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7: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血偏盛瘤(子宮肌瘤)</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肖某某,女,30歲,蒙古族,牧民,住內蒙古巴顏淖爾盟烏拉特中旗巴音哈泰蘇木第三巴嘎。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7: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79年2月27日初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病人結婚10餘年未得子,腰、小腹經常痛,兩側腹股溝上方抽搐樣痛並向腰、骶部放射,月經不正常(有時停經幾個月,有時提前),經前腰、小腹、肚痛非常明顯,並伴有全身乏力,手、足掌發熱,頭痛、心悸等症狀、體徵。 </STRONG></P>
<P><BR><STRONG>經旗醫院和內蒙古自治區醫院檢查診斷為子宮良性肌瘤。 </STRONG></P>
<P><BR><STRONG>因患者不願手術治療,經多次服藥治療均告無效,為此求助蒙醫。 </STRONG></P>
<P><BR><STRONG>患者即時病情:腰痛難忍,小腹痛,小便淋漓不止,白帶增多,顏面紅褐色並有蝴蝶斑,脈細、弦,但尺脈較弱,舌微白、黃苔。 </STRONG></P>
<P><BR><STRONG>根據以上病情診斷為婦科血瘀症範疇之血偏盛瘤與婦科寒症,以祛寒、化瘤為治則,採用早服蘇格木勒—7味散3克; </STRONG></P>
<P><BR><STRONG>午用希拉—4味湯15克送服吉日訓—8味散3克; </STRONG></P>
<P><BR><STRONG>晚用中午藥和古日東烏蘭湯15克兩種湯藥送服拉麵那木吉拉15粒。 </STRONG></P>
<P><BR><STRONG>服藥一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7: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79年3月6日二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小腹、輸尿管絞痛及小便淋漓基本緩解,偶有頭痛、頭暈表現,別無其他變化,為此停用午、晚藥的藥引子,改用湯欽—25味散送服外,其他方藥同前。 </STRONG></P>
<P><BR><STRONG>服藥一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7: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79年3月14日三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服上藥後,頭痛、小腹痛,多尿,白帶增多等症狀消失。 </STRONG></P>
<P><BR><STRONG>在服藥期間行經一次,顏色正常,量適中,無腰痛、小腹痛、心悸、煩躁等症狀、體徵。 </STRONG></P>
<P><BR><STRONG>查體無特殊變化,為此將早、晚藥改用都日布力吉烏日勒3克,午取森登—4味湯15克與吉日東烏蘭湯15克混合送服拉西那木吉拉15粒。 </STRONG></P>
<P><BR><STRONG>服藥一個月。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8: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979年5月14日四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病人上述症狀全部消失,月經正常。 </STRONG></P>
<P><BR><STRONG>為鞏固療效,囑病人間斷用藥至1980年1月為止。 </STRONG></P>
<P><BR><STRONG>患者於1981年秋順產一胎。 </STRONG></P>
<P><BR><STRONG>經驗方一、前德木尼(蘇氏驗方)組成:文冠木60克、犀角15克、廣棗65克、肉豆蔻65克、白檀香65克、沉香40克、藏紅花10克、石膏20克、香青蘭20克、丁香20克、北沙參20克、甘草20克、廣木香20克、白豆蔻20克、牛黃10克、白云香25克、麥冬25克、野牛心50克。 </STRONG></P>
<P><BR><STRONG>以上藥研成細粉。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成藥為散劑,一次用15~3克,一日1~3次,白開水送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咳痰、血,顏面青紫,骨、關節酸痛,下肢水腫,除心臟黃水熱、隱匿熱等。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8: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朮沙—7組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廣棗313克、丁香16克、肉豆蔻16克、沉香16克、廣木香16克、阿魏78克、野牛心或兔心1563克。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成藥為散劑,一次15~3克,一日1~3次,白開水送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精神病引起的心臟、神經症狀及赫依病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9: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蘇格木勒—7組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白豆蔻300克、天門冬50克、於掌參50克、肉豆蔻50克、丁香50克、沉香50克、黃精50克。