,元氣又寢衰矣。

七百余年中,位無五十年,壽少五十歲,其時若陳摶、張平叔、冷謙、周顛而外,壽不概見。
 

歷代元氣,彰彰可考,天運循環,無往不復。

逮及我朝,元氣大轉。


以一萬八百年為一時計之;

堯舜在中天之初,距今四千余年,今正當中天之中。


膺彼蒼之眷顧,代見聖人之生;

鐘維岳之精靈,世征仁者之壽。

貞元會合,間氣渾涵。


滌環宇之妖氛,宏開壽域;

躋斯民於渾噩,普樂春台。

雨時腸若,海宴河清;

五星聯珠,兩曜合璧。


一時應運生者,相皆耄耋,人率期頤。

廣洛浦之耆英(《宋史》:文路公彥博,結洛陽社,惟司馬溫公光,年未七十,共余俱八十、九十老人,謂之洛社耆英會。)

屢屢開千叟之宴;

集香山之人瑞(潛確《類書》白樂天年七十,以刑部尚書致任,自號香山居士。
會老年宴集於履道裡,合之得九人,皆年高致仕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

在在建百歲之坊。

余家世居邵邑,資水之湄,龍山之麓,同時百歲者五人。


水之北,盧老、羅老,一婦歸黃;

山之南,一婦歸呂,一婦氏唐。


而八十、九十者,指不勝屈。

一武庠(石輯五),年已八十矣,弓著六鈞,矢穿七札,演劇猶作小旦之音。

即吾門一領青衿,相傳五代。

高祖諦直公,冊名周應京;

曾祖元愷公,冊名周士雋;

祖存仁公,冊名周良階;

父誕登,冊名周道岸,俱年愈八十,詳於乘冊。


外祖(黃正禮)九十七,在黌門八十有三。

母舅(黃文鐸)九十三,為孝廉六十余二。


「世上難逢百歲人」,古人語也。

想古來百歲最難覯,以今觀之;

當易之曰:「世上隨逢百歲人。」

「人生七十古來稀」,唐人詩也,想唐時,七十歲者亦稀有。


今觀之,當易之曰:「人生七十世間多。」


元氣之足,稟賦之濃,三代以來,未有如我朝之盛者。


治病者亦惟率由舊章焉耳;

傷風漫云補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25: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42 編輯

傷寒脈論

 

《傷寒》一書,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啟萬世之章程,為醫門秘訣。


其文佶屈,其義?,其方簡峭而警辟。


有志集注,適有養胎之舉,托跡昭潭。

(漣源黃德安,同裡舊交,寄居潭市,主於其家,慫恿著論,力救時世。)

客舍清閑,竊舉茅廬誦讀時所心得者,提要成篇,姑從簡略。

(攜稿詣省垣,衡邑成子凝秀,故人新吾子也,隨?真以補前刻。)


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

一日,一次也;

不以日數拘。

巨陽,太陽也;

太陽,經也;

膀胱,腑也;

經脈從癲絡腦,夾脊抵腰。

受之,受其邪也。

時值 發栗冽,有寒有風。

(寒為陰邪,傷營;風為陽邪,傷衛。)

其中風也;

經先受其風,桂枝症。

(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者,重乎其藥也。)


脈浮而緩,頭痛項強而惡寒,(有風不皆無寒)。

過時即熱,有汗,鼻鳴而惡風。

倘消渴而小便不利,邪入膀胱腑之衛分矣;

五苓散主之。


其中寒也,經先受其寒,麻黃症。

脈浮而緊,體痛,

(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而言。)

嘔逆而惡寒,歷時方熱,無汗喘滿而惡鳳,(有寒不皆無風)。


倘如狂(淤熱衝心)而小腹急結(淤熱不行),邪入膀胱腑之營分矣;

桃仁承氣湯主之。


大青龍湯治風寒兩中經而煩躁。

(寒鬱於外,熱蒸於內,陰陽攻擊。)

小青龍湯治風寒兩中腑之乾嘔。

(小便不利,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兼咳,兼渴,兼噎,兼喘。)


中風經症


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服已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取微汗。

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東加附子。

發汗後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中風府症


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中寒經症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溫服覆取汗。

