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8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要略淺注 卷八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7:46: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匱要略淺注 卷八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婦人中風。

七八曰。

(業已熱除而身涼。而復)續來寒熱。

發作有(一定之)時。

(因其病而問其)經水(已來而)適斷者。

(蓋以經水斷於內。而寒熱發於外。雖與經水適來者不同。而)此(症亦名)為熱入血室。其血(為邪所阻,則)必結。

(結於衝任厥陰之經脈。內未入臟。外不在表。而在表裡之間。乃屬少陽。)故使(寒熱往來)如瘧狀。

發作有時。

(以)小柴胡湯主之。(達經脈之結。仍藉少陽之樞以轉之。俾氣行而血亦不結矣。)

此為中風熱入血室。

經水適斷者。

出其方治也。

蓋以邪既流連於血室。

而亦浸淫於經絡。

若但攻其血。

血雖去而邪必不盡。

且恐血去而邪反得乘虛而入也。

故小柴胡湯解其熱邪。

而乍結之血自行矣。

(熱入血室。不獨中風有之。而傷寒亦然。)婦人傷寒(寒鬱而)發熱。

(當其時)經水適來。

(過多不止。血室空虛,則熱邪遂乘虛而入之也。晝為陽而主氣。暮為陰而主血。今主氣之陽無病。故)晝日明了。

(主血之陰受邪。故)暮則譫語。

(譫語皆非習見之事。)如見鬼狀者。

(醫者可於其經之適來。而定其証曰。)此為熱入血室。

(非陽明胃實所致也。既非陽明胃實,則)治之(者)無(以下藥)犯(其)胃氣。

(以)及上二焦。

(一曰胃脘之陽。不可以吐傷之。一曰胃中之汁。不可以汗傷之。惟俟其經水盡,則血室之血。復生於胃腑水穀之精。)必自愈。

此為傷寒熱入血室。

經水適來者。

詳其証治也。

師不出方。

蓋以熱雖入而血未結。

其邪必將自解。

汗之不可。

下之不可。

無方之治。

深於治也。

郭白云謂其仍與小柴胡湯。

或謂宜刺期門。

猶是淺一層議論。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當表邪方盛之際。而)經水適來。

(蓋經水乃衝任厥陰之所主。而衝任厥陰之血。又皆取資於陽明。今)得(病)之(期。過)七(日而至)八日。

(正值陽明主氣之期。病邪乘隙而入。邪入於裡,則外)熱除。

(其)脈遲身涼和。

(已離表証。惟衝任厥陰。俱循胸脅之間。故)胸脅滿。

(但病不痛。與大結胸不按自痛。小結胸按之始痛分別。究其滿盛。亦)如結胸(之)狀。

(而且熱與血搏。神明內亂。而作)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治者握要而圖。)當刺(肝募之)期門。隨其實而取之。(何以謂之實。邪盛則實也。)

此承本篇第一節。

而言中風熱入血室之証治也。

但第一節言寒熱已除而續來。

此言寒熱方盛而並發。

前言經水已來。

而適斷。

此言方病經水之適來。

前言血結而如瘧。

此言胸脅滿如結胸。

前無譫語。

而此有譫語。

以此為別。

(然亦有不在經水適來與適斷,而為熱入血室者。不可不知。)陽明病。

下血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其証通身無汗。)但頭(上)汗出。

當刺期門。

隨其實而瀉之。

(令通身) 然汗出者愈。

此言陽明病。

亦有熱入血室者。

不必拘於經水之來與斷也。

但其証下血頭汗出之獨異也。

蓋陽明之熱。

從氣而之血。

襲入胞宮。

即下血而譫語。

不必乘經水之來。

而後熱邪得以入之。

彼為血去而熱乘其虛而後入。

此為熱入而血有所迫而自下也。

然既入血室,則不以陽明為主。

而以衝任厥陰之血海為主。

衝任。

奇脈也。

又以厥陰為主。

厥陰之氣不通。

故一身無汗。

鬱而求通。

遂於其少陽之腑而達之。

故頭上汗出。

治法亦當刺期門。

以瀉其實。

刺已。

周身 然汗出,則陰之閉者亦通。

故愈。

婦人咽中(帖帖)如有炙臠。

(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俗謂之梅核氣。病多得於七情鬱氣。痰凝氣阻。以)半夏濃朴湯主之。

