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嘔逆門呃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5:2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嘔逆門呃逆

 

呃逆:

 

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

 

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穢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

 

按《靈樞》雜病篇末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

 

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

 

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以此論之,則咳逆為咳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

 

孫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

 

趙以德曰:成無己云噦者俗謂之咳逆,呃呃然有聲,然引咳逆是噦非也。

 

《內經》以噦與咳逆為兩證,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謂胃氣逆為噦。

 

注云: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胃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穀相搏,故為噦也。

 

又謂陽明之復,咳噦。

 

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

 

少陰之復,噦噫。

 

《靈樞》亦謂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張仲景言噦者,皆在陽明證中,謂濕家下之太早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皆因下後胃氣虛而噦者也。

 

至有風熱內壅,氣不能通,有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

 

噦而腹滿,視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證。

 

至若病極譫語,甚者至噦,又不尿腹滿加噦者,皆不治。

 

丹溪先生亦嘗謂呃逆、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

 

《內經》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東垣謂是陰火上衝,而吸之氣不得入,胃脈反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從四時用藥法治。

 

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

 

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

 

病患見此,似為危證。

 

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

 

嗟乎!聖人之言胃氣逆為噦者,非由一因而逆,緣王太仆用《靈樞》之意,竟作腎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後代方論,或用熱劑治寒,或用辛溫散氣。

 

安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和亦逆。

 

腎肝在下,相凌亦逆,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

 

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

 

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

 

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劉宗濃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

 

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

 

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

 

挾熱者,涼而補之。

 

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者,宜參術湯下大補陰丸。

 

吐利後胃虛寒者,理中東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胃虛熱者,橘皮竹茹湯。

 

《三因方》云: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所謂壞病者是也。

 

丹溪治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多怒,暑月因飢後大怒,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痢漸緩,五七日後,診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以參術湯調益元散與之,痢亦漸收。

 

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

 

令守前藥,然利尚未止,又以煉蜜與之,眾皆尤藥之未當,欲用薑附,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

 

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

 

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

 

又治陳擇仁年近七十,素濃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脈皆大豁,眾以為難。

 

丹溪曰:形瘦者尚可為,以參術湯下大補丸,七日而安。

 

婁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余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東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

 

若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以上吐利後補虛例。 )

 

仲景云: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大腸結燥,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

 

大便不通,噦數譫語,小承氣湯。

 

丹溪治超越陳氏二十余歲,因飽後奔走數裡患噦,但食物則連噦百余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東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右下例,有實積者宜之。 )

 

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濃,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

 

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

 

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

 

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

 

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

 

(上宣例,痰鬱者宜乏。 )

 

《三因》云: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膈間有痰水所為,虛不禁吐者,宜二陳湯、導痰東加薑汁、竹瀝。

 

亦有污血而噦者,丹溪治超越陳氏用桃仁承氣湯是也。

 

虛不禁下者,於蓄血門求輕劑用之。

 

仲景云: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又云: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

 

《本事方》用枳殼五錢,木香二錢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孫兆方用陳皮二兩去白,水煎通口服,或加枳殼一兩,此皆破氣之劑,氣逆者宜之。

 

唯陳皮竹茹湯,氣逆而虛者宜之。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

 

寒甚加附子尖炒。

 

潔古柿錢散《寶鑒》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皆熱劑,唯寒呃宜之。

 

戴復庵以熱呃,唯傷寒有之。

 

其他病發呃者,皆屬寒,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

 

煎半碗熱服。

 

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白水一盞半煎。

 

或理中東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東加枳實半夏湯,或煎湯泡蘿卜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

 

治呃逆,於臍下關元灸七壯,立愈,累驗。

 

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呃逆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

 

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穢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

 

按《靈樞》雜病篇末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

 

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

 

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以此論之,則咳逆為咳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

 

孫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

 

趙以德曰:成無己云噦者俗謂之咳逆,呃呃然有聲,然引咳逆是噦非也。

 

《內經》以噦與咳逆為兩證,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謂胃氣逆為噦。

 

注云: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胃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穀相搏,故為噦也。

 

又謂陽明之復,咳噦。

 

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

 

少陰之復,噦噫。

 

《靈樞》亦謂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張仲景言噦者,皆在陽明證中,謂濕家下之太早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皆因下後胃氣虛而噦者也。

 

至有風熱內壅,氣不能通,有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

 

噦而腹滿,視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證。

 

至若病極譫語,甚者至噦,又不尿腹滿加噦者,皆不治。

 

丹溪先生亦嘗謂呃逆、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

 

《內經》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東垣謂是陰火上衝,而吸之氣不得入,胃脈反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從四時用藥法治。

 

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

 

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

 

病患見此,似為危證。

 

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

 

嗟乎!聖人之言胃氣逆為噦者,非由一因而逆,緣王太仆用《靈樞》之意,竟作腎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後代方論,或用熱劑治寒,或用辛溫散氣。

 

安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和亦逆。

 

腎肝在下,相凌亦逆,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

 

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

 

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

 

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劉宗濃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

 

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

 

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

 

挾熱者,涼而補之。

 

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者,宜參術湯下大補陰丸。

 

吐利後胃虛寒者,理中東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胃虛熱者,橘皮竹茹湯。

 

《三因方》云: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所謂壞病者是也。

 

丹溪治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多怒,暑月因飢後大怒,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痢漸緩,五七日後,診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以參術湯調益元散與之,痢亦漸收。

 

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

 

令守前藥,然利尚未止,又以煉蜜與之,眾皆尤藥之未當,欲用薑附,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

 

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

 

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

 

又治陳擇仁年近七十,素濃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脈皆大豁,眾以為難。

 

丹溪曰:形瘦者尚可為,以參術湯下大補丸,七日而安。

 

婁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余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東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

 

若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以上吐利後補虛例。 )

 

仲景云: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大腸結燥,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

 

大便不通,噦數譫語,小承氣湯。

 

丹溪治超越陳氏二十余歲,因飽後奔走數裡患噦,但食物則連噦百余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東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右下例,有實積者宜之。 )

 

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濃,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

 

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

 

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

 

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

 

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

 

(上宣例,痰鬱者宜乏。 )

 

《三因》云: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膈間有痰水所為,虛不禁吐者,宜二陳湯、導痰東加薑汁、竹瀝。

 

亦有污血而噦者,丹溪治超越陳氏用桃仁承氣湯是也。

 

虛不禁下者,於蓄血門求輕劑用之。

 

仲景云: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又云: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

 

《本事方》用枳殼五錢,木香二錢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孫兆方用陳皮二兩去白,水煎通口服,或加枳殼一兩,此皆破氣之劑,氣逆者宜之。

 

唯陳皮竹茹湯,氣逆而虛者宜之。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

 

寒甚加附子尖炒。

 

潔古柿錢散《寶鑒》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皆熱劑,唯寒呃宜之。

 

戴復庵以熱呃,唯傷寒有之。

 

其他病發呃者,皆屬寒,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

 

煎半碗熱服。

 

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白水一盞半煎。

 

或理中東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東加枳實半夏湯,或煎湯泡蘿卜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

 

治呃逆,於臍下關元灸七壯,立愈,累驗。

 

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4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3:3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