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炙草、附子,三味溫服。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生薑、人參、芍藥、甘草、大棗。

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炙草,二味煮去滓頓服。

未經汗下,脈沉,當溫其裡,宜四逆湯,附子、乾薑、炙草,未經汗下心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飴糖。


中寒府症


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炙草。

發汗,若下之;

懊?不得眠,胸中窒礙者,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煮去滓溫服,得吐則止。

大下後,惡寒痞結,桂枝湯先解惡寒,大黃、黃連,二味煮去滓,溫服以攻痞。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風寒雨中經症


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炙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


風寒雨中腑症


小青龍湯:麻黃、芍藥、五味、甘草、乾薑、半夏、桂枝、細辛。

渴去半夏加栝蔞;

噎去麻黃加附子;

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

喘去麻黃,加杏仁;

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人參、炙草、乾薑、附子。


「二日陽明受之。」

(陽明,經也;胃,腑也。經脈起鼻額,循鼻外,系目系。)


居戊土之鄉,原稟坤靜,攝離火之篆(陽明純熱),反攬乾剛脈浮而大,煩渴目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經病也;

脈浮而實,潮熱譫語,腹滿、大便硬者,胃家腑病也。


經病治以白虎湯,腑病治以三承氣湯,其為正陽明則然。

六經雖分陰陽,而宰之者陽明,為六經之所朝宗,即為六經之所歸宿。


三陽有類聚之條,三陰有轉屬之症。

太陽陽明,不更衣(不大便)而無所苦(脾約丸);

少陽陽明,時煩躁而大便難(以法治之)。


大實腹痛,陽明雜見太陽之篇(桂枝大黃湯);

土燥水乾,陽明混入少陰之類(急下之),脈滑而厥(裡有熱,白虎湯),厥陰中亦有陽明。

隨經而見,妙蘊無方。


陽明經症


白虎湯:石膏、粳米、知母、炙草。

附錄錢仲陽葛根湯:葛根、升麻、白芷、炙草、大棗、生薑。


陽明腑症


三承氣湯,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

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

腹脹滿,調胃承氣湯:大黃、炙草、芒硝,不大便,發熱汗多。

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太陽陽明,脈浮而澀,麻仁脾約丸: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

少陽陽明,以法治之,相胃家虛實加減。

下,桂枝大黃湯,見後少陰,急下之,大承氣湯。


備錄陽明症方


(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陳蒿湯:大黃、茵陳、梔子。身黃發熱,梔子、黃柏、炙草)。


「三日少陽受之。」

(少陽,經也;膽,腑也。經脈循脅絡耳。)

兼木火之德(屬甲木,寄相火),司出入之門(入太陽,出太陰)。


邪犯經,胸滿脅痛而耳聾,邪犯腑,口苦(膽熱上蒸)、嘔逆(膽熱上衝)而目眩(膽熱上熏)。


脈之大者,變而為弦,症之熱者,轉而似瘧,居陰陽之界(半表半裡),通陰通陽;

無汗下之方,禁汗禁下。

邪正相持,進退互拒,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統劑,而其變則有辨焉者。


嘔逆(膽熱)而腹痛(胃寒),黃連湯分理陰陽;

嘔吐而硬(胃實)煩(鬱熱),大柴胡湯雙清表裡。


宜應手而解,方工勿藉口於和為套。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法夏、炙草、生薑、大棗。

胸中滿而不嘔,去法夏、人參,加栝蔞仁;

渴去法夏,加人參、花粉;

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

黃連湯:黃連、炙草、乾薑、人參、桂枝、半夏、大棗。


大柴胡湯:柴胡、半夏、枳實、大黃、黃芩、芍藥、生薑、大棗。

備錄少陽症方:胸脅微緒,小便不利,柴胡、桂枝、乾薑、花粉、黃芩、牡蠣、炙草。

服柴胡湯已,反渴以陽明治。


「四日太陰受之。」

(太陽,經也,脾,臟也。經脈布胃中,絡於嗌,邪入陰分,經臟齊病)。


陰陽變態之妙,有不見其朕兆。

陽邪入陰,尺寸皆沉,腹滿吐食自利。

有腹滿時痛之寒症(理中丸),即有腹滿實痛之熱症(桂枝湯加大黃),有得食緩吐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得食即吐之熱症(乾薑黃連湯),有自利不渴當溫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自利腐穢當下之熱症(大承氣湯)。

