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總病論 卷第六 上蘇子瞻端明辨傷寒論書57】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15:58: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總病論 卷第六 上蘇子瞻端明辨傷寒論書57

 

 

安時所撰傷寒解,實用心三十餘年。

 

廣尋諸家,反覆參合,決其可行者始敢編次;從來評脈辨証,處對湯液,頗知實效,不敢輕易謬妄,誤人性命。

 

四種溫病、敗壞之候,自王叔和後,鮮有明然詳辨者,故醫家一例作傷寒行汗下。

 

傷寒有金、木、水、火四種,有可汗、可下之理。

 

感異氣複變四種溫病,溫病若作傷寒行汗下必死,傷寒汗下尚或錯謬,又況昧于溫病乎?天下枉死者過半,信不虛矣。

 

國家考正醫書,無不詳備,惟此異氣敗壞之証,未暇廣其治法。

 

安時所以區區略意,欲使家家戶戶閱方易為行用,自可隨証調治,脈息自然詳明,不假謁庸粗,甘就橫夭者也。

 

設有問孫真人云︰今時日月短促,藥力輕虛,人多巧詐,感病濃重,用藥即多。

 

又云︰加意重複用藥乃有力。

 

自孫真人至今,相去逾遠,藥反太輕省,何也?安時妄意,唐遭安史之亂,藩鎮跋扈,迨至五代,四方藥石,鮮有交通,故醫家少用湯液,多行煮散。

 

又近世之人,嗜欲益深,天行災多,用藥極費。

 

日月愈促,地脈愈薄,產藥至少。

 

何以知之,安時常于民家,見其遠祖所錄方冊,上記昔事跡,其間有廣順年,巴豆每兩千二足,故以知藥石不交通也。

 

且溫疫之病,周官不載;斑瘡豌豆,始自魏晉;腳氣肇于晉末,故以知年代近季,天災愈多,用藥極費也。

 

石、曾青之類,古人治眾病痼瘕大要之藥,今王公大人家尚或缺用,民間可知矣。

 

人參當皇 年,每兩千四五,白朮自來每兩十數文,今增至四五百,所出州土,不絕如帶,民家苗種,以獲濃利,足以知地脈愈薄,產藥至少矣。

 

湯液之製,遭值天下禍亂之久,地脈薄產之時,天災眾多之世,安得不 惜而為煮散乎。

 

故今世上工治病,比之古人及中工者幸矣。

 

設有問今之升秤,與古不同。

 

其要以古之三升,準今之一升;古之三兩,準今之一兩。

 

雖然如此,民間未嘗依此法,而用古方者,不能自解裁減。

 

又如,附子一枚準半兩,是用一錢三字為一枚,使人疑混,如何得從俗乎?安時言唐大和年,徐氏撰《濟要方》,其引云︰秤兩與前代不同,升合與當時稍異。

 

近者重新纂集,約舊刪修,不惟加減得中,實亦分兩不廣。

 

又云︰今所刪定六十三篇,六百六首,勒成六卷,于所在郡邑,標建碑牌,明錄諸方,以備眾要。

 

又云︰時逢聖歷,年屬大和,便以《大和濟要方》為名。

 

備錄如下,已具奏過,準敕頒行。

 

此方已遭兵火煙滅。

 

安時家收得唐人以朱墨書者,紙籍腐爛,首尾不完,難辨徐氏官與名。

 

即不知本朝崇文諸庫,有此本否。

 

安時謂裁減古方,宜依徐氏,以合今之升秤;庶通俗用,但增其藥之枚粒耳。

 

是以仲景諸古方次第,複許減半,芍藥湯中載之詳矣。

 

陶隱居云︰古今人體,大小或異;臟腑血氣,亦有差焉,請以意酌量藥品分兩,引古以明,取所服多少配之。

 

或一分為兩,或二銖為兩,以盞當升可也。

 

若一一分星較合,如古方承氣湯,水少藥多,何以裁之?所以《聖惠方》煮散,盡是古湯液,豈一一計較多少。

 

治病皆有據,驗在調習多者,乃敢自斟酌耳。

 

設有問暑熱重于溫病者,宜行重複方,卻多行煮散者何?安時謂夏月多自汗,腠理易開,經云︰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故用煮散。

 

或有病勢重者,即于湯証之下注云︰不可作煮散也。

 

如此之類者頗多,聊引梗概。

 

俗云︰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士大夫雖好此道,未必深造,宮妒朝嫉者眾,吹毛求瑕,安不爍金,更望省察狂瞽之言。

 

千浼台聽,悚息無地。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9:56 , Processed in 0.20312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