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的本源之謎(新慣性論) 慣性
5、慣性的本源之謎(新慣性論) 慣性
是和引力之迷一起產生的同樣是,物理學中重大謎團之一。
關於物質的慣性本源問題,在這裏運用真空力能論,解釋的更是圓滿而得心應手。
慣性,自世界產生之日起,就已經存在,但是慣性的概念,僅僅存在百年之久,由於慣性現象人們無從解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物質與生具有的一種性質,故稱之為慣性。
關於慣性的客觀實在性,無可懷疑,但對其產生的機理,即本源問題,卻一直困繞著每一個物理學家,同時也難倒了牛頓、難住了愛因斯坦、難壞了費因曼,這些大師級的物理學家,致使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就使慣性的本源之謎、萬有引力機理之謎,也成為至今在物理學史上無法破解的重大謎團。
慣性的特徵,首先表現在物質難於運動,其次就是一旦運動起來,又難於靜止,若給物質加速它,則起阻礙物質運動的作用,若給物質減速,它又起阻礙物質靜止的作用。
再次就是物質質量愈大、愈重、其慣性也愈大,反之物質質量愈小、愈輕其慣性也愈小。
眾所周知,物質密度愈大體積愈大,則質量也就愈大,質量越大,在真空中要呈“懸浮”狀時所受到的真空“偶合作用”,也就愈大,其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也就愈大。
當一個天體“懸”在真空中,並處靜止狀態時,不是說沒有作用力作用其上,而是其周圍全部都被一種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對力”所包圍著。
所謂對力,不是一種新作用力,而是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雙作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時,則相互抵消,而物體處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這也就是人們覺察不出,真空力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全部相互抵消掉了,所以對外不表現任何特徵和特點。
再加上真空本身,空空如也,不含任何常規性物質,故爾至今無人知曉,這種特殊的作用力。
假若我們給物體施加一個矢量的力,要讓它向某一方位運動時,首先得克服此物質天體,在真空中所產生的“對力”,才能使物質運動。
這種“對力”就是產生慣性的主要原因,相反,運動起來的物體,由於給物質天體上,多加了一個矢量力,又由於真空內部平坦而光滑,其摩察系數幾乎為零,所以此力會一直使物質天體,保持運動狀態,而永遠的運動下去,直至又有力,另外一種力作用其上,才能改變其運動狀態為止。
如圖解5所示,紅色區域內表示真空,黑色區域表示物質天體,蘭色箭頭表示內偶合作用力a b和c d與e f和g h箭頭代表兩對“對力”,假設每壹個“對力”其作用力都等於1000億牛頓,那麼依據力學平衡原理,雖然該物質天體表面上,存在1000億牛頓的真空力,但是因為a b和c d與e f和g h方向相反,所以該天體物質處於靜止狀態,且對外不表現任何力學特徵,故爾可以在真空中“懸浮”。
當我們給天體物質一個100萬牛頓的力,讓由A向B移動時,相當於給c d這個“對力”增加了100萬牛頓的力,由於c d大於a b100萬牛頓的力,所以a b和c d 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又由於真空內部空無一物,阻力和磨擦力均為零,所以物質天體,將會沿著AB方向永遠運動下去,直到有一天另外一種力作用在該物體之上。
假設10年後有一種作用力沿B 向A方向作用在該物體之上,大小正好等於100萬牛頓,那麼該物質天體,將會從運動變為靜止,永遠停留在這個地點。
這就是慣性產生的原因,也是對慣性本源的一種最美滿的解釋。
同理,站在微觀角度來看,宏觀的物質和微觀的粒子之間,只是原子數量的不同而已,當粒子數量越多越大,其形成的物質體則愈大,所受到的真空力,也就愈大,故而慣性也就愈大。
反之粒子數量愈小愈少,其形成的物質體則愈小,所受到的真空力,也就愈小,故慣性也就愈小。
這也就美滿解釋了,慣性為何隨質量的大小,而變化這一現象,也美滿的解釋了,牛頓的三個定律的內容,並且與其融合的天衣無縫、惟妙惟肖。
展望真空,又是一片廣闊的未知空間領域,對它的開墾和研究,將會使人類,又進入一個劃時代的新時期。
新真空理論的產生可以解決、解釋前人所不能解決、解釋的謎團和問題,它所帶來的真空技術的開發,可以使人類進入下一個真空時代,研究真空!開發太空!
讓它們造福於人類,已經是迫在眉睫、大勢所趨不可抗拒的潮流!!!
聲明:本文作者對這篇文章內容,依法享有其和著作權等有關的一切權益!
除用作學術討論、研究商榷外,(學術討論、研究商榷也必須聲明其出處和本文作者)任何個人和任何單位,不得私自借用或者占有本文作者,所述的觀點和記敘內容、更不能用作商業用途,一經發現有人未署名其出處,和本文作者而闡述本文觀點者,一律視為剽竊侵權行為,本文作者將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李寶恒 1999 《科學中國人》 科學中國人出版社出版。 古和良 1961 《物理學史》 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柴五洲 1956 《科學發展史》 人民出版社出版。 楊國琛 1998 《物理通報》 物理通報雜誌社出版。 郁忠強 1998 《現代物理知識》 科學出版社出版主編。 夏禹龍 王洋 李健民 1996 《世界科學》 世界科學雜誌出版社出版。 王郁明 1998 《飛碟探密》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朱士群 1998 《物理教師》 物理教師雜誌社出版。 崔石竹 1998 《天文愛好者》 天文愛好者雜誌社出版。 孫景春 1999 《物理實驗》 物理實驗雜誌社出版。 王世德 1998 《科學》 科學雜誌出版社出版。 宋子良 王平 1999 《物理知識探源》 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簽名:張哲
完稿日期:2004.4.8
引自:http://www.zsr.cc/ExpertHome/StudyDatum/200601/59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