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座最令人驚歎的失落古城】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秘魯):印加人的失落古城。
馬丘比丘又稱“古老的山巔”(Old Peak)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的印加古城,位於秘魯印加聖谷(Urubamba Vall**)之上的海拔2430米的山脈之上,靠近庫斯科。
馬丘比丘可能是印加政權最為人所知的象征,常被稱為“印加失落的古城”。
這裡於1983年被認定為世界歷史遺址,被描述為“完美的建築傑作和印加文明的獨特證明”。
馬丘比丘建於1450年前後,與印加王國在相同高度上,在之後的不到100年時間裡,西班牙的入侵導致了帝國的瓦解,這座古城也成為廢墟,遭到了遺棄。
雖然這座古城距印加首都庫斯科僅50英裡遠,但它並沒像其他印加地區一樣,被西班牙人發現並毀壞。
幾個世紀以來,周圍的叢林不斷生長,將此遺址遮住,這樣就極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了。1911年,耶魯歷史學家及探險家海拉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讓此“失落的”城市得到了世界的關注。
賓厄姆和其他人猜測,這一遺址是印加人民傳統的出生地,或者是“太陽的處女”的精神中心,而最近一件收藏品的所有者推測,馬丘比丘是皇室的避難所。
吳哥(ANGKOR,柬埔寨):有世界最大的宗教遺址。
吳哥是高棉王朝代首都,該王朝興盛於約公元9世紀至15世紀。
更精確的說,吳哥時代的界定可始於公元802年,這一年高棉印度教君主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自立為柬埔寨的“宇宙之王”和“神王”,止於公元1431年,這一年暹羅入侵者入侵了高棉首都,致使其人民向南移至金邊地區。
吳哥廢墟位於大湖(洞裡薩湖,Tonle Sap)以北及庫廊山(Kulen Hills)以南的叢林和農田中,靠近現如今的暹粒(Siem Reap,13°;24'N,103°;51'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
吳哥地區的寺廟有上千個,其規模從散落在稻田中由碎石塊砌成的不知名建築,到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單獨宗教遺址的宏偉壯觀的吳哥寺。
吳哥的很多寺廟都已被重建,並且它們形成了高棉地區最重要的地點。每年游客數量接近一百萬。
2007年,一個世界性的研究小組利用衛星照片和其它現代技術得出了這一結論:吳哥城市擴張達1150公裡,它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前的城市。
吳哥的勁敵,危地馬拉提卡爾的瑪雅城,其總面積大概為50平方英裡。
孟斐斯(MEMPHIS,埃及):埃及古都。
孟斐斯是下埃及(Lower Egypt)第一個省的古都,自古王國建立伊始到大約公元前2200年,後在新王國延續了很短一段時間,作為行政中心貫穿古代歷史。
孟斐斯的古埃及名為Ineb Hedj(“白色的牆”)。
“孟斐斯”(Memphis)這個名字則來源於“佩皮一世(Pepi I,第六王朝)金字塔”的埃及名稱Men-nefer的希臘語變體,而Men-nefer在埃及古語中變為Menfe。
根據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說法,該城建於公元前3100年左右,其創建者是統一了埃及兩個王國的美尼斯王。
對其人口多寡的估計眾說紛紜。
根據T.錢德勒姆(T. Chandlerm)的說法,孟斐斯有三萬居民,自其建立至公元前2250年,以及公元前1557至1400年間,這裡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定居地。
孟斐斯在第六王國時期作為卜塔祭祀的中心,達到了聲譽的頂峰。
在18世紀之後,隨著底比斯的興起,孟斐斯經歷了短暫的衰落時期,隨後在波斯總督的領導下又再度復興,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之後,退居其後。
在羅馬大帝統治時期,亞歷山大城成為埃及最重要的城市,孟斐斯位列第二,直到641年福斯塔城(Fustat或Fostat)的建立。
那時候孟斐斯大部分都被遺棄,並成為了周圍城池的石料供應源地。在12世紀,它仍是壯麗的遺址,但不久之後就成了廢墟和散石場。
卜塔和神牛(Apis)神殿的遺跡與其他一些雕像一起,包括2座4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雪花石膏雕像都被掩埋於地下。
