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2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46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21:5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464

 

 

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應三才而合四時,此本草之所以權輿也。

 

厥義尚矣,梁陶隱居,進明醫別錄,倍之為七百三十種,而義猶在焉,迨夫唐本圖經。

 

蜀唐慎微証類,以至宋嘉 政和,重定重修,義皆不論,旁搜遠訪,務在增多,凡見聞所及,有關用驗者,莫不兼收並錄,實總一千七百四十六種,而藥無遺品,本草稱大備,疾病之需,衛生之具,天下至今為永賴焉,然一百一十三方,用者九十一種耳,舊本皆一一注性味於各方藥下,煩冗無義,今具鈔而附說,以為初學倉卒,易於檢對之便,余則略云。

 

桂枝 桂,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溫中,利肝肺氣,霍亂轉筋,頭痛出汗,止煩,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神農本經,有牡桂菌桂,辛溫無毒,無桂枝,桂,別錄以下有桂,上文鈔者是,皆無桂枝。

 

別說云: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幹也。

 

取其輕薄而能發散,愚按諸家本草,桂雖云辛甘大熱,本經則言辛溫,皆無發散之說,經於發汗。

 

曰宜麻黃湯,曰宜桂枝湯云云者,以例言也。

 

出汗不出汗,有權在經,深思宜之一字,則有所宜者,必有所不宜者在,宜於此者,必有不宜於彼者在,此經之言外意,讀者要當潛心察識,然後可以用經之權,而能神經之妙矣,苟徒泥於發散,發汗云云,此成無己所以鑿發散之謬注也。

 

後此,人人遂皆自然其說而以為說,殊不思人之用桂,大率皆皮,而無用枝者,經於桂枝,凡用皆云去皮,去皮者,非謂去其枝上之皮也。

 

以桂之用皆皮,惟經用枝,故有去皮云耳,經既去皮而用枝,則是去人之所用於不用,而用人之所不用以為用,用不與人同,而意正與人相反可知矣。

 

豈取發散云乎哉,不在此也。

 

然則所取何?曰:用不與人同而意正與人相反,則是枝必桂中奇才妙用,人雖皆未及知,而經則獨知之深者,以其從陽而敏於走衛也。

 

得之者,惟主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是也。)

 

麻黃,味苦,溫,無毒,主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

 

通腠,理疏,解肌,泄邪惡氣,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陶隱居云: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先煮一兩沸,去上沫,沫令人煩,藥性論,根節能止汗,日華子,通九竅,開毛孔皮膚。)

 

葛根,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

 

(陶隱居云: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熱。

 

藥性論云:能治天行上氣嘔逆,近世方書,謂野葛有毒,傷胎,遂將妊娠婦人方中葛根,改為家葛,殊不思本草作於神農氏,當此之時,人尚無家。

 

葛焉家哉,有野葛者,自是一種,大毒殺人,不啻傷胎而已,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

 

非葛也。 若因此物,道聽途說,豈不迂哉。)

 

柴胡,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

 

五臟間游氣。

 

(藥性論云:主時疾內外熱不解,蕭炳云,主痰滿胸脅中痞,柴,本經作茈,廣韻如此。)

 

芍藥,味苦酸,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寒熱 瘕,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去水氣。

 

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中惡腹痛。

 

(本經一耳,別錄分赤白為二用,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古人采自山野,山野多赤,後世好奇尚白,取辦於種蒔,雖得白多而肥大,乃出自人為,而物已失其天性矣,故難責效,風寒所用,義自赤者,經無明文,古意本來如此,若芍藥甘草湯方,明書白者,此用白也。藥性論云:能蝕膿。衍義云: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甘草。

 

(國老)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邪氣,長肌肉,溫中,解百藥毒。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陶隱居云: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藥性論云:忌豬肉。)

 

栝蔞根,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

 

(反烏頭,日華子云,治熱狂時疾。)

 

實名黃瓜,主胸痺。

 

(圖經云,療時疾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識人。)

 

近時方書及稱呼皆無栝蔞根,惟有天花粉,謂天花粉即栝蔞根,殊不知栝蔞者載在本經,而天花粉者,自本經別錄,以至唐蜀諸家本草,皆所未有,在政和以後所收七十五種之內,功用雖相若,而物則殊別。

