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8: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國內外藥用血竭品種概況1.國際市場血竭品種:據文獻報導,歷年來國際市場銷售的血竭,係來自四個科五個屬多種不同的植物的樹脂。 </STRONG></P>
<P><BR><STRONG>棕櫚科(1)DaemonoropsdracoBl.(CalamusdracoBl.)麒麟竭(騏竭),產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STRONG></P>
<P><BR><STRONG>(2)DaemonoropspropinquusBecc.(馬來黃藤),產印度、馬來西亞。 </STRONG></P>
<P><BR><STRONG>(3)DaemonoropsdidymopyllusBecc.(龍血黃藤),產馬來西亞。 </STRONG></P>
<P><BR><STRONG>(4)DaemonoropsmicranthusBecc.(小花黃藤),產馬來西亞。 </STRONG></P>
<P><BR><STRONG>(5)DaemonoropsdraconellusBecc.(含脂黃藤),產印尼。 </STRONG></P>
<P><BR><STRONG>(6)DaemonoropsmattanesisBecc,產印尼。 </STRONG></P>
<P><BR><STRONG>(7)DaemonoropsmotleyeiBecc.(摩特勒黃藤),產印尼。 </STRONG></P>
<P><BR><STRONG>(8)DaemonoropsruberMartius,產印尼。 </STRONG></P>
<P><BR><STRONG>(9)CalamusrotangL.(DracorotangCrantz.),產印度、越南、斯里蘭卡及美洲。 </STRONG></P>
<P><BR><STRONG>百合科(1)DracaenadracoL.(D.ombetDotschyetPeyr)(龍血樹),產非洲及印度。 </STRONG></P>
<P><BR><STRONG>非洲產品稱索可脫拉血竭(Socotrinedragonsblood)或桑吉巴血竭(Zanaibardrop)。 </STRONG></P>
<P><BR><STRONG>(2)DracaaenacinnabariBalf.f.,產非洲及印度。 </STRONG></P>
<P><BR><STRONG>豆科(1)PterocarpusdracoL.(P.officinalisJacq.)(龍血紫檀),產南美洲、非洲及葡萄牙。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8: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PterocarpusmarsupiumRoxb</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產印度,葡萄牙、瑞士及美洲。 </STRONG></P>
<P><BR><STRONG>(3)PterocarpuserinaceusPoiret,產非洲。 </STRONG></P>
<P><BR><STRONG>大戟科(1)CrotomdracoSchlecht.(龍血巴豆樹),產墨西哥,商品被稱為「SangredelDraco」。 </STRONG></P>
<P><BR><STRONG>(2)CrotonhibiscifoliusKunth(木槿葉巴豆樹),產美洲新格拉納達(NewGranada)。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8: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CrotongossypifoliusVahl(C.sanguifoliusH.B.etK.)</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產美洲新安達拉西亞(NewAndalusia)。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四類血竭在中國市場上是以前兩類為主流商品。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8: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國內血竭藥源調查</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為改變歷年來血竭依靠進口的狀況,我國中藥工作者和植物學工作者攜手合作,自70年代初就在我國雲南和廣西地區重點進行血竭藥源的勘察,終於發現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的含脂木材有作血竭應用的前景。 </STRONG></P>
<P><BR><STRONG>《雲南省藥材標準》(1974)收載了這種血竭,《中國植物志》第十四卷修訂其學名,確定其原植物為劍葉龍血樹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D.cambodianaauct.nonGagnep.)。 </STRONG></P>
<P><BR><STRONG>此種血竭與從非洲和南也門進口的血竭在化學成分上相似,顯然,這與它們之間的植物親緣關係相近有關。 </STRONG></P>
<P><BR><STRONG>遺憾的是,由於蘊藏量不大等原因,迄今未能提供商品。 </STRONG></P>
<P><BR><STRONG>而此種植物在廣西藥源非常豐富,對進一步研究、開發利用,以滿足國內需要是大有潛力的。 </STRONG></P>