蓋人之形有濃薄,氣有盛衰,臟有本寒本熱,每從賦稟以為轉移。

如必以直中為寒,傳經為熱,其何解仲景寒熱並論,列於四日。


理中丸:人參、白朮、炙草、乾薑、搗碎蜜和為丸,如龍眼大,以沸湯和一丸,研碎溫服。

乾薑黃連湯:乾薑、黃連、人參。


「五日少陰受之。」

(少陰,經也;腎,臟也。經脈系舌本。)

生人之命蒂安危系於少陰。


病則脈細欲寐,自利發厥(手足冷曰厥),口乾舌燥,渴欲飲水自救。

無奈水火同宮辨別最宜分曉。

挾水為動,則為陰邪;

挾火而動,則為陽邪。


陰邪脈沉細而遲,陽邪脈沉細而數。

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心多煩。

陰邪下利清穀,陽邪下利清水。


陰邪面赤而裡寒,小便白,陽邪手足厥而裡熱,小便赤。

陰邪口乾舌躁而帶和,陽邪口乾舌燥而至裂。

陰邪渴欲飲熱水以自救,陽邪渴欲飲溫水以自救。

臨症審視,只爭芒芴。


寒症方


身體痛,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

四逆湯通治:炙草、乾薑、附子。

下利,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

手足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熱症方


心煩不臥,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

咽痛,甘桔湯:甘草、桔梗。

口爛咽乾,大承氣湯。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痛,口乾,大承氣湯。


六日厥陰受之。

(厥陰,經也;肝,臟也。經脈繞陰器,抵小腹,貫心膈。)

傳經而至厥陰,在時為丑,在歲為冬,在卦為坤。


脈細肢厥。

(厥,逆也。四肢以溫為順,以冷為逆。)

煩渴囊縮,症則猶是也;

而治法懸絕。


漏盡更殘,四望陰霾,而有純寒無熱之症;

天寒地凍,滿腹陽春,而有純熱無寒之症;

陰凝於陽必戰,其血元黃,而有陰陽錯雜之症。


彼純寒而厥,當歸四逆湯,夫人而知之。


熱愈深,厥愈深,純熱之厥甚於純寒,非急下不足以救水,醫將何以決之?

(脈數、咽乾、小便赤。)

而況陰陽錯雜者之眩人耳目乎?


當此陰盡陽回,晦朔交卸之時,仲景立烏梅丸以安蛔,其實統陰陽而治。


醫而知治厥陰,醫道其庶幾乎!


純寒症


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 通草 甘草 大棗。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


純熱症


急下,大承氣湯。


陰陽錯雜症:烏梅丸: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共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如梧桐子大,先食飯,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備錄


脈滑而厥,裡有熱,白虎湯。


夫三陰三陽,班班可考,而有治表裡急,治裡表急,陰同乎陽,為兩感。

(太陽少陰同病,陽明太陰同病,少陽厥陰同病)。


余讀經文莫治,仲景無方,不禁憮然三嘆焉。


竊意表重於裡者,以裡為主,稍解其表;

裡重於表者,純治其裡,管窺之見,不敢告人。


壯游四方,而以此法活人居多。

偶撿李挺《傷寒論閱》,亦有是說。


余生也晚,安敢並駕古人?


不謂理之所在,古今人所見有略同也。


岐伯、仲景,有知其將許我友李?為徒乎?


