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渠意外發現秦東陵 “秦東陵是一個偶然機會下發現的。”提起秦東陵,秦東陵文管所所長高海鋒頓時來了興致。 他說,1986年春,臨潼韓峪油王村民王學良報告當時的(臨潼)縣文管會,說在范家村北群眾修水渠時發現有兩條夯土道子。 縣文管會馬秉岐便同王學良進行現場調查,回來後匯報給縣領導及省考古所秦陵工作站站長程學華。 再次經過現場調查之後,由縣文管會同省考古所組成調查組,進行勘探。 一個月時間查明兩處夯土道子為兩座“亞”字型大墓。 大墓為東西向,主墓道在東。 同時發現以兩座大墓為中心,以天然壕溝和人工壕溝作屏障組成一個完整的陵園。 陵園南北寬1800米,東西長4000米,總面積72萬平方米。 在陵園內有深6米,上口寬10米左右成圜底的人工隍壕,另有陪葬墓區兩處,陪葬坑三處,建築遺址四處。 在基本調查清楚一號陵園的基礎上,於1986年7月14日在臨潼召開了研討會。 有關專家經過對調查資料的論證、分析,結合現場查看和典籍記載,大家一致認為韓峪古大墓就是“秦東陵”,這樣秦東陵的名字就正式叫出去了。 陵園面積超24平方公里。 其後,又經過半年勘探調查,相繼發現二號陵園、三號陵園。 二號陵園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也有天然溝道和人工修葺的溝道相通成一完整的防禦設施。 園內發現“中”字型大墓一座,“甲”字型墓兩座(其中一座丘隴之下為兩個甲字型大墓),陪葬墓區兩處,陪葬坑一處,地面建築遺址一處。 三號陵園範圍東西長282米,南北寬183米,由兩條天然壕溝和一條人工壕溝組成一長方形的防禦設施。 人工壕溝上口寬6米,底寬3米。在陵園內有一“中”字型大墓,地面建築遺址兩處。 兩處陪葬墓區均在陵園之外,未發現陪葬坑。 1988年文物普查時,在一號陵園南直線距離2公里許的馬斜村發現30餘米長的一段花土道子,後經勘探調查發現為一“亞”字型大墓。 以該大墓為中心形成一完整的陵園,東西長500米,南北300米,同樣以天然溝道和人工修葺的溝道作為防禦設施。 園內除亞字型大墓外,陪葬墓區一處,地面建築遺址兩處,未發現陪葬坑。 在陵園外面有兩座大型甲字型大墓。 據介紹,現已發現的四座陵園合計面積超過24平方公里,共有“亞”字型大墓3座。 一號陵園內的“亞”字型大墓M1和M2在東西通長220米,南北通寬128米和137米的範圍中,封土高僅4米。 四號陵園中的“亞”字型大墓東西通長278米,南北通寬181米的範圍內,未有墓塚堆積,而且在墓的中部,墓室之上東西通長略顯有些低凹,現為一條大道,也可能是山洪沖刷所致。 大墓墓主身份成謎。 根據《史記》記載,明確葬於秦東陵的有:昭襄王、莊襄王、悼太子、宣太后、孝文王、帝太后等六人。那麼,這六人中誰有資格享有天子型製的“亞”字型大墓的禮遇呢? “關於'亞'字型大墓墓主的身份,多年來爭議不斷。”秦東陵文管所的高海鋒所長告訴記者,從《史記》看,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在昭襄王時,週已亡,以周為盟主之邦的周聯盟,至此時已完全瓦解。 到昭王十九年便已稱帝,這時其盟主地位已完全確立。 至昭王五十六年卒時,便以天子級別相葬,看起來秦東陵中有一座“亞”字型大墓應為昭襄王的墓了。 另外,史料明確記載葬於芷陽的有莊襄王,莊襄王也有享用“亞”字型大墓的資格。 “兩座'亞'字型大墓已有了歸屬,那麼,第三座'亞'字型大墓墓主會是誰?據專家推測,墓主應是帝太后。” 高海鋒說,一號陵園內兩座“亞”字型大墓並列一起,從其形制規格、外形、夯層等等看來基本為同時所築,結合有關史料分析,大墓主人基本排除了悼太子、宣太后、孝文王。 那麼,帝太后能否享用“亞”字型大墓的規格級別呢? 帝太后死於秦始皇十九年,這時除燕楚還未最後歸降之外,其他幾雄已全部被秦滅掉。 統一之勢,大局已定。 加上秦始皇初即位,便開始為自己建造驪山陵,那規模、規格遠遠大於其他先王陵墓。 始皇十九年他僅剩的一個先輩人物就只有帝太后了。 這時“續六世之餘烈”,“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基本已定,他以天子級相待其母也是自然的了。 據此推測,一號陵園中有一座“亞”字型大墓很可能是帝太后的了。 高海鋒說,關於大墓墓主身份的分析,只能是根據有關情況和史籍記載進行推論,有待考古發掘證實。 墓室有四層青膏泥與木炭保護。 根據史籍記載,位於馬斜村的四號陵園的“亞”字型大墓為芷陵。 經實際勘查,四號陵園這座“亞”字型大墓東西通長278米,南北寬181米,墓室為東西56.5米×南北55米,中心探孔深25米至槨蓋。 在距地表14米以下有四層青膏泥與木炭相間達11.4米,可見保密之嚴密。 四號陵園這座“亞”字型大墓同一號陵園兩座“亞”字型大墓不同的是:四條墓道均有耳室;墓室有四層青膏泥與木炭相間保護。 根據這些特點,該墓可能為昭襄王之墓。 在該墓的南面200餘米外,有一大型“甲”字型墓,可能為與昭襄王合葬的唐太后的墓了。 另外,據專家分析,秦東陵二號陵園及三號陵園中的兩座“中”字型大墓墓主有可能是悼太子和宣太后。 (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