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成藥為散劑,一次15~3克,一日1~3次,白開水送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心、胃「赫依病」,氣滯腰痛,小腹冷痛,月經不調,白帶增多。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9: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查乾古古勒—10組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白云香、草決明、麻子、廣木香、瞿麥、訶子、川楝子、梔子、苦參、石瀝青,上藥等量配勻。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成藥為散劑,一次15~3克,一日1~3次,白開水送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風濕、類風濕性疾病、熱性黃水病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9: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額爾敦烏日勒組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紅花35克、丁香3.5克、白豆蔻1克、蓽撥35克、海金沙4克、全蠍35克、訶子85克、楝子35克、甘草4克、地錦草4克、白云香4克、草決明5克、麻子5克、肉豆蔻6克、石膏25克、草果15克、珍珠25克、牛黃5克、犀角5克、梔子5克、射香3克、白檀香3克、沉香3克、紫檀香4克、廣木香3克、青木香2克、白苣子35克、黑苣子35克、肉桂5克。 </STRONG></P>
<P><BR><STRONG>研成粉,泛水丸。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丸劑(15粒重3克),一次15丸; </STRONG></P>
<P><BR><STRONG>一日1~2次,白開水送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清熱,安神,舒筋活絡,除「協日烏素」,白脈病,半身不遂,風濕,類風濕,布病,肌筋萎縮,神經麻痹,腎損脈傷,瘟疫熱病,瘰癧瘡癰,久熱不愈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29: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六、阿嘎日—35組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沉香30克、紫檀香20克、紅花20克、白豆蔻20克、訶子20克、旋覆花20克、細辛20克、草烏20克、木棉花20克、胡黃連20克、黑云香20克、白云香10克、山沉香30克、白檀香20克、石膏20克、肉豆蔻20克、草果仁20克、梔子20克、白頭翁20克、瞿麥20克、全石榴20克、北沙參20克、丁香20克、木香20克、地丁20克、苦參20克、川楝子20克、珍珠杆20克、馬錢子(制)20克、山萘20克、廣棗20克、兔心20克、土木香20克、麝香0.1克、降香20克。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散劑,一次用15~3克,一日1~3次,溫開水送服或蒸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山川熱、赫依熱,胸滿氣喘,乾咳,痰少,遊走刺痛,心悸失眠,神昏譫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0: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七、敖畢德斯烏日勒(又名滿阿格熱力布,蘇氏驗方)組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天仙子60克、胎盤50克、廣木香40克、沉香25克、阿魏25克、肉豆蔻25克、廣棗25克、紫硇砂25克、白豆蔻25克、丁香25克、當歸20克、兔心15克。 </STRONG></P>
<P><BR><STRONG>研成細粉,用蜂蜜、牛奶適量打丸。 </STRONG></P>
<P><BR><STRONG>劑型、劑量、用法:丸劑(每丸重3克),一次15~3克,一日1~2次,溫開水送服。 </STRONG></P>
<P><BR><STRONG>適應證:赫依偏盛的烏那德格病(類似於癲癇病)。 </STRONG></P>
<P><BR><STRONG>(吳元黔編) 宣導寒溫內外統一的萬友生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0: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萬蘭清整理</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編者按:萬友生教授自幼繼承祖業而學醫,又經在江西國醫專修院深造,根基雄厚,博古通今。 </STRONG></P>
<P><BR><STRONG>從事中醫工作近60年,不僅臨床經驗非常豐富,且在教學、科研方面亦成績斐然。 </STRONG></P>
<P><BR><STRONG>在中醫學術理論上長期致力於寒溫內外統一的研究,見解獨到,卓有成效。 </STRONG></P>
<P><BR><STRONG>本文介紹了萬氏自覺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思想,並應用於中醫理論研究,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建樹。 </STRONG></P>