<P><BR><STRONG>然而這種植物在我國歷代本草中是否有過藥用歷史的記載,迄今未見報道,這就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證研究。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8: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對歷代本草文獻有關</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血竭形態記載的考察南北朝時代的《雷公炮炙論》與《南越志》雖有血竭的記載,但均無原植物形態描述,缺乏確定品種的依據,故當時所用品種,已難考證。 </STRONG></P>
<P><BR><STRONG>《新修本草》將紫礦、騏竭同入一條,列於玉石部項下,可見《新修本草》對騏竭的基原不甚瞭解。 </STRONG></P>
<P><BR><STRONG>宋代蘇頌《本草圖經》云:「騏竭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及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謂之血竭。 </STRONG></P>
<P><BR><STRONG>采無時。 </STRONG></P>
<P><BR><STRONG>有廣州騏竭圖,為《大觀本草》和《政和本草》所轉載。 </STRONG></P>
<P><BR><STRONG>南宋《諸番志》云:「血竭亦出大食國,其樹略與沒藥同,但葉差大耳,採取亦如之。 </STRONG></P>
<P><BR><STRONG>有瑩如鏡面者乃樹老脂自流溢,不犯斧鑿,此為上品。 </STRONG></P>
<P><BR><STRONG>《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21轉引《滇本草》的記載,「騏竭味苦澀微香,性溫,出元江界,木高數丈,葉類櫻桃,脂液流樹中凝紅如血為木血竭。 </STRONG></P>
<P><BR><STRONG>《長編》轉引舊《雲南通志》對騏竭形態的記載,亦與《滇本草》的相同。 </STRONG></P>
<P><BR><STRONG>《大明一統志》云:「血竭樹略如沒藥樹,其肌赤色。 </STRONG></P>
<P><BR><STRONG>采法亦於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於坎,旬日取之。 </STRONG></P>
<P><BR><STRONG>多出大食諸國,令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 </STRONG></P>
<P><BR><STRONG>李時珍《本草綱目》謂:「騏竭是樹脂,紫鉚是蟲造」。 </STRONG></P>
<P><BR><STRONG>遂將騏竭改列於木類,將紫鉚改列於蟲類糾正了《唐本草》在藥物分類上的錯誤,並釋名說:「騏亦馬名也,此物如千血,故謂之血竭,曰騏者,隱之也。 </STRONG></P>
<P><BR><STRONG>在中國將血竭喻為「騏血」,在外國將血竭喻為「龍血」,騏與龍在中國均為象徵吉祥的動物,以其血喻之,以示珍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STRONG></P>
<P><BR><STRONG>《本草蒙荃》、《本草綱目》(金陵版與江西版)及《本草原始》均有附圖,觀其圖之實質,其葉形均與《大觀本草》和《政和本草》「廣州騏竭」者相似,有可能即從《圖經》之圖脫胎改繪而來。 </STRONG></P>
<P><BR><STRONG>陳仁山《藥物出產辨》是一部主要記載兩廣地產藥物的專著,但它否定了廣州產竭的記載。 </STRONG></P>
<P><BR><STRONG>該書云:「血竭產自荷蘭州府,由石叻運來,係用沙藤花熬成也。 </STRONG></P>
<P><BR><STRONG>顯然,血竭是舶來品,非廣州所產。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8: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對血竭基原古今名實考察情況的分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通過對近、現代國內外市場商品血竭基原的的考察,結合歷代本草文獻分析,可以得如下幾點看法:1.商品血竭是一種多來源的藥材,國際市場銷售的血竭,品種甚為復雜。 </STRONG></P>
<P><BR><STRONG>僅據文獻報導,其植物基原就在4科17種以上。 </STRONG></P>
<P><BR><STRONG>我國進口的血竭,主要來源於棕櫚科黃藤屬(Dacemonorops)和百合科龍血樹屬(Dracaena)多種植物的樹脂,前者果實和木材的樹脂,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 </STRONG></P>
<P><BR><STRONG>後者為木材的樹脂,主要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國家。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9: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宋代蘇頌《本草圖經》最先有「廣州騏竭」的記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不甚確切。 </STRONG></P>
<P><BR><STRONG>陳仁山《藥物出產辨》未提廣州有產,只說從石叻來,很可能與古代血竭也多從廣州進口有關。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9: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本草圖經》廣騏竭既非廣州所產</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然其圖從何而來,很可能是從書中文字「葉如櫻桃而有三角」想像勾畫出來的,並無實物依據。 </STRONG></P>
