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任督二脈導引秘旨】
任督二脈導引秘旨
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
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不離,合之以見渾淪無間,此修真者之周行也。
惜夫舉世昏昏,自趨歧徑,煉日月,采精華,運氣機,行火候,朝呼三魂,暮攝七魄,種種旁門,豈離任督?獨舍正路而不由,惜哉!
知之者,四門外閉,兩目內觀,心如止水,身似空壺,締觀黍米之珠,權作黃庭之主,含光嘿嘿,調攝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而真元內還,未幾而一陽來復,兩督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鼓巽運坤,天機自動,微以意定,則水火自然升降,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神之為氣,氣之為神。
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此是最上一乘,慎勿身中摸索。
重於修者,其知所務哉!
精欲漏時,提氣守泥丸,或微呵一二次,勿使心氣下從,雖有走漏,可無大傷,切忌子後行房,陽方生而頓滅之,一度傷於百度。
孫真人曰:大怒交合,成癰疽。
疲倦入房,虛損少子。
寡欲固佳,清心尤要。
若勞心耗散心血,縱寡欲精氣難生,益精生於血也。
故內養神氣,則根本固矣。
但身體常使小勞,則百達和暢,氣血長養,精神內生,經絡運動,外邪難襲,譬如水流不污,戶樞不朽,皆因運動故也。
常當內視五臟,了了分明。
鼻引清氣,口吐濁氣,欲出氣少,人氣多。
頭勿向北臥,頭邊勿放火爐。
居處凡有小隙進風,受病最大,切宜避之。
食畢嗽口數遍,令人齒固。
勿食一切腦子損人。
凡遇大風豪雨,震雷昏霧,皆是諸煞惡神經過,宜入室閉戶,燒香靜坐避之,否則損人。
學道之人,須要真切真行,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固氣存神,此真功也。
修仁蘊義,濟貧拔苦,先人後已,與物無私,此真行也。
云房真人曰:有功無行,如無足,有行無功,步不前,功行兩全,足自備,誰云無分作神仙?
脊骨二十四節,從下起第一節,是尾閭,此骨如金鼎,上有九竅,名下關。
從此數起上至第十八節,名中關。
又上至玉枕、天柱三節,直至頂門為上關,名泥丸宮,是為上丹田。
泥丸、尾閭二穴,乃一氣升降,成陰成陽之都會也。
鼻有兩竅,口有一竅,其三竅,此是神氣往來之門。
人身火有內外,外火有質,藉穀氣而生,內火無形,隨神意而起。
內火有三種,精為民火,氣為臣火,神為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性火也。
性火發動,如木出火,身焚乃止。
《仙訣》曰:性火不動則神定,神定則氣定,氣定則精定。
三火既定,並會於下丹,是謂三華聚臟。
運氣之法,先閉目端坐,鼻吸精氣,降至丹田,轉過尾閭,隨即提起,如忍大便狀。
自夾脊雙關,透上直至泥丸宮,轉下鵲橋, 然咽下,仍歸氣海。
初行功時,焚香一柱為度,漸增三炷,功行七日為止。
初時行三日,發大汗,以攻陰邪,進熱粥以發汗渴,則漱玉泉以咽下之,飢則炊熱粥以食之,如患在上身,收氣當存想其處,放氣則散於下體,患在下體,收氣亦存想其處,放氣則歸於丹田,患在遍身,當分經絡,屬上屬下,運法亦如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