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帛書老子】 中國大陸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的出土,意義固然重大,可是其價值卻不像整理它的大陸學術界,及少數海外自由地區學者所說那麼高(是書卷前、後收有「古佚書」,並有釋文)。
當然,從帛書甲(篆書)、乙(隸書)本鈔寫年代在二千一百餘年以前看來,確屬歷史珍品,因其提供吾人對老子一書產生年代主要研究資料與線索。
不過,其中偽脫、衍錯之處所在都有,說它是最古本老子可,說它是最好版本,則期期以為不可。
據高亨等考證,篆書本不避劉邦名諱,隸書本則否,顯然前者抄寫於劉邦稱帝以前,而後者則為劉邦稱帝後,劉盈、劉恆為帝前所抄,因其不避盈、恆名諱也。
二種抄本均係以墨筆寫於帛上:篆書的帛多有破損,文字亦殘缺至夥;
隸書本則大體完好,文字亦清晰。
它們都是漢墓主人倉之子生前珍藏,而死後的殉葬物。
此說可以信賴。
不過高亨等以帛書老子上下二篇次序與今本相反-即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遽然斷定其為「法家傳本」,則嫌牽強。
嚴靈峰氏以帛書兩抄本既有錯簡,則足證其祖本很可能係由竹書而來。
因竹書放置次序偶有散亂,即有顛倒可能;
且傳抄者如不了解其內容,順手抄錄亦有可能。
此說較為近情。
嚴氏並指斥高氏以思想來推斷其為「法家傳本」,屬於武斷,所持論據亦充足。
因法家重「更改」,而道家貴「因循」;
且韓非「解老」,明言「不重變法」,正合老氏之旨。
至翟青認老子為兵書,尤屬淺識。
此外,帛書二抄本亦提供吾人不少有關文字學之研究資料,此點不可輕忽。
(朱秉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