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風痹風痺治法共五條】
1.痺因外邪,病本在經,而深則連臟。
故其在上,則有喘嘔,有吐食;在中,則為脹滿,為疼痛;在下,則為飧泄,為秘結諸病。
此皆風痺之兼證也。
凡見此者,當於各門,權其緩急先後而隨證治之。
2.痺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類主之。
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之類主之。
3.痺證之寒勝者,但察其表裏俱無熱證,即當從溫治之,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
若寒甚氣虛者,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
4.痺證之濕勝者,其體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弱陰寒證也。
若羌活勝濕湯,乃兼風散濕之劑也。
五積散,乃溫經散濕之劑也。
真武湯,乃溫中除濕之劑也。
<三因>附子湯,乃補脾燥濕之劑也。
調氣平胃散,乃行氣行濕之劑也。
五苓散,乃利水導濕之劑也。
二陳湯,六君子湯,乃化痰去濕之劑也。
大抵治濕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暖。
蓋脾土喜燥而惡濕,喜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以治濕也。
然又有濕熱之為病者,必見內熱之證,滑數之脈,方可治以清涼,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當歸拈痛湯之類主之。
其有熱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可暫用,先清其火而後調其氣血。
5.風痺之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
惟血氣不充,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
此痛痹之大端也。
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
凡治痺之法,惟此為最。
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氣飲浸酒服之亦妙,法見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