 

正爾謂彼即此,亦失論矣。

 

黃芩,味苦,平,大寒,無毒,主諸熱黃膽,腸 泄利,療痰熱,胃中熱。

 

(藥性論云: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日華子云,主天行熱病。)

 

黃連,味苦,寒,無毒,主明目,腸,腹痛,下利,五臟冷熱,調胃濃腸。

 

(日華子云:止驚悸煩躁,天行熱疾。藥性論云:忌豬肉,惡冷水。)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

 

咳逆,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時氣嘔逆。

 

(邇來下俚,因經有渴者去半夏之文,釋者以燥津液為說,遂訛為燥,謂半夏燥藥,凡用以貝母代之,夸奇矜貴,以自高炫,道邪悖邪。誠可笑也。藥性論云:開胃健脾,忌羊血飴糖,反烏頭。)

 

生地黃,味甘,寒,無毒,除寒熱。

 

(本經止於乾地黃下云生者尤良,無生名。)

 

麥門冬,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定肺氣,安五臟。

 

(日華子,治時疾熱狂。)

 

人參,味甘,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療胸脅逆滿,霍亂吐逆。

 

調中止消渴。

 

(反藜蘆。)

 

朮,味苦,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痺,止汗,除熱,消食,風眩頭痛,消痰水,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

 

(陶隱居云:朮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藥性論云: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

 

日華子云:治山嵐瘴氣。

 

衍義云:古方及本經止言朮,未見分蒼白二種也。

 

只緣陶隱居言朮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耳,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效尤速,殊不詳本草原無白朮之名,近世多用,亦宜兩審,謹按嘉 本草序,謂本草雖世傳作於神農氏。

 

蓋仲景華佗諸賢之所編述也。

 

然則經文朮上其曰白者,無乃後之好事者之所加歟,惟白之加,則今之朮皆出種蒔,務白以求售,醫之為道,本來面目,尚存幾何哉。)

 

大戟,味苦,寒,有小毒,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利大小腸。

 

(反甘草,日華子云:泄天行黃病瘴瘧,澤漆根也。)

 

澤瀉,味甘鹹,寒,無毒,除五臟痞滿,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鵲云,多服病患眼。

 

(藥性論云:宜通水道。)

 

知母,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療傷寒久瘧煩熱。

 

(陶隱居云,甚療熱結。)

 

旋復花,味鹹,溫,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去五臟間寒熱,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

 

心脅痰水,膀胱留飲。

 

葶藶,味辛苦,寒,無毒,主 瘕積聚,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

 

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

 

(藥性論云: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

 

衍義云:用子,味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也。

 

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

 

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

 

甘遂,味苦,寒,有毒,主大腹。

 

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

 

(反甘草。)

 

五味子,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

 

(蘇恭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茵陳蒿,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遍身發黃,小便不利。

 

(日華子云,治天行時疾熱狂。)

 

蕘花,味苦辛,寒,有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

 

瘕,蕩滌腸胃中留癖。

 

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

 

(衍義云: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有是証者,方可用之。)

 

細辛,味辛,溫,無毒,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破痰,利水道。

 

(反藜蘆,陶隱居云:最能除痰明目。

 

藥性論云:忌生菜,日華子云,忌狸肉。

 

衍義云:今惟華州者佳,柔韌極細,真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治頭面風不可缺也。

 

葉如葵葉,赤黑,非此即杜蘅,杜蘅葉形如馬蹄,俗云馬蹄香是也。

 

近時用者皆此物,人亦莫知其非。

 

別說云:單用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近年關中或用此毒人者,聞平涼獄中嘗治此,故不可不記,非本有毒,但以不識多寡之用,因以有此。)

 

連翹,味苦,平,無毒,主寒熱。

 

(衍義云:治心經客熱最勝,翹,經作軺,注云連翹根也。今之用者,皆於本草無明文,用者宜審。)

 

桔梗,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除寒熱風痺,療喉咽痛。

 

(藥性論,主氣促嗽逆。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當歸,味甘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

 

(日華子云,治一切風,一切血。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別說云:氣血昏亂者,服之立定,此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矣。)

 

通草,味辛甘,平,無毒,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出音聲。

 

(陳士良云:莖名木通,主理風熱淋疾,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

 