<P><BR><STRONG>當蘇頌等編寫《圖經》之時,很難從國外及時得到血竭原植物,也不可能將大樹運回,更不可能專為繪圖需要派人出國作現場考察寫生,但為了完成畫圖任務就不得不從進口藥材的商人處探詢原植物形態,而藥商又未見瞭解實情,因而不實之詞,形成了不實之圖,故不能作為考證當時血竭品種的依據。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9: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大明一統志》對血竭形態的描述</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謂略如沒藥樹,這是有問題的。 </STRONG></P>
<P><BR><STRONG>倒是取脂的方法略如沒藥樹,而不得它的形態相似。 </STRONG></P>
<P><BR><STRONG>該書又說血竭生於大食諸國,這是指阿拉伯國家而言。 </STRONG></P>
<P><BR><STRONG>就其品種而論,很可能是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9: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日本)《資源植物事典》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歐美所說的Dragon′sblood,一般指紅色樹脂而言,亦即古希臘時代被歐洲名為Kino的深紅色樹脂,此為埃及產的DracaenacinnabariBalf.F.樹乾中的分泌產物。 </STRONG></P>
<P><BR><STRONG>這說明國外應用血竭的歷史較我國為早。 </STRONG></P>
<P><BR><STRONG>約在西元前後1世紀,首先為希臘醫生所用,而且這種血竭是產於非洲的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我國南北朝時期對外就有醫藥交流,最初從國外運來血竭,也必然就是龍血樹屬植物的樹脂。 </STRONG></P>
<P><BR><STRONG>其後南宋《諸蕃志》記載輸入的藥物有乳香、沒藥、血竭、木香、葫蘆巴等,並說血竭出大食國,這當然也是說龍血樹屬的血竭,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闢,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醫藥交流也較多,血竭的進口亦自不待言。 </STRONG></P>
<P><BR><STRONG>至今從南也門進口的血竭,就是來源於龍血樹屬植物,這就很說明問題。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9: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我國進口血竭主流品種之一的棕櫚科黃藤屬麒麟竭</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究竟是從何時才開始進口的呢? </STRONG></P>
<P><BR><STRONG>從歷史文獻來看,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從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起,在28年時間中,先後七次航海,歷經東亞、非洲,到過30多個國家,如真臘(今柬埔寨)、滿刺加(今馬來西亞)、蘇門答臘(今印尼所屬)、勃泥國(今汶萊一帶)等,隨船裝運有茶葉、麝香等貨物,而返國時則帶回象牙、犀角、片腦、豆蔻、烏木、大楓子、胡椒、阿魏、血竭、沉香、木香、丁香等藥物。 </STRONG></P>
<P><BR><STRONG>《明史?外國七》記載:我國使節訪問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南),「其王遍諭國人盡出乳香、血竭、蘆薈、沒藥、蘇合油、安息香與華人交易」。 </STRONG></P>
<P><BR><STRONG>以上血竭就很可能除仍有龍血樹屬血竭外,還同時包括有盛產於印度亞西尼和馬來西亞的棕櫚科麒麟竭。 </STRONG></P>
<P><BR><STRONG>因貢入品中有「藤竭」之名,然而這已是16世紀的事了,遠不如古希臘時代之早,甚為明顯。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49: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7.我國歷代本草文獻對血竭形態的記載都說</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木高數丈」並無有關藤本的記載,而且說「脂液流樹中」,不言溢果外,這就說明棕櫚科的麒麟竭在我國古代本草中還找不出記載的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只可謂是後來藥用血竭的新興品種。 </STRONG></P>
<P><BR><STRONG>近代陳仁山《藥物出產辨》中在論述血竭時提到一個「沙藤花」,其中也有一個「藤」字,是否即指棕櫚科麒麟竭而言,是值得耐人尋味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0: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8.《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轉引《滇南本草》與舊《雲南通志》所載的騏竭為木血竭</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並非藤本,這就排除了黃藤屬植物的可能性。 </STRONG></P>
<P><BR><STRONG>它說出了具體產地出元江界,非常重要。 </STRONG></P>
<P><BR><STRONG>元江即現雲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距普洱不遠,元江流域地區可被認為是古代滇南地區血竭的產地,其原植物很可能就是劍葉龍血樹D.cochinchinensisLour.S.Chen或其同屬植物,因《中國植物志》記載劍葉龍血樹產雲南南部孟連、普洱、鎮康等地。 </STRONG></P>
<P><BR><STRONG>這在產地分佈上和《滇南本草》的記載基本相符。 </STRONG></P>