此為痰氣阻塞咽中者。

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余治王小乙咽中每噎塞。

嗽不出。

余以半夏濃朴湯投之即愈。

後每復發。

細問之。

云夜中燈下。

每見暈如團五色。

背脊內間酸。

其人又壯盛。

知其初因受寒。

陰氣不足。

而肝反鬱熱。

甚則結寒微動。

挾腎氣上沖。

咽喉塞噎也。

即於此方加大劑枸杞菊花丹皮肉桂。

暈乃漸除。

而咽中亦愈。

故曰男子間有之。

信不誣也。

半夏濃朴湯方

半夏(一升) 濃朴(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

煎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

夜一服。

婦人臟燥。

(臟屬陰。陰虛而火乘之,則為燥。不必拘於何臟。而既已成燥,則病証皆同。但見其)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現出心病。又見其)數欠(喜)伸。

(現出腎病。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動必關心。陰臟既傷。窮必及腎是也。以)甘麥大棗湯主之。

此為婦人臟燥。

而出其方治也。

麥者。

肝之穀也。

其色赤。

得火色而入心。

其氣寒。

乘水氣而入腎。

其味甘。

具土味而歸脾胃。

又合之甘草大棗之甘。

妙能聯上下水火之氣。

而交會於中土也。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婦人吐涎沫。

(上焦有寒飲也。)醫(者不與溫散。而)反下之。

(則寒內入。而)心下即痞。

當先治其吐涎沫。

(以)小青龍湯主之。

(俾外寒內飲除。而)涎沫(可)止。

(涎沫止後。)乃治(其)痞。

(亦如傷寒表解乃可攻裡之例也。以)瀉心湯主之。

此為吐涎沫與痞兼見。

而出先後之方治也。

小青龍湯方

(方見肺癰)

瀉心湯方

(見驚悸)

婦人之病。

(所以異於男子者,以其有月經也。其因月經而致病,則有三大綱。曰)因虛(曰)積冷(曰)結氣。

(三者。或單病。或兼病。或新病。或相因而為病。或偏勝而為病。病則)為諸經水斷絕。

(此皆人之病根也。其曰諸者奈何?以經水有多少遲速。及逢期則病。與大崩漏難產之後不來等証。皆可以此例之。無論病之初發。以)至(病)有歷年。

(大抵氣不足則生寒。氣寒則)血(亦)寒(由是冷侵不去而為)積(氣著不行而為)結。

胞門(為)寒(所)傷。

(由外而入內。由內而達外。漸至)經絡凝堅。

(經水之源頭受傷,則病變無窮矣。然又有上中下之分。其病)在上(肺胃受之,若客寒而傷逆於胃口,則為)嘔吐涎唾。

(或寒)久(變熱。熱盛傷肺,則)成肺癰。

(其)形體(之受)損(則一,而為寒為熱。儼若兩人之)分。

(病若)在中(肝脾受之。邪氣從中)盤結。

(或為)繞臍寒疝。

或(為)兩脅疼痛。

與(胞宮之)臟相連。

(此寒之為病也。)或(邪氣鬱)結(為)熱中。

(熱鬱與水寒相搏。)痛在關元。

脈(現出)數(熱。而身)無(潰爛與痛癢等)瘡。

(其)肌(膚乾燥。狀)若魚鱗。

(偶逢交合)時著男子。

非止女身。

(此熱之為病也。所以然者。何義。蓋以中者。陰陽之交也。雖胞門為寒傷則一。而中氣素寒者,以寒召寒。所謂邪從寒化是也。中氣素熱者。寒旋變熱。所謂邪從熱化是也。病若)在下(腎臟受之也。窮而歸腎。証卻)未多。

經候不勻。

令陰(中)掣痛。

少腹惡寒。

或(上)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脛疼煩。

(蓋以腎臟為陰之部。而衝脈與少陰之大絡。並起於腎故也。甚則)奄忽眩冒。

狀如厥巔。

(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或有憂慘。

悲傷多嗔。

(所謂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總而言之曰。)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

(言病在帶脈之下為陰。非後人以不可見之鬼神為陰也。)久則(肌肉削而)羸瘦。

(氣不足則)脈虛多寒。

(統計十二 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之)三十六病。

千變萬端。

審脈陰陽虛實緊弦。

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

脈各異源。

(尋其所異之處。即為探源。)子當辨記。

勿謂不然。

此言婦人諸病。

所以異於男子者。

全從經起也。

病變不一。

因人稟有陰陽。

體有強弱。

時有久暫而分。

起處以三大綱總冒通節。

中又分出上中下以盡病變。

後以此皆帶下四字。

總結本節之義。

至於言脈。

百病皆不外陰陽虛實四個字。

而又以弦緊為言者。

蓋經阻之始。

大概屬寒。

氣結則為弦。

寒甚則為緊。

示人以二脈為主。

而參之兼脈則得耳。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

(七七之期已過。天癸當竭。地道不通。今)病(前陰血)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乾燥。

何也?