升麻,味甘苦,平,無毒,主解百毒,辟癘疫瘴氣,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圖經云:解傷寒頭痛,本經無,別錄有。)

 

大黃(將軍)味苦,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 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日華子云,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疾,利大小便,並 一切瘡癤癰毒。

 

別說云:謹按大黃收采時,皆以火燒石乾,欲速貨賣,更無生者,用之不須更多炮炙,少蒸煮之,將軍者,言戡定禍亂建立太平。

 

止戈為武之謂也。)

 

葳蕤,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陶隱居云:按本經,有女葳,無葳蕤,別錄無女葳,有葳蕤,日華子云,除煩悶,止渴,潤心肺,治天行熱狂。

 

圖經云:主賊風,手足枯痺。

 

四肢拘攣,按陶云:則女葳葳蕤之為物雖不殊,而文字之差誤則明甚。)

 

天門冬,味苦甘,大寒,無毒,主諸暴風濕偏痺,保定肺氣,去寒熱。

 

(博物志云:禁食鯉魚。

 

藥性論云: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

 

衍義云:治肺氣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

 

寒多人禁服。)

 

貝母,味辛苦,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

 

(反烏頭。藥性論云: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膽,與連翹同,日華子云,消痰潤心肺。別說云: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

 

蜀漆,味辛,微溫,有毒,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 堅痞結積聚,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常山苗也。

 

(藥性論云:能主療鬼瘧多時不瘥,去寒熱瘧,治溫瘧寒熱,不可多進,令人吐逆,下肥氣積聚。)

 

商陸根,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脹疝瘕,除癰腫殺鬼精物,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痺,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

 

(圖經云:俗名章柳根,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蘇恭云:白者入藥用,赤者見鬼神,甚有毒,但貼腫外用,若服之傷人,乃至利血不已而死也。

 

日華子云,得大蒜良,通大小腸,瀉蠱毒,墮胎,協腫毒,敷惡瘡,本經,無根字。)

 

海藻,味苦鹹,寒,無毒,主癭瘤氣,項下核,破散結氣,癰腫。

 

瘕,堅氣,腹中上下鳴。

 

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留氣熱結,利小便。

 

濃朴,味苦,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痺,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利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濃腸胃。

 

(藥性論云:忌豆,食之者動氣,味苦辛,大熱,能主療積年冷氣,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除痰飲。

 

去結水,破宿血,消化水穀,止痛,大溫胃氣,嘔吐酸水,主心腹滿,病患虛而尿白,日華子云:健脾,主反胃,霍亂轉筋,冷熱氣,瀉膀胱,泄五臟一切氣。

 

衍義云:不以薑製,則棘人喉舌。

 

平胃散中用,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

 

枳實,味苦酸,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

 

(藥性論云:解傷寒結胸,入陷胸湯用,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

 

衍義云:枳實,枳殼,一物也。

 

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祥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散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

 

其意如此。)

 

竹葉。

 

竹葉味苦平,大寒,無毒,主咳逆上氣,除煩熱風痙,喉痺嘔吐,淡竹葉味辛平。

 

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苦竹葉及瀝,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陶隱居云:竹類甚多,此前一條云是 竹,次用淡苦爾。

 

藥性論云:淡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日華子云:苦竹作瀝,治中風失音,功用與淡竹同,食療云:淡竹瀝大寒,主勞復,茹,主噎膈鼻衄。)

 

大棗,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

 

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藥,補中益氣,除煩悶,療心下懸,腸,生者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熱,羸瘦不可食。

 

(陶隱居云:南棗大惡,孟詵云: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諸處不堪入藥,生者,食之過多,令人腹脹,日華子云,牙齒有病患,切忌食之,食療云:多食動風,發冷風,並咳嗽。

 

衍義云:先青州,次晉州,此二等可煞曝入藥,益脾胃為佳,余止可充食用。)

 

杏核仁,味甘苦,溫,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

 

(解錫毒,陳藏器云:利喉咽,潤五臟,去痰嗽,生熟俱得,半生半熟殺人,日華子云:實多食,傷神損筋骨,有數種,皆熱,小兒尤不可食,多致瘡癰,及上膈熱。)

 

桃核仁,味苦甘,平,無毒,主瘀血,血閉。

 