塞加拉墓地離孟菲斯很近。
佩特拉城(PETRA):構築於巖石之上的石雕建築。
佩特拉(又稱“巖石”,“Rock”)位於群山腹地的何珥山(Mount Hor,約旦)的斜坡上,這些群山形成了亞拉巴(Arabah)東部的山側(亞拉巴谷,Wadi Araba),從死海流向亞喀巴灣的巨大山谷。
佩特拉因其巖石上的石雕建築而著名。
此遺址隱匿多年,在1812年被瑞士探險家布爾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發現,並在西方世界公之於眾。
紐迪吉特獎得主約翰‧威廉‧柏根(John William Burgon)曾在其獲獎的十四行詩中進行過這樣著名的描述:它是“玫瑰色的城市,年代有歷史的一半那麼久遠”。
柏根實際上從沒到過佩特拉,只有一戰後由當地導游做向導,武裝護衛保護的歐洲人到過那裡。
這一遺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世界遺產,當時被描述為“人類文化遺產中最寶貴的文化財產之一”。
佩特拉由高聳的巖石和終年不息的溪流環繞,它不只具有要塞的優勢,還控制著經過佩特拉到西邊的加沙,北邊到達布斯拉和大馬士革,在紅海到達亞喀巴灣和Leuce Come,穿過沙漠到達波斯灣。
佩特拉在羅馬統治下迅速衰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於海上的貿易路線有所改變。在363年,地震毀掉了建築和人們賴以生存的水源管理系統。
佩特拉遺址在中世紀引起人們的好奇,在臨近13世紀的時候,埃及蘇丹拜巴爾拜訪此地。
布爾克哈特於1812年到達此地,是第一個描述該城的歐洲人。
帕爾米拉(PALMYRA,敘利亞)沙漠新娘。
在古代,帕爾米拉是敘利亞中部的一個重要城市。
這裡是旅行者穿越敘利亞沙漠的必經之地,因其名“沙漠新娘”而著稱。
早期史料提到了該城的前閃族語名,即泰德穆爾(Tadmor、Tadmur或Tudmur),在馬裡(Mari)發現的巴比倫石板上有所記載。
盡管這一古城在16世紀之後不復使用,但人們仍然記得泰德穆爾,在緊鄰遺址的地方,有一個新的居住地同樣采用了這個名字。
帕爾米拉在中世紀是一個富庶、優雅的城市,位於沙漠商道上,連接波斯與羅馬敘利亞和腓尼基的地中海港口,受羅馬控制。
在繁榮過後的歲月裡,帕爾米拉的阿拉伯市民承襲了東方的伊朗帕提亞和西方的希臘羅馬的風俗和衣著方式。
在希伯來聖經中(歷代記8:4第二卷)對泰德穆爾有所提及,這裡說它是由大衛之子,朱迪亞的所羅門王築起的沙漠城市。
在台比留(14-37)統治期間,帕爾米拉成為了敘利亞羅馬省份的一部分。
帕爾米拉作為貿易要道,連接波斯、印度、中國和羅馬帝國的地位日趨重要。
在634年,第一批穆斯林來到帕爾米拉。
在636年,在哈利德‧伊本‧瓦立德(Khalid ibn Walid)統治時期,該城被穆斯林阿拉伯人占領。
在6世紀,法克雷丁‧瑪尼(Fakhreddine al Maany)城堡建諸於山上,俯瞰這個鸀洲。
城堡被護城河環繞,只有通過吊橋才能進入。帕爾米拉城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
公元800年之後,人們才漸漸遺棄這個古城。
龐培(POMPEII,意大利)掩埋於火山之下。
與赫庫蘭尼姆城一樣,這座靠近那不勒斯的羅馬城市也在維蘇威火山災難性的爆發中毀於一旦並長埋於地下,維蘇威火山於公元79年8月24日爆發,持續了2天。
火山使得城內建築坍塌,並將龐培城掩埋於數米深的灰燼和輕石之下。
這座古城消失了近1700年,於1748年偶然間被再度發現。
自那時起,對其的挖掘已經提供了一份非常詳細的資料,供我們了解羅馬帝國時代一個城市的生活狀況。
如今這裡成為意大利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已經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帕倫克(PALENQUE,墨西哥):瑪雅最優雅的城市之一。
帕倫克是古代瑪雅城市,靠近墨西哥恰帕斯州的烏蘇馬辛塔河(Usumacinta River)。這裡有一些由瑪雅人制造的最美的建築、雕像、條脊和淺浮雕作品。
帕倫克這座古老的瑪雅古城,憑借其華麗的叢林和高雅典建築和裝潢,成為了墨西哥的一個奇跡。
該城於公元前100年左右被首次占領,在約公元600-700年間繁榮昌盛,在那個世紀顯赫榮耀。
在巴加爾(Pakal)的統治之下走向鼎盛時期。巴加爾是位畸形足皇帝,他在公元615年至683年間統治這裡,他在象形文字中以太陽和盾表示,他也被視為是“太陽盾”或“白色金剛鸚鵡”。
在巴加爾統治時期,在帕倫克成興建了很多廣場和建築,包括最高的“碑銘神廟”(Templo de las Inscripciones,他的陵墓),這些建築共同的特色是精致的灰泥淺浮雕。
巴加爾的兒子強‧巴魯姆二世(Chan-Bahlum II)延續了帕倫克的政治和經濟擴張,繼續發展藝術和建築,並主持修建了幾座神廟建築,每一座都有一塊體積龐大的石柱碑文。