若世所傳大羌活湯則吐棄之矣。


至於合病、並病、壞病、勞復、食復、飲酒復、陰易、陽易、陰陽易,六經精透,舉而措之裕如。


一百一十三方,采方總撮要領,三百九十七法,注法悉本原文。


練就長沙(仲景為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之明珠,化作涅?。

佛說法處。

《金剛》經:「入涅?而滅度之」之舍利。

(牟尼珠名舍利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3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50 編輯

瘟疫脈論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及天地之正氣,人感之而病者,為正病。

久旱亢?,淫霖苦潦。

《洪范》「一極備,凶;一極無,凶。」

注:極備。

過多也;

極無,過少也;

唐孔氏曰:「雨多則澇,雨少則旱。是極備亦凶,極無亦凶。」

雨?寒燠之不得其正者,為四時之氣。


氣輪歲會。

五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土運臨辰戍丑未,金運臨申酉,水運臨亥子,木運臨寅卯,水運臨己午。

運氣與地支年辰相會,故曰歲會。

運值天符六氣,子午之歲,少陰火司天,陽明金在泉;

卯酉之歲,陽明金司天,少陽火在泉;

丑未之歲,太陰土司天,太陽水在泉,辰戍之歲,太陽水司天,太陰土在泉;

寅申之歲,少陽相火司天,厥陰木在泉;

己亥之歲,厥陰木司天,少陽火在泉。


大寒至小暑,司天主之;

大暑至小寒,在泉主之。


火運之歲,上見少陽;

土運之歲,上見太陰;

金運之歲,上見陽明;

水運之歲,上見太陽;

木運之歲,上見厥陰。

(歲運與司天合,故曰天符。)


水火木金之各據其偏者,為八方之癘氣。


合癘與?,釀而為毒,人感之而病者,為瘟疫。

雜見於四時,在春,謂之春瘟;

在夏,為之熱病;

在秋,謂之晚發(痢亦名晚發);

在冬,謂之寒疫。


《內經》著於岐伯,爰詳五疫之文。

《內經刺法論》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避其毒瓦斯,天牝從來?


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干。


邪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得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


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

周禮掌於方相,聿嚴逐瘟之令。

《周禮》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衣朱裳,執戈揚盾,師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曲禮》:季冬,大儺月令,九門磔攘尼山,於鄉人行儺。朝服而立阼階,皆古聖節,宜燮理之義,故民無夭札,得以嬉游於光天化日之宇,誠盛事也。

後世踵而行之,由是生養斯民之至意。

方書之逐瘟者,其立心亦如之。

良相良醫,合為一手。


其為瘟也;

稱名攸異,大頭瘟、軟腳瘟、蝦蟆瘟、疙瘩瘟其為斑也;

形容各殊,赤霞斑、紫金斑、綠云斑、黑砂斑。


互相傳染,大小相似。


初起,邪氣客於募原。

《難經六十七難》注:五臟之募,皆在腹;

五臟之俞,皆在背。

原即俞之根本。

募原,軀殼之裡經脈所系之處。

頭微痛,或不痛,微惡寒,或不寒,但一於熱,脈數無倫,沉沉默默,到夜尤甚。

郁遏之極,邪從表出,謂之外潰,或大汗鼻血,隨汗與血而解。


若邪侵胃腑,則內潰矣;

瀉則完穀不化,結則堅硬如石,胃枯腸腐,舌黑唇青,無所不至。


是為天地之毒瓦斯,常以肅殺而為心。


激一己之心肺肝腸,魂飛魄走,捧心憔悴之形,愁云遍野;

環四境之鄉閭裡黨,鬼哭神號,滿目淒涼之色,毒霧蔽空。


惟不知其毒而妄治之;

盈城盈野,死於非命;

知其毒而善調之,沿門沿戶,立起沉。


其在未潰之初,毒猶盤踞募原,驅伏魔,全憑草果;

破堅壘,須藉檳榔。

吳又可達原飲:檳榔、草果、厚朴、知母、芍藥、炙草、黃芩。

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

萬歷己未大疫,用本方復效。

大抵毒在募原,加參於表劑,元氣不因表而受傷;

以表劑而加參,毒瓦斯不藉參而助瘧。

與達原飲用知母、芍藥同參。

至於內潰,兩方俱無用矣;

惟有一下再下之法。


毒而外潰,漸殺其勢矣;

即貝母、柴胡,可以和其事;

經驗方:柴胡、生地、貝母、黃芩、銀花、生甘草、茅根引;

毒而內潰,愈縱其悍矣,非芒硝、大黃,奚能奏其功。

經驗方:芒硝、大黃、檳榔、厚朴、枳實、炙草、薑棗引,下以毒盡為度?