師曰:(前言婦人三十六病。皆病在帶脈之下。)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產。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蓋以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津液不布。)其証唇口乾燥。

故知之。

(況暮熱掌心熱。俱屬陰。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衝脈挾臍上行。衝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其為宿瘀之証無疑。)當以溫經湯主之。

此承上節言歷年血寒積結胞門之重証。

而出其方治也。

尤在涇云:婦人年五十所。

天癸已斷。

而病下利。

似非因經所致矣。

不知少腹舊有積血。

欲行而未得遽行。

欲止而不能竟止。

於是下利窘急。

至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者。

血結在陰。

陽氣至暮。
不得入於陰。

而反浮於外也。

少腹裡急腹滿者。

血積不行。

亦陰寒在下也。

手掌煩熱。

病在陰。

掌心亦陰也。

唇口乾燥。

血內瘀者不外榮也。

此為瘀血作利。

不必治利。

但去其瘀。

而利自止。

吳茱萸桂枝丹皮。

入血散寒而行其瘀。

芎歸芍藥麥冬阿膠以生新血。

人參甘草薑夏以正脾氣。

蓋瘀久者榮必衰。

下多者脾必傷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丹皮 生薑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二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李氏云:內經謂血氣虛者。

喜溫而惡寒。

寒則凝澀不流。

溫則消而去之。

此湯名溫經。

以瘀血得溫即行也。

方內皆補養氣血之藥。

未嘗以逐瘀為事。

而瘀血自去者。

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

故婦人崩淋不孕。

月事不調者。

並主之。

(婦人因經致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經水(因寒而瘀。)不(能如期而)利。

(以致)少腹滿痛。

(然既瘀而不行,則前經未暢所行。不及待後月之正期而先至。故其)經一月再見者。

(以)土瓜根散主之。

此為帶下而經候不勻一月再見者。

出其方治也。

土瓜。

即王瓜也。

主驅熱行瘀。

佐以蟲之蠕動逐血。

桂芍之調和陰陽。

為有製之師。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脈(輕按)弦而(重按)大。

弦則為(陽微而遞)減。

大則為(外盛而中)芤。

減則(陽不自振。)為(諸)寒。

芤則(陰不守中)為(中)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革脈不易明。以弦減芤虛形容之,則不易明者明矣。凡)婦人(得革脈。氣血虛也。內無以養臟腑。外無以充形體。)則(胎亦無以養矣。故)半產(其氣不能轉運而)漏下。

(用)旋復花湯(運氣行血以)主之。

此為虛寒而半產漏下者。

出其方治也。

但此方為調氣行血之用。

或者病源在肝。

肝以陰臟而含少陽之氣。

以生化為事。

以流行為用,是以虛不可補。

解其鬱聚。

即所以補。

寒不可溫。

行其氣血。

即所以溫歟。

錢氏謂必是錯簡。

半產漏下。

氣已下陷。

焉有用旋復花下氣之理。

兩說俱存。

候商。

旋復花湯方

旋復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

(其血)漏下(不止。且血色)黑(亦)不解。

(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榮氣腐敗。然氣喜溫而惡寒。以)膠薑湯主之。

此為陷經而色黑者。

出其方治也。

方未見。

林億云:想是膠艾湯。

千金膠艾湯有乾薑。

似可取用。

丹溪謂經淡為水。

紫為熱。

黑為熱極。

彼言其變。

此言其常也。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蓋少腹。胞之室也。胞為血海。有滿大之象,是血蓄也。若)小便微難而不渴。

(可知其水亦蓄也。若病作於)生(產之)後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宜用水血並攻之法。以)大黃甘遂湯主之。

此為水血並結在血室,而為少腹滿。

大小便難。口不渴者。出其方治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 甘遂 阿膠(各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其血當下。

婦人經水(久閉不至者,有虛實寒熱之可辨也。有行而不暢者。如一月再見之可癥也。若小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

(不得以尋常行血導氣。調和營衛。補養衝任之法。迂闊不效。徑以)抵當湯主之。此為經水不利之屬實者。出其方治也。

抵當湯方

水蛭(熬) 虻蟲(熬各三十個) 桃仁(三十個)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婦人經水閉(而)不利。

