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一 醫學或問33】
或問:龐安常《傷寒總病論》所載《聖散子方》,謂出於蘇子瞻尚書所傳,又謂其方不知所從來,而故人巢君穀世寶之,以治瘟疫之疾,百不失一。
安常贊曰:自古論病,惟傷寒至為危急,表裡虛實,日數證候,應汗應下之法,差之毫厘,輒至不救,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
陰陽二感,或男女相易,狀至危篤者,連飲數劑,則汗出氣通,飲食漸進,神宇完復,更不用諸藥,連服取瘥;其余輕者,心額微汗,正爾無恙。
藥性少熱,而陽毒發狂之類,入口即覺清涼,殆不可以常理論也。
時疫流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少良賤,各飲一大盞,則時氣不入其門。
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甘美,百疾不生,真濟世衛家之寶也。
吾子何不遵其法多合,以濟世之瘟疫,豈非積德之一事乎?曰:予閱其方,殆與醫道不合,蓋其藥味,止是燥熱助火之劑,別無祛邪除瘴之能。
如黑附子、高良薑、吳茱萸、石菖蒲、麻黃、細辛、半夏、濃朴、肉豆蔻、防風、藿香,豈非辛烈燥熱之劑乎。
其茯苓、蒼朮、 本、豬苓、澤瀉、獨活、甘草,稍溫不熱。
雖有柴胡、芍藥、枳殼三味之涼,恐一杯之水,難救一車薪之火。
夫熱藥治熱病,《素問》謂之從治,又謂之反治,又謂之劫劑。
然此方必當時適遇瘟疫之身熱無汗,或日期已過,邪氣欲去正氣將復之際,偶投一服二服,劫而散之者有之。
由是眾皆以為得神仙之法,爭錄其方以傳於世,正所謂訛上傳訛也,豈可以大釜煎煮令一家俱飲乎,又豈可令無病之人空腹服此熱藥乎。
用藥者若不執之以理,而謂不殺人者,予未之信也。
安常為一代之名醫,而載此方於傷寒論中,而謂能博施濟眾,亦賢者之過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