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一 醫學或問41】
或問:藥性有相畏相惡相反,而古方多有同為一劑而用者,其理何如?曰:若夫彼畏我者,我必惡之,我所惡者,彼必畏我,蓋我能制其毒而不得以自縱也。
且如一劑之中,彼雖畏我,而主治之能在彼,故其分兩,當彼重我輕,略將以殺其毒耳;設我重彼輕,制之太過,則盡奪其權而治病之功劣矣。
然藥性各有能毒,其所畏者畏其能,所惡者惡其毒耳。
如仲景制小柴胡湯,用半夏、黃芩、生薑三物同劑,其半夏、黃芩畏生薑,而生薑惡黃芩、半夏,因其分兩適中,故但制其 悍之毒,而不減其退寒熱之能也。
其為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軍相敵,決不與之同隊也。
雖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藥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
如古方感應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藥。
四物東加人參、五靈脂輩,以治血塊。
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妙處在此。
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試以殺人也。
夫用藥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後存,若韓信行背水陣也,不善者徒取滅亡之禍耳,可不慎哉!或問:當歸一物,雷公謂頭破血,身和血,尾止血。
東垣又云頭止血,身養血,尾破血。
二說不同,豈無歸一之論乎?請明以告我。
曰:東垣曰:當歸者,使氣血各有所歸之功之號也。
蓋其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脈通暢,與氣並行,周流不息,故云然。
又曰:中半以上,氣脈上行,天氣主之,中半以下,氣脈下行,地氣主之,身則獨守乎中而不行也,故人身之法象亦猶是焉。
予謂瘀血在上焦與上焦之血少,則用去蘆上截;瘀血在下焦與下焦之血虛,則用下截之尾;若欲行中焦之瘀與補中焦之血,則用中一段之身。
非獨當歸,他如黃芩,用上截之虛者以降肺火,用下截之實者以瀉大腸之火,防風、桔梗之類亦然,此千古不易之定論也,學人詳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