<P><BR><STRONG>在編輯此稿過程中,深感萬氏對傷寒、溫病各學派的學術思想精華瞭若指掌,尤其是對傷寒厥陰病、李東垣所創脾胃學說和陰火理論的研究,稱得上是立意高屋建瓴,議論縱橫捭闔,既來源於前人,又高於前人,令人折服。 </STRONG></P>
<P><BR><STRONG>且處處聯繫臨床實際,絕非玩弄文字概念之作,故其所創造的理論,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STRONG></P>
<P><BR><STRONG>萬氏臨證獨具特色,其辨證思路統寒溫內外於一爐,重體質,抓主症,善斡旋,重脾胃,顧陽氣,有方有守,主張「大劑量說」而不排斥「小劑量說」,與其學術思想之精華一脈相承,緊緊相扣。 </STRONG></P>
<P><BR><STRONG>所舉名案五則,條分縷析,不誇大,不飾非,論得實事求是,有失亦不加掩蓋,令人讀之愛不釋手。 </STRONG></P>
<P><BR><STRONG>醫論醫話 論及寒溫內外統一、五淫之說、經方的臨床應用,均是數十年經驗的總結,言之有據,言之成理,文辭流暢,邏輯嚴密,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好文章。 </STRONG></P>
<P><BR><STRONG>最後介紹經驗方三首,配伍精闢,平正通達,簡便易行,療效確切,適於推廣應用。 </STRONG></P>
<P><BR><STRONG>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的同仁,若能認真學習先生的經驗,一定會受到深刻的啟迪,獲益良多。 </STRONG></P>
<P><BR><STRONG>深入長沙久探幽,寒溫一脈本同流; </STRONG></P>
<P><BR><STRONG>內傷外感終須合,熱病書成素願酬。 </STRONG></P>
<P><BR><STRONG>———萬友生《熱病學?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0: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萬友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男,別號松濤。 </STRONG></P>
<P><BR><STRONG>江西省新建縣西山鄉人,生於1917年農曆9月21日。 </STRONG></P>
<P><BR><STRONG>幼從飽學儒士習文十載,愛好書、畫、詩、棋。 </STRONG></P>
<P><BR><STRONG>長而奉父命繼承祖業(曾祖父乃商而醫者,祖父僅承其商業,常以未能繼其醫業為憾)學醫,就讀於江西國醫專修院,三年(1934~1937年)有成,出而問世。 </STRONG></P>
<P><BR><STRONG>適值八年抗戰、十年內戰,攜家輾轉行醫於贛江兩岸之城鄉。 </STRONG></P>
<P><BR><STRONG>醫途雖苦,蔗境彌甘,學驗漸豐,醫名漸顯。 </STRONG></P>
<P><BR><STRONG>自1951年起,參加江西省人民政府衛生廳從事中醫工作,先後任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江西中醫專科學校和江西中醫學院教導副主任,內科和傷寒溫病、熱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等職,並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江西省中醫學會名譽會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及主任醫師。 </STRONG></P>
<P><BR><STRONG>為我國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高級知識份子。 </STRONG></P>
<P><BR><STRONG>治學崇尚張仲景《傷寒論》和吳鞠通《溫病條辨》,兼采上自《內經》、《難經》,下及歷代寒溫各家學說之長,極力宣導寒溫統一。 </STRONG></P>
<P><BR><STRONG>且善取西醫及現代科學之長,為我所用。 </STRONG></P>
<P><BR><STRONG>對當代中醫界新人新作十分注重,認為中醫學只有不斷地革新前進,才能跟上現代科學發展的步伐,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STRONG></P>
<P><BR><STRONG>主要著作有《傷寒知要》、《寒溫統一論》和《熱病學》三書。 </STRONG></P>
<P><BR><STRONG>在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醫案、醫話130余篇。 </STRONG></P>
<P><BR><STRONG>他領銜的國家科委「七五」攻關中醫急症科研課題———應用寒溫統一熱病理論治療急症(高熱、厥脫的臨床研究)獲199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寒溫統一論》一書還獲得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神農杯」優秀獎。 </STRONG></P>
<P><BR><STRONG>現正以75歲高齡,老當益壯地活躍在臨床第一線,為其高徒傳授技藝,決心為當代中醫界首次高層次師承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0: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萬氏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中醫臨床、教學、科研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主要體現在寒溫統一與內外統一的熱病理論及其厥陰病理論,脾胃理論及其陰火理論的發展上。 </STRONG></P>