<P><BR><STRONG>不過,《滇南本草》在形態記載上有一句話,說「葉如櫻桃」不夠確當。 </STRONG></P>
<P><BR><STRONG>這句話有可能是從宋代本草中抄襲而來的,並非是對實物的真實寫照。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可以認為早在明初,亦即在500年前我國雲南南部地區已有用百合科劍葉龍血樹或其同屬植物的樹脂作血竭入藥了。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0: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血竭又名麒麟竭(騏竭),始載於南朝劉宋時雷《雷公炮炙論》,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應用歷史。 </STRONG></P>
<P><BR><STRONG>血竭具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中醫臨床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潰瘍不斂等病證,用量很大。 </STRONG></P>
<P><BR><STRONG>但自古以來,血竭藥物的來源多依賴進口,特別是解放以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中藥的需求量直線上升,每年都需要花費國家不少外匯去進口血竭。 </STRONG></P>
<P><BR><STRONG>為此尋找和開發國內血竭資源,就成為中藥研究、積極解決南藥進口問題的重要課題之一。 </STRONG></P>
<P><BR><STRONG>面對這樣的問題,謝宗萬是先從實際情況調查入手,先搞清國際市場血竭品種,分屬於棕櫚科、百合科等四類。 </STRONG></P>
<P><BR><STRONG>同時查清國內血竭藥源情況,注意到分佈於雲南和廣西的百合科龍血樹屬植物劍葉龍血樹,與從非洲進口的血竭在化學成分上很相似。 </STRONG></P>
<P><BR><STRONG>在此基礎上,著重對歷代本草文獻有關血竭形態的記載,以及血竭基原的古今名實情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考察。 </STRONG></P>
<P><BR><STRONG>通過考證《滇南本草》與舊《雲南通志》中有關木血竭的記載,提出了早在500年前我國雲南南部地區即有用百合科劍葉龍血樹樹脂作血竭入藥這一學術見解。 </STRONG></P>
<P><BR><STRONG>雖然從那時起許多地方仍依靠進口用藥,但這一事實說明,從明代起我國就已有血竭資源供作藥用了。 </STRONG></P>
<P><BR><STRONG>論據確鑿,條理清晰,結論可靠。 </STRONG></P>
<P><BR><STRONG>目前廣西、雲南及海南等地的藥學工作者,已開發研製成功我國自己的藥用血竭新產品。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對血竭的考證結果為他們提供了可貴的本草學依據。 </STRONG></P>
<P><BR><STRONG>本例可作為謝宗萬通過本草考證指導藥用資源開發利用,並取得一定成果的典型實例之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0: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藥論藥話一、論道地藥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論道地藥材的含義「道地藥材」或稱「地道藥材」,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對特定產區的名優正品藥材的一種特稱。 </STRONG></P>
<P><BR><STRONG>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論述:東漢《神農本草經》序文謂:「藥有……采治(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 </STRONG></P>
<P><BR><STRONG>提示用藥如不注意土地所出,就會影響治病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云:「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 </STRONG></P>
<P><BR><STRONG>……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勢(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令(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治(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 </STRONG></P>
<P><BR><STRONG>這說明使用非道地藥材不如使用道地藥材療效好。 </STRONG></P>
<P><BR><STRONG>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例謂:「古之醫者……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 </STRONG></P>
<P><BR><STRONG>這是說只有採用道地藥材,才能取得良好的醫療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唐代《新修本草》孔志約序曰:「動植形生,因方舛性。 </STRONG></P>
<P><BR><STRONG>……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 </STRONG></P>