知斯三門,病無遁形;

設方攻毒,妙在一心。

三門:國中募原、外潰、內潰。

精透三門之奧,不過借達原飲、經驗方為之榜樣。

道人自瓶?以來,所過省垣、郡邑,遇是症,全活約計數千,並無一定之方藥。

倘備錄其案,即此一症,可以盈箱。


夫瘟疫乃四時不正之氣,溫乃四時之正氣,性命攸關,最宜分別。

景岳《瘟疫問》中,抄寫溫病及傷寒之經文,雜湊成章,毒害蒼生者,莫此書為甚。


陽犯醫門之刑。

(喻嘉言著《醫問法律》。)

擢發難數;

陰設海底之獄,阿鼻難逃。

(鐵?注:大海之底,有石名?沃,縱橫八萬四千裡,濃二萬裡,下有八大地獄,八名阿鼻地獄。)


若吳又可,其於瘟疫,根源雖未必解透。

細閱吳又可《瘟疫論》從《內經‧瘧論》:「邪氣客於風府,橫連募原」悟出。

其撰之方,即從前人截瘧方化裁,真千古慧人也。

至其所論傷寒少而瘟疫多,世醫執其說,凡偶感風寒,便曰瘟疫。

一言之誤,貽禍千秋。

而其治法(極為精微),劉、李、朱、張下,實為岐黃功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31: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51 編輯

室女脈數反吉論

 

小兒純陽,脈常有六七至,甚有八九至者。


室女血盛,脈上魚際,亦常有六七至者。


《脈經》但言脈上魚際,而不言數。


余嘗見上魚際之脈,未有不數者。


蓋脈即血也;

血盛則脈長而洪;

血衰則脈短而澀。


室女貞元未虧,血海充滿,其脈之數,亦固其所。

但得嬌姿艷麗,體態輕盈,謂之無病,可以勿藥。


惟是蘭閨寂寞,紗窗月靜,繡幕風清,時覺氣體不安,延醫調冶,但見其脈數而以為病,則誤矣。


《脈經》曰:「脈數惟有兒童作吉看。」

余即補之曰:「脈數室女亦應作吉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34: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54 編輯

月經脈論

 

坤,順德也;

配乎乾,則萬物化醇;

女,陰象也;

從乎陽,則萬物化生。


圖書以七為少陽之數,逢陽則化,故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而天癸至,是乃先天一點真陽之水,《易》所謂男女媾精,《禮》所謂一陽來復,水泉始動者,此物此志也。


積四千八百之期,合一大藏經,於以充於中而溢於外。

其象上應乎月,三五而盈,三五而缺,周三十日而旋轉如環,故稱經焉。


經者,正也;

正直無私;

經者,常也;

經常不變。

本坤之德,應月之精,以生男生女,原生生於不已。


乃或為藥餌所傷,或以憂思而傷,孰為不及期?


孰為過期?


在前在後,無所不至矣。


夫不及期為熱,過期為寒,此其常也。


亦有不及期為寒,過期為熱者,總分於遲數虛實之脈而已矣。


其為藥餌傷也;

過服寒涼,弊為淤閼;

過服溫補,備見沸騰。


蓋血,陰也;

喜靜而惡躁,靜則培養,躁則消亡。

嘗見膏粱之家,未有妄服寒涼者。


火鬱至極,不得而已斟酌服之。


在醫士擅長半屬溫補之方。


胡為閨居氣滯,本非虛也;

而以為脾虛,輒予以黃、白朮;

閑坐寒生,本無寒也;

而以為命門不足,輒予以附子、乾薑。


至煎熬之極,或血因火動,一月數行,或血為火灼,數月一行。


詎知不及期與過期之俱關於藥乎?


其為憂思傷也;

心地安舒,應期而至;

心地抑郁,愆期而來。


蓋血,營也;

好聚而惡散,聚則充周,散則奔突。


縱觀閭閻之眾,未有不樂安舒者。

暴怒頻加,不期然而憂悶攻之。


彼女子善懷,本多抑郁之隱,甚至掣肘於翁姑,致血上溢,非有餘也;

而以為血滿;

罔顧其舋起勃溪,反目於夫婿,致血橫行,非不足也;

而以為血虧;

罔顧其悲由葑菲,至鬱積日久,或稍如其意,行則後期,或仍拂其意。


行則前期,詎知前期與後期之皆系於憂乎?


