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2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論汗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11:2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論汗法

 

論汗法

 

汗者,散也。

 

經云︰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是也。

 

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

 

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

 

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

 

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藥,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

 

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於人也,頭痛發熱而惡寒,鼻塞聲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閉塞,榮衛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絡者有之,此當汗亦有頭痛發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証;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症,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症百出矣。

 

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

 

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 。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沖,正在心中。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疼、目運、食入則吐、舌不得前。

 

又脈沉咽燥,病已入裡,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譫語。

 

又少陰証,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又少陰中寒,不可發汗,汗則厥逆蜷臥,不能自溫也。

 

又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

 

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也。

 

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額上陷。

 

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

 

瘡家不可汗,汗則痙。

 

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譫妄。

 

又壞病、虛人,及女人經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症百出矣。

 

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是即於理中湯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

 

又熱邪入裡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有葛根黃連黃芩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

 

又太陽証、脈沉細,少陰証、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

 

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

 

又陽虛者,東垣用補中東加表藥。

 

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東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

 

總而言之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

 

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

 

挾熱者,皆宜清涼發汗。

 

挾寒者,皆宜溫經發汗。

 

傷食者,則宜消導發汗。

 

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

 

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蘇散。

 

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藥,只須對症,不必過重。

 

予嘗治傷寒初起,專用香蘇散加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

 

而麻黃峻劑,數十年來,不上兩餘。

 

可見地土不同,用藥迥別。

 

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嘗盡泥其方,隨時隨証酌量處治,往往有驗。

 

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斯世共白之。

 

所以拯災救患者,莫切乎此。

 

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

 

假如症在太陽,而發散陽明,已隔一層。

 

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

 

假如病在二經,而專治一經,已遺一經。

 

病在三經,而偏治一經,即遺二經矣。

 

假如病在一經,而兼治二經,或兼治三經,則邪過經矣。

 

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

 

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

 

皆的當不易之藥。

 

至於九味羌活,乃兩感熱証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設也。

 

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証,自裡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

 

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

 

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

 

若於暑症而妄行發散,複傷津液,名曰重,多致不救。

 

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香薷飲以治暑,俾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發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

 

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

 

斂也者非五味、酸棗之謂,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

 

譬如風傷衛汗自出者,以桂枝湯和榮衛,祛風邪而汗自止。

 

若熱邪傳裡,令人汗出者,乃熱氣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

 

若邪已結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熱氣退而汗自收矣。

 

此與傷暑自汗略同。

 

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並行之一法。

 

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

 

複有發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 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

 

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

 

又與熱証汗出者,大相徑庭矣。

 

其他少陽証,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

 

水氣症,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至於虛人自汗、盜汗等症,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尋繹,各盡其妙而後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必得其藥,知發而知斂者此也。

 

嗟嗟﹗百病起於風寒,風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

 

吁﹗汗豈易言哉﹗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4:51 , Processed in 0.34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