瘕,邪氣,殺小蟲,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

 

除卒暴擊血,破 瘕,通月水,止痛。

 

(衍義云:桃有數種,惟以山中自生者,為正。)

 

梔子,味苦,寒,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主熱氣,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酒炮 鼻。

 

(藥性論云:殺 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解五種黃病,治時疾,除熱。

 

衍義云: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

 

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去。)

 

吳茱萸,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

 

(藥性論云: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孟詵云:主心痛下氣,除嘔逆臟冷,開目者,不堪食。

 

衍義云: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梓白皮,味苦,寒,無毒,主熱,去三蟲。

 

(別錄云:主吐逆胃反。)

 

黃柏(本經柏木,)味苦,寒,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膽,腸痔,止泄利,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

 

(衍義云:今用反。)

 

蜀椒,味辛,溫,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痺痛,除六腑寒冷。

 

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下利,泄精,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調關節,耐寒暑,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衍義云:須微炒使 出汗,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紅用。)

 

秦皮,味苦,寒,無毒,主風寒濕痺,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 白膜。

 

(藥性論云:主明目,去肝中久熱。

 

圖經云:浸水便碧色,書紙看之,青色者真。)

 

梅實,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止下利,好唾,口乾。

 

(陶隱居云:此亦是今烏梅也。

 

用當去核微熬,治傷寒煩熱,陳藏器云:去痰,主瘴瘧,止渴,調中,除冷熱利,止吐逆,日華子云,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又云: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利,衍義云:食梅則津液泄,水生木也。

 

津液泄,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芫花,味辛苦,溫,有小毒,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

 

久服令人虛。

 

(藥性論云:有大毒,能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臟,寒痰,涕唾如膠者,及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附子,味辛甘,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 堅,積聚,血瘕。

 

寒濕,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長。

 

(陶隱居云:凡用三建,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惟薑附湯生用,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薑相配者,正製其毒故也。

 

衍義云: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凡五等,皆一物也。

 

止依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辛散也。

 

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

 

白頭翁,味苦,溫,無毒,主溫瘧,狂易,寒熱。

 

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

 

(蘇恭云:甚療毒。)

 

茯苓,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口焦,舌乾,利小便。

 

止消渴,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

 

(藥性論云:忌米醋。)

 

豬苓,味甘苦,平,無毒,主 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

 

(藥性論云: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腹滿,急痛,司馬彪云:治渴。

 

衍義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巴豆,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 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爛胎,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藥性論云:忌蘆筍,醬豉,冷水,中巴豆毒,黃連汁,大豆汁解之,陶隱居云:最能瀉人,陳藏器云:主癖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脹滿。

 

(陶隱居云: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陳士良云:微寒,療水氣,解小麥熱毒。圖經云:甚療腳氣。)

 

麻子,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

 

(藥性論云:治大腸風熱結澀,及熱淋,日華子云,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皮膚頑痺,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陳士良云:主肺氣,潤五臟,利大小便,疏風氣,不宜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發帶疾。)

 

豉,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及兩腳疼冷。

 

(藥性論云:治時疾熱病發汗。)

 

粳米,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

 

(陶隱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同一類也。

 

孟詵云:常食乾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

 

衍義云:白晚米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

 

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然稍生復不益脾,過熟則佳。)

 

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瓦斯。

 

(陶隱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量其性熱,獨冠群物,藥家多有以行其勢,人飲之,使體弊神,是其有毒故也。

 

蘇恭云:酒有數種,惟米酒入藥,陳藏器,通血脈,潤皮膚,散石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

 

又云:酒後不得臥黍稷,食豬肉,令人患大風,凡酒忌諸甜物,酒漿照人無影不可飲,酒不可合乳飲之,令人氣結,白酒食牛肉,令人腹內生蟲,孟詵云,久飲傷神損壽。)

 

苦酒,味酸,溫,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醋也。陶隱居云: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不可多食,損人肌臟,陳藏器云,破血運,除 塊堅積,消食,破結氣,日華子云,殺一切魚肉菜毒,多食不益男子,損人顏色,論語云,或乞醯焉,是也。)

 