由是觀之,傷於憂思而無子者,順其心,養其神,猶可挽回;

傷於藥餌而無子者,誦其經,禱其佛,難以救復。


蓋天地之大德曰生,而鼓其生機者,和風以散之,遲日以暄之,雨露滋培,土膏潤澤,自然生意婆娑。

一經炎風之煽,烈日之焚,土脈焦枯,英華何由發越?


天地猶是也;

而生機倦矣。


人得天地之生以為生,而暢其生機者,靜攝乃氣,調和乃血,陰陽交錯,子宮溫暖,自覺生育綿延。


一經燥熱之侵,辛溫之耗,血元羞澀,胚胎奚自結凝?


人則猶是也;

而生機絕矣。


道人一瓢一笠,云游以來,見艱於嗣息求治者,盈門擁案。


及閱前所服之藥,無非溫補之藥;

詢前所延之醫,無非溫補之醫。


比比皆然,令人萬不可解。

顧考其服藥之初,亦覺與溫補相宜,氣體龐然而豐隆也;

姿態嫣然而明媚也;

飲食紛然而並進也。


醫之用藥,即此歷之階耳。


惟是瓦積之場,不堪黍植;

塊存之體,安望熊占?


所愿蘭房淑媛,繡閣名姝,體坤之道,順月之恆,勿貪藥餌,惟葆幽閑,以副天地好生之德,庶道人救世婆心(亦不至詆為饒舌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35: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56 編輯

胎前全憑脈論

 

憑脈為的治病。


而至胎前,其看症也;

歷歷錄錄;

其用藥也離離奇奇。


黃芩,安胎者也;

烏頭,傷胎者也。
 

而胎當其寒結,黃芩轉為傷胎之鴆血,烏頭又為安胎之靈丹。

(明黨、焦朮、砂仁、附片、建薑、秦歸、炙草。)


焦術,安胎者也;

芒硝,傷胎者也。


而胎當熱結,焦術反為傷胎之砒霜,芒硝又為安胎之妙品。

(芒硝五錢、滾水澄去滓,調蜜服。)


當此兩命相關,以安為傷,以傷為安,而用之裕如者,夫亦曰權脈之遲結數促耳!

膽從脈出,而膽斯大;

智從脈生,而智斯圓。


無藥不可以安胎,無藥不可以傷胎,有何一定之方?


有何一定之藥也乎?


彼《本草》之注禁服,不過為初學導之先路。


夫胎症,其顯者也。


由胎症而推,脈清而用得其當,信石蜈蚣,無非參苓?朮;

脈溷而用失其當,參苓?朮,無非信石蜈蚣。

拘成見者,趙括讀父書而喪師,荊公用周禮而亂宋;

知變化者,孔明添灶而退兵,楚王破釜而取勝。


古今來,英雄成敗,止爭此一心之妙用,又何恤乎人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37: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0:57 編輯

產後不憑脈論

 

百脈空虛,瘀血留滯,二語足以括盡產後諸病。


其用藥也;

補則足以填虛空,溫則足以散瘀滯。


溫補二字,在產後極為穩當。


而見之於脈,則未可以一格拘也。


有遲澀者,有沉細者,有洪數者,有弦緊者。


遲澀沉細,可溫可補,若洪數弦緊,顧可漫無區別,而一於溫之補之乎?


抑知瘀血填塞隧道,血脈為之沸騰,虛寒之體,轉化為實熱之脈,倘憑脈以療病,則為發為泄,為汗為涼。


病症百端,藥餌肆應,非不經營慘淡,竭力彌縫,乃一病未已,一病旋生,卒至溫補難施,不可救藥,豈非專憑脈者,階之厲耶?


