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二入集傳忠錄中夏月伏陰續論二十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19:1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二入集傳忠錄中夏月伏陰續論二十三


夏月伏陰在內,此本天地間陰陽消長之正理,顧丹溪特為此論而反乖其義,因以致疑於人。

其謂何也?

觀其所論曰:人與天地同一橐籥,子月一陽生,陽初動也;寅月三陽生,陽初出於地也,此氣之升也。

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上矣,此氣之浮也。

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虛矣。

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涼看,其誤甚矣。

且其時陽浮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

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

此丹溪之言虛,是固然矣。

若以陰冷二字為誤,而夏月禁用溫熱,此則余所不服也。

何以見之?

夫天地之道,惟此陰陽,陰陽之變,惟此消長,故一來則一往,一升則一降,而造化之機,正互藏為用者也。

經曰:陰主寒,陽主熱。

又曰: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此本陰陽之常性也。

今既云夏月之陽盡浮於外,則陰伏於內矣,陰盛則陽衰也,非寒而何?

陽浮於外,則氣虛於中矣,氣虛即陽虛也,非寒而何?

此固不易之理也

然而尤有顯然者,則在井泉之水,當三冬之寒冽,而井泉則溫,盛夏之炎蒸,而泉源則冷,此非外寒內熱,外熱內寒之明驗乎?

此又歲歲皆然,主氣之常候也。

至若主氣之外,又有客氣,而天以五周,地以六備,寒暄遞遷,氣更應異,如伏明之紀,寒清數舉;卑監之紀,風寒並興;堅成之紀,陽氣隨陰治化;流衍之紀,寒司物化,天地嚴凝;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寒清時舉;太陰司天,地乃藏陰,大寒且至等義,是無論冬夏,皆有非時之氣以動為民病者也,又豈因夏月之火令,遂可謂之無寒而禁用溫熱乎?

且伏陰之義,本以陰陽對待,寒熱為言,若但以陰字為虛,則夏月伏陰,宜多虛證,冬月伏陽,即無虛矣,豈其然乎?

又若夏月宜禁溫熱,則冬月宜禁寒涼,無待言也。

今見四時之病,盛夏每多吐瀉,深冬偏見瘡疹,諸如此類,豈非冬多內熱,夏多中寒乎?

總之,夏有熱證,亦有寒證,冬有實證,亦有虛證,雖從時從證,貴乎因病制宜,然夏月伏陰之義,此實天人之同氣,疾病之玄機,有必不可不察而忽之者也。

今若丹溪之論,則於理反悖,而何切於用?

即無此論,亦何不可?

近見徐東皋亦述丹溪之說云:夏月無寒,世人不察,而用溫熱,為世通弊。

若謂夏月伏陰,宜服溫熱,則冬月伏陽,宜服寒涼,然則孟子冬日飲湯,夏日飲水,亦不足信歟?

噫,此公都子之言也,不過借喻內外,原非用析陰陽,而徐氏曲引為證,獨不思經文《易》義,儻相背乎?

《內經》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曰: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又如《周易》之兩儀,有陰必有陽也。

兩儀而四象,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也。

在泰之義,則曰內陽而外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在否之義,則曰內陰而外陽,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由此觀之,則丹溪之論,東皋之引證,皆吾之所不信也,故復為此續論。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學習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10:20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