膠飴,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本草,飴糖,圖經,軟糖,粳米粟米,大麻子,白朮黃精,枳 子等,並堪作,惟以糯米作者入藥,孟詵云,健脾胃氣,日華子云,消痰止嗽,並潤五臟。

 

衍義云:多食動脾風,以上五種,本經皆無,或疑五種者,皆人食用之常,不煩采取,開物之初,不以流品論,尚未收錄與,未知然否。)

 

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 下利,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主傷寒頭痛,鼻塞,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乾者太熱,生者微溫,皆無毒,唐本,乾者久服令人目暗,藥性論,乾薑主霍亂不止,治嗽,溫中,秦艽為使,陳藏器云,生薑須熱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痺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

 

殺百藥毒。

 

(日華子云,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賁豚氣,腳氣。心腹痛。

 

食療云:少食則得,可作湯,不得多食,虛人,患氣者多食發氣,上沖人五臟,悶絕。

 

為通利關節,出汗故也。切不得與蜜相和食之,促人氣,殺人。)

 

薤,味辛苦,溫,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患。

 

(陶隱居云:凡用蔥薤。

 

皆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熱也。

 

孟洗云,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成瘕。

 

食療云:骨 在咽不去者,煮食之即下。

 

衍義云: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 之義,千金用治肺氣喘急,亦取其滑泄也。

 

大抵此物葉如韭,根如蔥,江南閩浙之間絕少,淮西河南北多有之。)

 

瓜蒂,味苦,寒,有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胸腹中,皆吐出之,去鼻中息肉,療黃膽。

 

(陶隱居云:甜瓜蒂也,用早青者。日華子云:無毒,治腦塞,熱,眼昏,吐痰。食療云:瓜有兩鼻者殺人,沉水者殺人,食多腹脹,可食鹽化成水,病癖人不可食之。)

 

石膏,味辛甘,寒,無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

 

(藥性論云:能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和蔥煎茶,去頭痛,日華子云,治天行熱狂。圖經云:止頭目昏眩痛。)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泄,下利赤白。

 

(大抵此物能治大腸寒滑,本經無,別錄有。)

 

禹余糧,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 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

 

(藥性論云:主治崩中。)

 

芒硝,味辛苦,大寒,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

 

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生於朴硝。

 

(衍義云:以暖水淋朴硝取汁,再經熬煉減半。

 

傾入水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 者,故其性和緩,今按本經,止言硝石朴硝,而無芒硝,芒硝有自別錄以後,經中何得用芒硝芒疑朴誤。)

 

滑石,味甘,寒,無毒,主身熱泄,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積聚寒熱,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

 

(衍義云:治暴得吐逆,不下食。)

 

代赭,味苦甘,寒,無毒,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痺血瘀,大人小兒驚風入腹。

 

鉛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生於鉛。

 

(陶隱居云: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藥性論云:主治驚悸,狂走,嘔逆,消渴,日華子云,涼,無毒,鎮心安神,療反胃,止吐血。)

 

人溺,療寒熱頭疼,溫氣,童男者尤良。

 

(日華子云,療血悶,熱狂,撲損,瘀血,運絕。及困乏。衍義云:氣血虛,無熱者,不宜多服,性寒故也。)

 

婦人 襠,主陰易病,當陰上割取,燒末,服方寸匕,童女 益佳,若女患陽易,即男子也。

 

陰易病者,人患時行病起後,合陰陽便相著,甚於本病,其候小便赤澀,寒熱甚者是,服此便通利。

 

(按此與經文有同有異,臨証者,宜兩審,以上二種,本經皆無,別錄有。)

 

白蜜,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諸驚癇痙,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

 

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除心煩,食飲不下,止腸,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色白如膏者良。

 

(本經石蜜。衍義云:石乃白字。)

 

龍骨,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膿血,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

 

(藥性論云:忌魚,止夢泄精,夜夢鬼交。

 

圖經云:大抵此物世所稀有,孫光憲北夢 言云,石晉時,鎮州接邢台界,嘗殺一龍,鄉毫曹寬見之,取其雙角,角前有一物,如藍色,文如亂錦,人莫之識,曹寬未經年為寇所殺,鎮帥俄亦被誅。

 

衍義云:諸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壤得龍骨一副,皮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

 

其斃也。

 

若謂其蛻斃,則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見,死方可見,謂其化也。

 