<P><BR><STRONG>一、對熱病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萬氏的寒溫統一和內外統一的熱病學術思想,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指導下,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艱苦過程而逐漸地形成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1: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指導思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自覺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萬氏自50年代起,即自覺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認為只有正確地運用其觀點和方法,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確掌握中醫學,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STRONG></P>
<P><BR><STRONG>他曾寫了《從〈實踐論〉看中醫》和《從〈矛盾論〉看中醫》兩篇文章,緊密聯繫中醫學,暢談了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心得體會。 </STRONG></P>
<P><BR><STRONG>他深刻地認識到,中醫診療疾病的過程,是由感覺(即「四診」)→判斷推理(即「辨證」)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與否,又須通過臨床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STRONG></P>
<P><BR><STRONG>認為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闡述,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和復雜性,在病因方面強調內因起決定作用等等。 </STRONG></P>
<P><BR><STRONG>正確思想方法的確立,使之在此後40餘年的中醫理論與臨床,尤其是熱病學說的研究中,如獲南針。 </STRONG></P>
<P><BR><STRONG>.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但事物是在不斷地變化的,科學也隨之不斷地發展著,中醫藥學也在不斷地發展著。 </STRONG></P>
<P><BR><STRONG>發展需要對前人留下的知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 </STRONG></P>
<P><BR><STRONG>幾千年文明史積累而成的中醫藥寶庫中,也存在著應予揚棄的糟粕,不能良莠不分,一概接受,經典著作也不例外。 </STRONG></P>
<P><BR><STRONG>比如對《傷寒論》這部不朽的經典,萬氏就認為應當實事求是,批判地繼承,不能無限拔高到如所謂「一部《傷寒論》可治萬病」的峰極之上。 </STRONG></P>
<P><BR><STRONG>他在1962年為江西中醫函授大學編寫的《傷寒論》講義中,就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否定了「燒散」治陰陽易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對歷代名醫名著,也多能在充分肯定其獨到見解的基礎上,聯繫實際,分析其不足之處,予以補充、完善。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凡事必先知其不足,然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STRONG></P>
<P><BR><STRONG>若一味尊經崇古,把古人捧濰醫學發展的頂峰,則無進取可言。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1: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強調理論要通過實踐檢驗</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理論中的許多問題,往往眾說紛紜,令人莫衷一是。 </STRONG></P>
<P><BR><STRONG>對此,有人主張「群言淆亂衷於聖」,即向古聖人求教。 </STRONG></P>
<P><BR><STRONG>萬氏則認為應衷於臨床實踐,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STRONG></P>
<P><BR><STRONG>比如對《傷寒論》厥陰病篇這一「千古疑案」,歷代醫家大都悉由舊章,隨文衍義,竟使傷寒厥陰病成為以上熱下寒的烏梅丸證為主的疾患。 </STRONG></P>
<P><BR><STRONG>萬氏認為,這是不合於傷寒厥陰病的臨床實際的。 </STRONG></P>
<P><BR><STRONG>1980~1991年間,萬氏連續發表有關傷寒厥陰病的論文,提出切合現代熱病臨床實際的觀點,受到國內外同仁的讚賞。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可靠的真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1: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三個發展階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對傷寒學說的研究及其《傷寒知要》的完成(1)深入淺出:萬氏稟承師訓,深入長沙,寢饋其中,樂此不疲。 </STRONG></P>
