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二書集咳嗽】
咳嗽
咳嗽必由於肺,故黃帝有肺令人咳之問。
而岐伯則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胃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此舉形寒飲冷,傷肺致咳之一端耳,形寒者,外感風寒也;飲冷者,內傷寒冷也。
然六氣不獨風寒乘肺致咳,其火、暑、濕、燥皆能乘肺,皆足致咳,各有的症可憑。
又曰: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乘秋則肺先受之,乘春則肝光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季夏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言四臟各以其時,先受邪為病,次便及乎肺而為咳,故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其實無有不關於肺,況外邪中於皮毛,而內應於肺也。
即內傷之咳,亦無有不關於肺。
故以內經於五臟六腑分別咳狀之下,又申之曰:此皆聚於胃,關於肺,故使人多啼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聚於胃者,胃為臟腑之根本也,關於肺者,肺為臟腑之華蓋也。
嘗考無擇有三因,丹溪有六咳,名雖多種,總不出於外感內傷。
而治咳之法,亦當知重肺胃二經。
然於外感內傷之中,又惟風寒勞損,二者居其八九。
景岳云:風寒者,責在陽實,治宜辛溫散邪,則肺清而咳愈,最忌寒涼收斂,如經所謂肺欲辛者是也。
勞損者,責在陰虛,治宜甘以壯水,潤以養金,則肺寧而嗽愈,最忌辛香燥熱,如經所謂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者是也。
至若因火、因暑、因濕、因燥,各從本門似施治。
其因痰飲者滌其飲,因氣逆者降其氣,因食積者消之,因積熱者清之,金虛則崇土,鬱甚則舒肝,隨其所見之症而理之。
《金匱》論咳有肺痿、肺癰、肺脹之辨,所當詳究。
趙氏云:水冷金寒而咳,當用八味丸。
仲淳雖論氣虛、陽虛、喘咳者絕少,然此等治咳之法,亦宜留心,以盡病變之無窮,則治咳之能事畢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