(其子)臟(因有凝滯。而成)堅癖(又因濕熱腐變,而為下)不止。

(其凝滯維何。以子臟)中有乾血。

(其下不止維何。即濕熱腐變所)下(之)白物。

(時俗所謂白帶是也。宜用外治。治以)礬石丸主之。

此為經水閉由於子臟有乾血。

得濕熱而變成白物者。出其方治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丸棗核大。五內中。劇者再內之。

婦人六十二種風。

腹中血氣刺痛。

紅藍花酒主之。

此為婦人凡有挾風。

腹中血氣刺痛者。

出其方治也。

言血氣者。

所以別乎寒疝也。

六十二種未詳。

張隱 云:紅花色赤多汁。

生血行血之品也。

陶隱居主治胎產血暈。

惡血不盡。絞痛。

胎死腹中。

金匱紅藍花酒。

治婦人六十二種風。

又能主治 瘧。

臨川先生曰、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蓋風乃陽邪。

血為陰液。

此對待之治也。

紅花枝莖葉。

且多毛刺。

具堅金之象。

故能製勝風木。

夫男女血氣相同。

仲祖單治婦人六十二種風者。

良有以也。

蓋婦人有餘於氣。

不足於血。

所不足者。

乃衝任之血。

散於皮膚肌腠之間。

充膚熱肉。

生毫毛。

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須。

女人月事以時下。

故多不足也。

花性上行。

花開散蔓。

主生皮膚間散血。

能資婦人之不足。

故主治婦人之風。

蓋血虛,則皮毛之腠理不密。

而易於受風也。

此血主衝任。

故專治胎產惡血。

靈樞經云:飲酒者。

衛氣先行皮膚。

故用酒煎。

以助藥性。

瘧邪亦伏於膜原之腠理間。

故能引其外出。

夫血有行於經絡中者,有散於皮膚外者。

而所主之藥。

亦各不同。

如當歸地黃甘草之類。

主養脈內之血者也。

紅藍花。

主生脈外之血者也。

川芎芍藥丹皮紅菊之類。

又內外之兼劑也。

學人能體認先聖用藥之深心。

思過半矣。

紅藍花酒方

紅藍花(二兩)

上一味。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婦人腹中諸疾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為婦人腹中諸疾痛。

而出其方治也。

寒熱虛實氣食等邪。

皆令腹痛。

謂可以就此方為加減。

非真以此方而統治之也。

尤在涇云:婦人以血為主。

而血以中氣為主。

中氣者。

土氣也。

土燥不能生物。

土濕亦不生物。

芎芍滋其血。

苓朮澤瀉治其濕。

燥濕得宜。

而土能生物。

疾痛並蠲矣。

當歸芍藥散方

(見妊娠)

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此為婦人虛寒裡急腹中痛者。

出其方治也。

按傷寒論云: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宜小建中湯主之。

不瘥。

更與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方

(見虛勞)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

煩熱不得臥。

而反倚息者。

何也?

師曰:(飲食如故者。病不在胃也。煩熱者。陽氣不化也。倚息不得臥者。水不下行也。)此名轉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不順而)了戾。

故致此病。

(既無兼証。)但當利(其)小便,則(胞中之氣。使之下行氣道。斯胞系不了戾而)愈。(以)腎氣丸主之。

此為轉胞証。

胞系了戾而不得溺者。

出其方治也。

了戾與繚戾同。

言胞系繚戾而不順。

而胞為之轉。

胞轉則不得溺也。

治以此方。

補腎則氣化。

氣化則水行而愈矣。

然轉胞之病。

亦不盡此。

或中焦脾虛。

不能散精歸於胞。

及上焦肺虛。

不能下輸布於胞。

或胎重壓其胞。

或忍溺入房。

皆能致此。

當求其所因而治之。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丹皮 茯苓(各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枚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婦人陰(中)寒。(宜)溫(其)陰中(不用內服。止以藥納入。謂之)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此遙承上節令陰掣痛少腹惡寒証。

而出其方治也。

但寒從陰戶所受。

不從表出。

當溫其受邪之處,則愈。

蛇床子溫以去寒。

合白粉燥以除濕。

以寒則生濕也。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少陰(腎)脈滑而數者。

(滑主濕。數主熱。濕熱和合。而結於陰分。故令前)陰中即生瘡。

陰中蝕瘡爛者。

(乃濕熱之盛而生歷也。)野狼牙湯洗之。

此為濕熱下流於前陰。

陰中生瘡蝕爛者。

出其方治也。

野狼牙草味酸苦。

除邪熱氣。

疥瘙惡瘡。

去白蟲。

故取治之。

若無野狼牙草。

以野狼毒代之。

野狼牙湯方

野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0:2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