<P><BR><STRONG>至50年代末,寫成《關於傷寒論的初步研究》和《傷寒概說》。 </STRONG></P>
<P><BR><STRONG>至60年代初,為江西中醫學院函授大學寫成計30萬字的《傷寒論講義》。 </STRONG></P>
<P><BR><STRONG>繼而又為廈門大學華僑中醫函授部寫成計70萬字的《傷寒論函授講義》和《傷寒醫案選》(惜均毀於十年動亂)。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2: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拾遺補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萬氏對近今研習原有22篇的《傷寒論》大都只取其中10篇(即三陰三陽及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而棄置其他12篇,頗表遺憾。 </STRONG></P>
<P><BR><STRONG>認為「傷寒例」等篇可貴之處不少,仍然值得珍視。 </STRONG></P>
<P><BR><STRONG>從而發表了《對傷寒例、平脈辨證和可以不可方治的體會》一文以拾遺補缺。 </STRONG></P>
<P><BR><STRONG>並把它作為《傷寒總論》編入江西中醫學院1959年內部出版的《傷寒講義》中。 </STRONG></P>
<P><BR><STRONG>這一見解,即使在90年代的今天,仍然值得認真考慮。 </STRONG></P>
<P><BR><STRONG>又,《傷寒論》禹餘糧丸方已佚,萬氏通過臨床驗證,體會到古本《傷寒論》的禹餘糧丸方療效確切,可補其缺。 </STRONG></P>
<P><BR><STRONG>並就禹餘糧丸證主症「小便已陰疼」加以闡發,著眼於「已」字,辨尿痛一症的虛實。 </STRONG></P>
<P><BR><STRONG>曾以《關於傷寒論禹餘糧丸證問題》為題,在《浙江中醫藥雜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STRONG></P>
<P><BR><STRONG>這對於一見尿痛,不問尿時、尿後,只知清利濕熱者,應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2: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崇實黜虛</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萬氏認為《傷寒論》是一部崇實黜虛的辨證論治的經典,它的精萃主要在方與證間。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對待歷代傷寒注家在理論上的爭鳴,必須採取崇實黜虛的態度。 </STRONG></P>
<P><BR><STRONG>即應從其方證實際去衡量,而不應離開方證去空談。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傷寒營衛之爭,方中行等注家所拘執的桂枝湯治風傷衛、麻黃湯治寒傷營、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的太陽病三綱鼎立之說,是鑿分風寒,割裂營衛,不符合太陽病方證實際的。 </STRONG></P>
<P><BR><STRONG>如大青龍湯所主治的實際是表寒裡熱實證,故其方既用麻黃湯以發散表寒,又用石膏以清解裡熱,足見此方並非為所謂風寒兩傷營衛而設。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萬氏擇善而從柯琴之注。 </STRONG></P>
<P><BR><STRONG>再如表實表虛之爭,一般認為太陽病風寒邪實於表,不存在虛證,所謂表虛只是相對表實(即汗出脈緩與無汗脈緊)而言,表實麻黃湯證固然是實證,但表虛桂枝湯證卻不能認為是虛證。 </STRONG></P>
<P><BR><STRONG>萬氏根據太陽病桂枝證原文一再提到脈浮虛弱,並結合前人和自己的經驗,證明了它確是表寒證中的虛證(風寒邪實而衛陽正虛),桂枝湯確是辛溫解表法中的攻(發散風寒)中帶補(扶助衛陽)之方。 </STRONG></P>
<P><BR><STRONG>他所發表的《論風傷衛、寒傷營和風寒兩傷營衛》以及《略論太陽病中風表虛與傷寒表實》兩文,就是為此而作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6:32: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由博返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60年代後,萬氏對傷寒病因病機等重大理論問題,已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作了系統整理和深入闡發。 </STRONG></P>
<P><BR><STRONG>如他繼《傷寒鬱陽化熱論》和《再論傷寒鬱陽化熱》後,發表了《傷寒病因病機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STRONG></P>
<P><BR><STRONG>從而由博返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著成了《傷寒知要》。 </STRONG></P>
<P><BR><STRONG>此書言簡意賅,暢談了理論研究心得和臨床治療體會,力求突出其精華,抓住其本質,以知其要。 </STRONG></P>
<P><BR><STRONG>尤其是以傷寒厥陰病為突破口,大量地引進了近世溫病厥陰證治以充實之,開拓了寒溫統一的思路。 </STRO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