<P><BR><STRONG>說明道地藥材如移植外地,雖品種相同而療效卻有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宋代寇宗《本草衍義》序例云:「凡用藥必須擇土地之所以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 </STRONG></P>
<P><BR><STRONG>……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說明用藥必須選擇道地藥材,藥效才好。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0: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金代李杲《用藥法象》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失其地,則性味少異。 </STRONG></P>
<P><BR><STRONG>說明藥材產地與性味密切相關。 </STRONG></P>
<P><BR><STRONG>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對絕大多數藥物在論述產地時專門設「道地」一項,這是歷代本草明確道地藥材產區的最早文獻。 </STRONG></P>
<P><BR><STRONG>而其他文獻則多以某地「為佳」、「為良」、「最勝」等以表示道地藥材的品質。 </STRONG></P>
<P><BR><STRONG>明代陳嘉謨《本草蒙荃》謂:「地產南北相殊,藥力大小懸隔。 </STRONG></P>
<P><BR><STRONG>又說「凡諸草本、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華陰細辛,銀夏柴胡,甘肅枸杞,茅山玄胡索、蒼朮,懷慶山藥、地黃,歙白朮,綿黃耆,上黨參,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 </STRONG></P>
<P><BR><STRONG>地勝藥靈,視斯益信。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地勝藥靈」總結了古人也包括他本人在內關於道地藥材的氣味藥力與治病功效之間的相關性。 </STRONG></P>
<P><BR><STRONG>清代汪昂《本草備要》凡例云:「藥品稍近遐僻者,必詳其地道形色。 </STRONG></P>
<P><BR><STRONG>如習知習見之藥,則不加詳注。 </STRONG></P>
<P><BR><STRONG>說明「地道」一詞,始見於清代本草,含義與「道地」相同。 </STRONG></P>
<P><BR><STRONG>只不過是它的出現,較「道地」一詞的出現較晚而已。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0: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清代徐大椿《醫學源流論》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驗顯著……而今依方施用,竟有應與不應,其故何哉? </STRONG></P>
<P><BR><STRONG>蓋有數端焉。 </STRONG></P>
<P><BR><STRONG>一則地氣之殊也,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後傳種他方,則地氣多而力薄矣。 </STRONG></P>
<P><BR><STRONG>顯然,這就與用「道地」與不道地大有關係了。 </STRONG></P>
<P><BR><STRONG>那麼,究竟什麼才叫「道地藥材」呢? </STRONG></P>
<P><BR><STRONG>謝宗萬認為「道地藥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且生產較集中,栽培技朮、採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為世所公認而久負盛名者稱之。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在藥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區。 </STRONG></P>
<P><BR><STRONG>如西寧大黃、寧夏枸杞、川貝母、川芎、秦艽、遼五味、關防風、懷地黃、密銀花、亳菊花、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參、江枳殼、蘇薄荷、茅蒼朮、建澤瀉、廣陳皮、泰和烏雞、阿膠、代赭石等。 </STRONG></P>
<P><BR><STRONG>例外的情況是有少數藥材,藥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產地,而係指進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廣木香,並非是廣州所產,而是從廣東進口集散; </STRONG></P>
<P><BR><STRONG>藏紅花,亦非西藏所產,而是原先從西藏進口。 </STRONG></P>
<P><BR><STRONG>另外,《證類本草》所引《本草圖經》之藥材,其名前所冠的地名,大多不表示道地藥材,而只反映該地區所產藥材品種,如「江甯府茵陳」,實為唇形科植物牛至,在宋代江寧府混稱茵陳,故以為名,所以它根本就不是道地藥材。 </STRONG></P>
<P><BR><STRONG>像這樣的情況,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1: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道地藥材的形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優良品種遺傳基因是形成「道地藥材」的內在因素:藥材的好壞,首先與「種」有直接關係。 </STRONG></P>
<P><BR><STRONG>每一個「種」都有它特異的遺傳基因,控制著它的形態、習性、成分等。 </STRONG></P>
