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正傳 卷七 諸疳證 論139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 14:32: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正傳 卷七 諸疳證 論1392

 

諸疳證 論 《內經》曰:數食肥,令人內熱;數食甘,令人中滿。

 

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

 

若夫襁褓中之乳子,與四五歲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氣未全,而穀氣尚未充也。

 

父母不能調攝,惟務姑息,舐犢之愛,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痿黃,或肚大青筋,蟲痛瀉利,而諸疳之證作矣。

 

錢仲陽曰:小兒病疳,多因大病後或吐瀉後以藥下之,致脾胃虛損亡津液而成,蓋此證實由愚醫之所害耳。

 

斯言也,特一端耳,未可悉以為然,其所謂大病吐瀉,豈非飲食之所致歟?夫仲陽為兒醫之祖,豈有誤邪?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班班可考,學人不可不審。

 

如疳在肝,則白膜遮睛,法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疳在心,則面頰赤,身體壯熱,法當補心,安神丸主之。

 

疳在脾,則體黃腹大,好食泥土,法當補脾,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氣喘,口鼻生瘡,亦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此虛者補其母也。

 

疳在腎,則極瘦而身生瘡疥,法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筋疳則瀉血而瘦,當服補肝地黃丸。

 

骨疳,喜臥冷地,當服補腎地黃丸。

 

內疳則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而瘦弱,此冷證也,宜服木香丸。

 

外疳,鼻下赤爛,自揉鼻頭,有瘡不結痂,繞耳而生,當用治瘡爛蘭香散、白粉散等藥。

 

法曰:諸疳皆依本臟而補其母,則子自安。

 

假令日中潮熱,是心經虛熱也,肝為心之母,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矣。

 

余皆仿此。

 

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丸,熱則當用胡黃連丸,冷熱疳並宜用如聖丸之類。

 

惟小兒之腑臟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證。

 

為兒醫者,常當以幼幼之心為心而善調之,毋縱巨膽,妄為施治,以絕人之嗣續,幸甚!

 

引用: 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86%AB%E5%AD%B8%E6%AD%A3%E5%82%B3/9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4:1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