則其形獨不能化焉,嘉靖癸丑,余客邳之宿遷縣,時淮泗大水,河無岸際,霜後水落,河中新吐一洲,上有龍骨一副,頭角身尾全具,居民驚異,競渡取之,人有以角半只相貽者,其色白,形即枯骨,舐之黏舌,入藥用甚效,竟莫知其所由,姑錄之以俟博識。)

 

阿膠,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洒洒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出東阿。

 

(陶隱居云:出東阿,故曰阿膠,入湯微炙,丸散須極燥,陳藏器云,阿井水煎成,人間用者,多非真也。

 

凡膠俱能療風,止泄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圖經云:今鄆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

 

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屬東昌府有小土城,無縣治,井如故,仍官禁,以古跡,因名其城曰阿城,膠則造時,官取水至府煮作,皮出自庫,真膠民間難得,如昔。

 

蔡氏書傳曰,吳興沈氏言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地皆是流水,世謂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亦濟所經,取其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

 

蓋其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也。)

 

豬膽,味苦,大寒,主傷寒熱渴。

 

(劉禹錫云:通大便。)

 

膚。

 

(諸家本草,無載此者。)

 

文蛤,味鹹,平,無毒,主咳逆胸痺,腰痛脅急。

 

雞子,主除熱,火瘡癇痙,卵白,微寒,療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下泄,醯漬之一宿,療黃膽,破大煩熱。

 

(陳藏器云:雞子益氣,多食令人有聲。藥性論云:液能治目赤痛,黃治久瘧,日華子云,雞子鎮心安五臟,止驚,安胎,治懷妊天行熱疾,狂走,及開聲喉,忌蒜。)

 

虻蟲,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

 

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女子月水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痺結塞。

 

(圖經云:木虻最大而綠色,幾若蜩蟬,蜚虻狀如蜜蜂,黃色,醫方所用虻蟲即此也。

 

又有一種小虻名鹿虻,大如蠅,咂牛馬亦猛,三種大抵同體,俱能治血,而方家相承,只用蜚虻,他不復用,淮南子,虻散積血,本經,木虻蜚虻。)

 

水蛭,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墮胎。

 

(陳藏器云:收乾蛭當展其身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此物難死,雖加火炙,亦如魚子,煙熏經年,得水猶活,以為楚王之病也。

 

蜀本云,采得用 竹筒盛,待乾,又米泔浸一宿後,曝乾,以冬豬脂煎令焦黃,然後用之,勿誤,日華子云,畏鍛石。衍義云:畏鹽。)

 

牡蠣,味鹹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留熱在關節榮衛,去來不定,煩滿,止汗,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痺,咳嗽,心脅下痞熱。

 

(藥性論云:止盜汗,治溫瘧。)

 

土瓜根。

 

(本經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內痺,瘀血,月閉,寒熱,別錄,一名土瓜,療諸邪氣熱結。衍義云:其根即土瓜根也。日華子云,土瓜根通血脈,治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悶。)

 

漿水,味甘酸,微溫,無毒,主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泄利,消宿食,解煩,去睡,調理腑臟,粟米新熟白花者佳,煎令醋,止嘔噦。

 

(本經無,別錄鈔。)

 

甘瀾水,潦水。

 

(二種本草皆無。)

 

斗升合。

 

(律呂之管十二,皆徑三分有奇,空圍九分,而黃鐘長九寸,以之審量而量多少。

 

則其容子谷 黍千二百為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銖分兩。

 

(以黃鐘之龠平衡而權輕重,則其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銖,分其半六銖為分。

 

兩龠二十四銖計四分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銖則今之四分一厘六毫有奇。分則今之二錢半也。)

 

方寸匕。

 

(匕,匙也。古用竹木,今用銅,其製正方一寸,取抄散不落可重一分,以為一服。寸則以一黍為一分,黃鐘長九十分分之十也。 以之審度而度長短,則亦以黃鐘之寸生丈尺,此黃 鐘所以為萬事根本。)

 

咀。

 

(言搗令大小適中,其粒顆可以咀嚼之而有味也。嘉 本草,謂凡酒湯膏藥,舊方皆云咀者,謂稱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稱兩則不復鈞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 咀者,乃得無末而又調和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7:25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