<P><BR><STRONG>這一點對道地藥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STRONG></P>
<P><BR><STRONG>為此,道地藥材質優效佳,可以認為與其優良的種質有著密切的關係。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1: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特定的生態環境</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條件和優良的栽培加工技術是形成「道地藥材」的重要外在因素:任何植物,包括藥用植物在內的生長、發育與繁殖都離不開其生活的環境條件。 </STRONG></P>
<P><BR><STRONG>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是構成道地藥材最重要的外在因素,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水土、氣候、日照等生態環境因數各地千差萬別,而某一地域的這些因數有著特殊條件,致使某種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休眠,甚至器官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以及生理機能和有效成分的合成上都發生變化,乃至中藥材品質產生差異。 </STRONG></P>
<P><BR><STRONG>藥用植物如對這個特定的生態環境能夠很好地適應,因其適應性特點而產生獲得性遺傳的種內變異,無論氣候生態型、光照生態型、土壤生態型都將形成品質優異的道地藥材。 </STRONG></P>
<P><BR><STRONG>生態型不同,往往品質差異很大,藥力療效亦有所區別。 </STRONG></P>
<P><BR><STRONG>例證很多,國內外均有報導。 </STRONG></P>
<P><BR><STRONG>如歐烏頭AconitumnapellusL.生長在寒冷氣候條件下者無毒,而生長到溫暖氣候條件下的地中海地區就變為有毒了。 </STRONG></P>
<P><BR><STRONG>中藥青蒿(黃花蒿)中各地青蒿含量高低不等,生長在北方的青蒿,其青蒿素含量甚低,而生長在南方四川、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其青蒿素含量遠較北方的高得多。 </STRONG></P>
<P><BR><STRONG>實驗證明,與當地日照時間和強度有重要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寧夏枸杞,中外馳名,以其生長在土質疏鬆肥沃,又有西北高原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鹽鹼地為其自然環境。 </STRONG></P>
<P><BR><STRONG>內蒙古地區生長的蒙古黃耆,含微量元素硒(Se)遠較其他地區為高。 </STRONG></P>
<P><BR><STRONG>這種特色的形成,顯然與不同地區水土中本身所含微量元素的種類和含量有重要關係,正因為如此,藥材中微量元素的檢測,已成為鑒定道地藥材品種方法之一。 </STRONG></P>
<P><BR><STRONG>由上可知,道地藥材品質之所以好,主要是由於該地域具有得天獨厚、特別適合於該種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因而也就特別適宜於某些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形成積累。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2 17:51: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道地藥材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那就是除少數野生品外,已多數屬於栽培品。 </STRONG></P>
<P><BR><STRONG>因而產量大,產地集中。 </STRONG></P>
<P><BR><STRONG>千百年來對藥材不斷精心培育和採取特殊的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不斷總結發展藥材育種、種植、採收和加工的技術,也是形成道地藥材重要成因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如河南的懷地黃、四川彰明(江油)的附子,其栽培與加工技術都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和獨到之處。 </STRONG></P>
<P><BR><STRONG>特殊的栽培技術不僅能調整藥用植物的生態環境,而且能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直接影響,對其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積累以及分佈都緊密相關。 </STRONG></P>
<P><BR><STRONG>據報導,採用適當降低土壤含水量、增施氮、磷肥料及增產靈、B9、三十烷醇等激素,降低光照強度等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伊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鱗莖中生物鹼的含量。 </STRONG></P>
<P><BR><STRONG>在人參栽培中,微量元素鍺(Ge)能在增產方面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道地藥材對採收季節、產地加工,都很講究,這是掌握好道地藥材品質的最後兩道關口。 </STRONG></P>
<P><BR><STRONG>如果進行不適時宜的採收與粗放的產地加工,勢必導致質差效低,而使前功盡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