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卷之三 附錄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138】
《內經》曰︰榮者水穀之精也。
和調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脾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
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
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液汗變化而赤為血也。
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
可不謹養哉。
故曰︰血者,神氣也。
持之則存,失之則亡。
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
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於內,而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調治也難。
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
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
陽道常饒,陰道常乏。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
知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証︰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
火極似水。
血色紫黑;熱盛於陰,發於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痺。
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為喜狂。
墮恐跌仆,則瘀惡內凝。
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証者。
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
河間謂隨証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
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
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
通腎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腹痛也。
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
《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
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
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
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子、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
以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