你可以看到帕倫科建築對瑪雅提卡爾城的影響。
托尼那的敵對可能是在強‧巴魯姆二世於702年去世後,帕倫克極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有資料顯示托尼那於730年對帕倫克進行了全面進攻。
在10世紀之後,帕倫克大部分地區都被遺棄了。
這片遺址在墨西哥一個雨量最重的地區,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8世紀才再次被人發現。
20世紀前半葉的調查者弗朗斯‧布隆(Frans Blom)評論道:“第一次訪問帕倫克的時候,這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有人在這片廢墟裡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對這裡著迷。”
維查耶納伽爾(VIJAYANAGAR,印度):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
維查耶納伽爾是印度最大的帝國之一的首都,它由桑伽馬王朝的王子哈利哈拉(Harihara)和布卡(Bukka)於1336年建立。
該政權在克利須那德瓦拉亞(Krishnadevaraya,1509-29)的統治下達到頂峰,當時它幾乎控制了克利須那河和棟格珀德拉(Tungabhadra)河的整個南部半島。
估計該城有50萬人口,面積33平方千米,周圍環繞著幾條發散的防御工事,這與14世紀的德裡有相似之處。
其財富來源於對香料貿易和棉花業的控制。
這裡的旅行者如葡萄牙的努奈茲(Nunez)和佩斯(Paes)稱其為熱鬧集市,這裡是國際商業中心。
在1565年塔裡寇達(Talikota)戰役之後,此政權隨即垮台,當時城市遭到了德干蘇丹(Deccan sultans)的同盟軍的洗劫(比德爾Bidar、比賈布爾Bijapur、戈爾康達Golconda、阿美納伽Ahmednagar、貝拉爾Berar),至此南印度被穆斯林征服。
此廢墟設在一處奇特又美麗、有巨礫散落的地方,品質令人不可思議。16世紀的魏塔拉寺廟尤為突出,它相當於世界遺產紀念碑。
這座寺廟始建於克利須那德瓦拉亞時代,但它從未完工也從未用作祭祀;
其令人難以置信的雕刻工藝達到了維查耶納伽爾藝術的頂峰。
外部的柱子以音樂柱聞名,輕輕敲擊即可發出回聲。寺廟庭院中的一架石頭戰車上面還雕刻著揭路荼(Garuda)的圖案。
以弗所(EPHESUS,土耳其):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以弗所在古代安納托利亞(Anatolia)是一座愛奧尼亞(Ionian)希臘城市,在公元前10世紀由雅典殖民者建立。
該城坐落於愛奧尼亞,基士特河口(Cayster River,Küçü;k Menderes)從這裡流向愛琴海(Aegean Sea),也是帕尼歐尼亞同盟的一部分。
以弗所主持亞洲七個教堂之一,這一點在《啟示錄》(2:1-7)中有所提到。
這裡也有一大片格斗者的墓地。
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
保爾將其用作基地。他卷入了一項與工匠們的糾紛中,這些工匠靠阿耳特彌斯寺廟為生(《使徒行傳》19:23–41),並在以弗所寫出了《哥林多前書》(1 Corinthians)。
之後保爾寫信給以弗所的基督教會。
桑吉(SANCHI,印度):佛教紀念碑群保存最完好的城市。
桑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該城位於印度中部靠近拜特瓦河的平頂砂巖山上,高出村落90米,是印度佛教紀念碑群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最值得一提的是桑吉大塔,它於1818年被世人發現。
這座塔可能於公元前3世紀中期由阿育王(emperor Asoka)開始建造,之後又有所擴建。
塔身堅固,附上了一條用大石砌成的欄桿,連通4個門,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描繪了佛祖的生活。
佛塔本身由一個基座支撐一個半球形的穹頂,這代表天穹籠罩大地。
其上豎著欄桿,排成了正方形,上有一桅桿象征宇宙之軸。
桿上串連傘蓋,表示幾重天。其他遺跡還包括幾座稍小的佛塔,一座聚會廳(支提caitya),一個有碑銘的阿育王石柱,幾座修道院(公元4–11世紀)。
同時也發現了幾個遺址。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hang-5758/article?mid=3939prev=4239&next=3848&l=f&fid=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