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二五臟部位氣色外見】
五臟部位氣色外見
大人重問切,小兒重望聞,故氣色詳揭審機數篇,單論幼科。
夫醫之望聞問切四要,猶人之四肢,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要缺,不成其為醫。
《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望而知之者,望見五色,以知其病之所處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之所出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切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
故初近患人,先望而聞,次問而切,誠不易之,次第今病家,惟令切脈,以試醫士知否,殊不知寒熱虛實,在於經絡,可以切脈而知,若得病之由,及所傷之脈,豈能以診而悉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蘇東坡曰:吾疾必盡告醫者,使胸中了然,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
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因醫為事哉!況小兒血氣未定,易大易小,寸口難憑,非四者合衡揆度,何因洞見精微?謹將望聞諸要,匯集後篇。
《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五臟之華,皆上著於面,故直鼻上下候五臟,挾鼻兩傍候六腑。
又鼻候肺,目候肝,舌候心,唇候脾,耳候腎,皮候大小腸,肉候胃,爪候膽,腠裡候三焦、膀胱。
其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者,是各臟之氣色也。
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各七十二日,脾寄旺於四季之後,各一十八日,是其本位。
然有時乎不春不冬,而面變青黑者,非肝之與腎也。
不秋不夏,而面變赤白者,亦非心之與肺也。
蓋五臟之氣,隨症變形,而無一定。
如忽然青黑者主乎痛,忽然赤者主乎熱,忽然白者主乎冷,忽然黃者主乎積。
可見非系於時,非拘於位也。
又如心主額與發際,肝主眼與左臉及太陽,脾主唇之上下及鼻準,肺主右臉及太陰,腎主耳輔及下頦。
其色亦有或於本位呈見,或露於他部者有矣。
大抵得部者順,即移位於無刑者不妨。
若露他部,而又相克者,斯為逆矣。
如瀉痢日久脾虛,而唇之上下色變為黑,是腎乘脾,木反克土,名為強勝者,即為逆也。
進而申之,凡五位總作青色者,主驚積不散,欲發風候,更必神彩不穩,上上下下。
凡五位總作紅色者。
主痰積雍盛,驚悸不寧,更必神彩無光,恍恍惚惚。
凡五位總作黃色者,主食積症聚,更必其神散漫,昏昏沉沉,其候寒熱潮發,飲食不欣,氣粗煩滿,困倦喜踵,或嘔噦,或瀉痢。
凡五位總作白色者,主肺氣不利,大腸滑泄。
水穀不分,欲作痢吐,其眸凝濁,失其精神,朦朦朧朧。
凡五位總作黑急者,主傳不順症變作逆候,未害有虧臟腑欲絕,其血不榮,其氣不衛,榮衛大序,經絡流注,凝滯於脈,為疾危惡。
其神昏悶,沉沉默默,必為人不久者矣。
更凡額紅者,主心經有風熱,腫臥不寧,驚悸熱燥。
若青黑色者,主心中有邪驚風腹痛,手螈 而啼叫。
若青黑甚者,主心腹疼甚。
若微黃色而皮干燥者,主有盜汗。
若頭發軟黃燥者,主驚疳骨熱潮熱微渴。
若昏黑者,症必便候。
更凡左臉紅者,主肝風熱身熱拘急。
若青黑者,主驚或腹痛。
若淺赤色者,主乎潮熱。
更凡右臉紅者,是傷風熱。
若淺赤者,亦主潮熱,或大便堅,氣粗壅嗽,若青白色者,主咳嗽惡心。
若青黑者,主驚風欲發,或盤腸內 ,腹痛等症。
更凡鼻上赤色者,主身熱而不思飲食。
若深黃色者,主小便不通。
若鼻孔干燥氣粗有聲者,主有衄血。
若青色者,主見吐乳。
若淡白者,主泄瀉不食。
若鼻中干燥者,又主二使不利。
若鼻孔黑燥,抑起者,主肺家絕,並手足無紋,唇中無痕者,並為不治。
更凡下頦赤色者,主膀胱熱,然膀胱與腎為表裡,有熱則水道不利,故令小便不通。
更凡兩目赤者,是心肝熱,主風熱煩躁。
若黃色者,主脾積而口臭不食。
若青色者,主肝風熱而驚。
若目 浮腫者,主久嗽惡心,或食積成疳。
若目睛黃赤者,主早晚發熱。
若眼尾有細碎紅紋者,主驚風內 。
若目鮮者,亦主乎驚。
若揩拭眉眼者,主欲生風。
若眼朦朧者,主乎肝熱,多變雀目。
若兩目腫,早晚面浮者,主脾受積。
更凡印堂青色者,亦主受驚。
若青紫黑者,主客忤祟沖。
若青黑色者,主腹痛多啼;兼紅主驚熱;白為無病。
更凡山根青色者,亦為驚候。
若紫色者,傷於乳食;黑者必危。
更凡兩眉紅者,主兒夜啼。
若眉中心淡白色者,主泄瀉糞白,食物不化;然久病而紅者,必死。
更凡兩頰赤者,主啼哭驚熱;兼色黃者為吐。
更凡正口常紅者為無痛。
若干燥者主脾熱。
若白者為虛。
更凡人中黑者,主乎腹痛蟲動。
若點點黑者,主乎吐痢。
若兩邊黃者,主乎傷食。
若上下俱青者,主乎乳食不化而便青糞。
更凡唇紅面赤者為傷寒。
若唇白者,主吐嘔哎逆。
或吐血便血衄血。
若紅赤干燥而皺者主渴。
若紅赤而不皺者主口臭,大便不通,夜間心煩不睡而癲叫。
若黃而口臭者,又主脾積。
若紅赤者,亦主衄血。
若唇口動者,主乎驚熱,若唇口紫色者,主吐涎而蟲痛。
若唇青者,主乎脾寒,或時肚痛,乳食減少。
然亦有氣血虛怯,為冷所乘,而故青者。
若口滴清水者,主乎欲生重舌,又或口瘡,然亦有因脾冷流涎者,更有舌裂舌衄舌上芒刺者,是皆熱極為陽毒也。
若生瘡者,是心脾熱也。
若舌卷者,主驚。
若舌乾、舌白、舌黑、舌燥、舌苔、舌黃、舌赤腫者,主乎大便不通;然久瀉痢後而舌黑者死。
更凡耳前微赤者,主乎耳聾。
若微黃者,主乎腎驚,睡中切牙。
若耳葉干燥者,主骨蒸熱。
若面青白者,主乎吐瀉;或驚風欲發;或軀身啼哭。
然凡既觀其色,更宜稽諸其時,假如春病面青,是為順候,如至白色,最為難療,以其金克木故也。
其余仿此類推。
總紅赤為熱,青色為驚,黃為吐痢,或積黑者。
非病即危症也。
更凡諸色上行者,其病益甚,下行如云徹散者。
其病方已,兼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如色從外走內,其病從表入裡。
如色從內走外,其病患裡出表。
病生於內者,宜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反則益甚。
病生於陽者,宜先治其外,而後治其內,反則益甚。
然難盡者言,無窮者理,故一定之形跡,宜知之以為常,變通之神化,貴隨機而異用,在人之神聖工巧,類推之而無盡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