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易學歷代聖賢-隋唐五代時期】
孔穎達 574~648
唐代經學家。
字沖達(亦作仲達、沖遠),諡號憲,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
對《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學觀主要有︰
(1)義象兼采。
(2)易理備包有無。
(3)乾坤二元論。
認為六十四卦皆來自乾坤兩卦。
(4)太極說。
圍繞大衍義的問題解釋了太極,以太極元氣說否定了虛無實體說,拋棄了《易緯》中的太易說和大一神說。
易學著作有《周易正義》、《周易正義序》。
一 行 683~727
唐朝高僧,天文學家。
俗姓張,名遂,卒諡大慧禪師。
巨鹿(今屬河北)人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
精通天文曆法,並善於吸收漢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氣說來解說曆法。
曾推《周易》大衍之數,改撰《開元大衍歷經》。
開元十五年(727年),製成唐朝最好、亦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大衍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學著作《卦議》及《大日經疏》、《大衍曆》、《開元大衍歷經》、《七政長曆》、《心機算術》、《攝調伏藏》、《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星護摩法》等。
李淳風 602~670
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改訂曆法,後世稱為“麟德曆”。編寫了《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和《律曆志》,又為《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等作過注釋。
李淳風又是當時出名的術士,與袁天罡齊名,深為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傳說《推背圖》就是他和袁天罡合著的一本預測“天書”。
袁天罡
據歷代相傳,袁天罡與李淳風乃是同窗好友,時常聚首論易,談天說地。
並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臥、一個寫一個畫,為後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預測天書《推背圖》。
袁天罡亦是唐代易學數術高人。只可惜具體生平事蹟及生卒年月,實在無從查考。
正史不見,野史亦無,確系易界一大憾事。
李鼎祚
唐代經學家。
資州磐石縣(今屬四川)人。
以經述稱名於當時,為唐代提倡漢易象數文學的代表。
撰成繼孔穎達《周易正義》後所出現的又一部總結兩漢以來易學,意在糾正孔疏之偏的。
著作-《周易集解》。
另著有《連珠明鏡式經》又名《連珠集》、《平湖論》等。
李通玄 633~730
唐朝佛學家。
世稱李長者,太原(今屬山西)人。
以《周易》解說佛教華嚴宗的教義。
年九十六坐化。
著作有《華嚴論》四十卷,《決疑論》四卷,《略釋》一卷,《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及諸偈贊等,並傳於世。
孫思邈 581~682
唐代醫學家。
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注重醫易關係,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著名論點,善用《周易》盈虛消息理論來闡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
他的醫學思想充滿了易具醫理、醫為易用的觀點。
對後世醫易學影響很大。
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為中醫重要著作。
崔 憬
唐代易學家。
生活年代在孔穎達之後。
崔憬易學可說是從漢易轉向宋易之先驅。著作有《易控玄》,已佚。
彭 曉
五代時人,字秀川,號真一子。永康(今屬浙江)人。
撰注今存《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還丹內象金鑰匙》(又稱《黑鉛水虎論》或《紅鉛火龍訣》),依據當時內外丹結合的傳統,在此三書中解釋了《周易》、黃老與內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細節。
李虛中 762~813
唐代易學家,宮到殿中侍御史,據傳他總結了自西漢以來巫蠱、擇日、禁忌、符應、雜祀等以物興象借象應氣卜筮方法,以陰陽五行及天干地支為依據。
配合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來推測人的吉凶貴賤奠定了命理學的基礎。
引用:http://www.iccia.com/yxzj/html/?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