余家世傳《月科》一卷之書,得之本邑王定所。


不診脈,但問症。


細閱書中,實是肚腹大脹大痛者,先治之以去瘀之本。

(桃仁、歸尾、胡索、靈脂、乾薑、川芎、荊芥穗、酒調服。)


其於症之虛寒者,固不外肉桂、乾薑。

(茯苓、炙草、當歸、川芎、焦白朮、肉桂、蜜黃?、乾薑。)

即症之大熱者,亦不離肉桂、乾薑。


百試百驗,世無產難之婦。


遠近求藥者,日踵其門。


傳至於余,參究脈理,思欲突過前人。


乃憑脈罔效,憑書輒效。


而後知產後憑脈,其理猶淺;

不憑脈,其理方深。


世之家藏秘本,粗視之,了無意義,而用之多效者,大半類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39: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1:00 編輯

小兒疳脈論

 

道人於聖學,本無所窺,而少者懷之,雅有同志。


竊於疳症,三致意焉。

十六歲以後,謂之癆;

十六歲以前,謂之疳。

其症頭皮枯澀,毛髮焦稀,腮縮鼻乾,脊聳體削,斗牙咬甲,煩渴自汗,口鼻溺赤,肚脹潮熱,酷嗜瓜果、泥炭等物,外則肢體生瘡,是其候也。


疳之綱領有五:脾、肺、心、肝、腎。

至於條目,不可窮紀,姑舉其要,曰脊疳、曰蛔疳、曰腦疳、曰丁奚疳、曰無辜疳、曰哺露疳。


名有百端,理惟一致,惟見症不同,不外熱、積、蟲三者而已。

考古名方,有塌氣丸、龍膽湯、蘆薈丸、木香丸、胡黃連丸及各種肥兒丸。


其理正、其義深、其效神,信非仙家莫傳。因方書論症支吾,雖傳其方,無人敢用。如


景岳論中,其或氣血兩虛,有非大補不可,固屬門外之揣摩。


即錢仲陽為小兒科中一代名醫,而以為皆因脾胃虛損,亦是老生常談,與疳症何涉?


錢氏如此,其他可知。

道人不惜苦口饒舌,細為分析,病源既明,則作方者之苦心,庶得以闡明於世。

楊氏曰:「疳者,干也。」

道人則曰:「疳者,甘也。」

因奉養太過,肥甘之味,鬱而為熱,蒸而生蟲,久而成積,而疳以是名焉。


惟其為熱,煎熬津液,肌肉為之消削;

惟其成積,肚腹脹大,飲食為之減少,惟其生蟲,吮臟腑,則偏嗜異物;

蝕肢體,則瘡癢不痛,種種症候。

大半得之膏粱之家,飫藜藿者,十居一二。

道人云游以來,每見朱門子弟,反不如居茅屋者之神完氣足。


總由飲食不節之故,何關乎元氣之盛衰,脾胃之強弱。


此其大彰明較著者也。


名方中不離黃連為君者,解其煎熬之熱毒也;

用蘆薈、生地、山梔、青黛、膽草、黃柏者,清其火也;

用蕪荑、君子、川楝、雷丸、鶴虱、烏梅者,殺其蟲也;

用莪朮、神麯、山楂、麥芽、青皮、木香者,消其積也,用乾蝦蟆、蟾酥者,以毒攻其毒也;

用夜明砂、靈脂者,去瘀而生新也。


有是症則有是藥,性味之寒與毒,夫復何疑。


嘗見患是症者,請一目不識丁之醫,或揣之曰:「莫不是疳?」

將師所傳治疳之方,隧撮一帖,猶或幸中,彼原不知黃連之寒,蕪荑之毒。


請一讀書明理之醫,明知是疳,開口便曰:「脾胃大虧,非峻補不可。枯瘦之軀,何堪此黃連之寒,蕪荑之毒。」

主人曰:「穩當。」

不知熱得補而益熾;

積得補而益堅;

蟲得補而更多,至於不救。

則曰:「有命。」

此非讀書之過,不善讀書者之過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是之謂歟?

然則,非攻熱、積、蟲,遂可以治疳乎?


非也。


五疳有所見之症,諸疳又各有所見之症,變化生心,豈可膠柱鼓瑟。


不過胸有成竹,而後能畫竹。

然則,治疳一於攻而全無補法乎?


