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淋濁方 理血湯】
一人,年三十許,患血淋。
溲時血塊杜塞,努力始能溲出,疼楚異常。
且所溲者上多浮油,膠粘結於器底,是血淋而兼膏淋也。
從前延醫調治,經三十五人,服藥年餘,分毫無效,羸已甚。
後愚診視,其脈弦細,至數略數,周身肌膚甲錯,足骨凸處,其肉皮皆成旋螺高寸餘,觸之甚疼。
蓋臥床不起者,已半載矣。
細詢病因,謂得之忿怒之餘誤墜水中,時當秋夜覺涼甚,遂成斯証。
知其忿怒之火,為外寒所束,鬱於下焦而不散,而從前居室之間,又有失保養處也。
擬投以此湯,為脈弦,遂以柏子仁(炒搗)八錢,代方中山藥,以其善於養肝也。
疏方甫定,其父出所服之方數十紙,欲以質其同異。
愚曰︰無須細觀,諸方與吾方同者,惟阿膠白芍耳,閱之果然。
其父問何以知之?愚曰︰吾所用之方,皆苦心自經營者,故與他方不同。
服三劑血淋遂愈,而膏淋亦少減。
改用拙擬膏淋湯,連服二十餘劑,膏淋亦愈,而小便仍然頻數作疼。
細詢其疼之實狀,謂少腹常覺疼而且墜,時有欲便之意,故有尿即不能強忍,知其又兼氣淋也。
又投以拙擬氣淋湯,十劑全愈。
周身甲錯,足上旋螺盡脫。
溺血之証,熱者居多,而間有因寒者,則此方不可用矣。
曾治一人,年三十餘,陡然溺血,其脈微弱而遲,自覺下焦涼甚。
知其中氣虛弱,不能攝血,又兼命門相火衰微,乏吸攝之力,以致腎臟不能封固,血隨小便而脫出也。
投以四君子湯,加熟地、烏附子,連服二劑始愈。
又有非涼非熱,但因脾虛不能統血而溺血者。
方書所謂失於便溺者,太陰之不升也。
仍宜用四君子湯,以龍骨、牡蠣佐之。
大便下血者,大抵由於腸中回血管或血脈管破裂。
方中龍骨、牡蠣之收澀,原可補其破裂之處。
而又去阿膠者,防其滑大腸也。
加龍眼肉者,因此証間有因脾虛不能統血而然者,故加龍眼肉以補脾。
若虛甚者,又當重用白朮,或更以參、佐之。
若虛而且陷者,當兼佐以柴胡、升麻。
若虛而且涼者,當兼佐以乾薑、附子,減去芍藥、白頭翁。
一少婦,大便下血月餘,屢次服藥不效。
愚為診視,用理血湯,去阿膠,加龍眼肉五錢治之。
而僻處藥坊無白頭翁,權服一劑,病稍見愈。
翌日至他處藥坊,按方取藥服之,病遂全愈。
則白頭翁之功效,何其偉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