亦非也。

經曰:「大毒治病,十去五六。」

相其熱退、積減、蟲安,窮寇勿追,或調脾理胃,滋腎平肝,一任醫之運用。


考古名方:

治腹脹大塌氣丸:白豆蔻、麥芽、五靈脂、砂仁、莪朮、青皮、陳皮、君子二錢,蝦蟆三錢,米糊為丸。

下蟲丸:苦楝子皮、酒浸焙,貫眾、檳榔、桃仁、木香、鶴虱、米糊為丸。

木香丸治疳痢:黃連、木香、厚朴、夜明砂,生薑水為丸。

大蕪荑湯治小兒發熱作渴,少食,大便不利,發黃脫落:蕪荑、山梔、秦歸、白朮、雲苓、柴胡、麻黃、羌活、防風、黃連、黃柏、炙草各二錢。

四味肥兒丸治小兒食積五疳,目生云翳,牙齦腐爛:蕪荑、神麯、麥芽、黃連,等分為末,豬膽汁為丸,綠豆大。

蘆薈肥兒丸治熱疳:蘆薈、龍膽草、木香、人參、君子、麥芽各二錢,土鱉去頭足酥炙、檳榔、黃連各三錢,蕪荑、胡黃連一錢,豬膽汁為丸,黍米大。

龍膽丸治疳腦熱瘡:龍膽草、升麻、苦楝根皮、赤茯苓、防風、蘆薈、油發灰、青黛、黃連、煉蜜為丸。

蟾酥丸治小兒頭頂結核,面色黃瘦,飲食不甘,腹大發熱:蟾蜍二三個,將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即將蟾蜍打死,投於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起,置急流中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少許,米為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40: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1:01 編輯

疑病、詐病脈論

 

本無病也;

而疑之成病,積想成因,懸擬成象,則無病者真以為有病矣。


彼疑之,我亦疑之,何以名之為醫?


本無病也;

而詐之為病,困頓其狀,呻吟其聲,則無病者,真以為有病矣。


彼詐焉;

我受其詐焉;

何以名之為醫?

而欲使疑者知其為疑,多方以解其疑,而疑者不疑;

詐者知其為詐,直言以指其詐,而詐者不詐。

亦惟決於脈,視其緩而已矣。


蓋有莫解之症,必有莫解之脈,疑則必疑為莫解之症,而何以診其脈無恙也;

其為疑必矣;

有莫起之?,必有莫起之脈,詐則必詐為莫起之?,而何以診其脈如常也。


其為詐必矣。


杯中蛇影,掛弓即解,疑者無所施其疑;

灸難分痛,見艾即愈,詐者無所用其詐。


精與脈理者,又何疑詐之我欺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41: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1:02 編輯

平人脈歇止無妨論

 

代脈關乎壽,結脈因乎寒,促脈因乎熱。


平脈歇止,則不關乎壽與寒熱,亦自有說。


蓋一呼一吸,脈來六寸,血營氣衛,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脈行五十度,是為一周。


稍為痰氣所凝,則脈為之一止。


非如代之止有常數,結促之止由遲數而得也。


天地萬古不老,而有歲差之數;

日月萬古長明,而有相食之時。


歲差、相食,曾何損於天地日月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2:42: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6 01:02 編輯

純陰脈症

 

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陰陽調和,謂之無病。


亦有生來脈旺,謂之純陽,名曰壽脈,此《脈經》所以言者。


有純陽,則有純陰,此《脈經》所未言者。


余弱冠時。


常至一地,見二婦人,一婦二子,一婦三子,家皆饒裕。


余切其脈,按之至骨,絲微欲絕,問其體,一毫無病。


過十年,再至其地,二婦之子,皆入膠庠,家亦豐濃。


再診其脈,依然故吾也。


過十年,三至其地,一婦之子已登賢書,家更倍於昔日,診其脈,依然如初也。


距今又十有餘年矣。

二婦白發齊眉,青衿滿眼,其發達更有未可料者。


《脈經》注純陽為壽脈,不知純陰亦為富貴、福壽之脈。


(一婦梅,邑癢生謝襲周德配。孝廉公謝運躍母,鐘太孺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4:26 , Processed in 0.15625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