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7-7 17:09 編輯
【各地“蝸居”男女辛酸的生活】
2010年7月,佛山赫然出現了住人集裝箱。
在海八路與桂瀾路交界處的公路旁,停著一輛大卡車,上面寫著“住人集裝箱,每天僅6元。”
2010年1月,現年40歲的中西淳(音譯)去年聖誕節失業。對他而言,他的家比一台臥倒的立式冰箱大不了多少,美國媒體的報道更悲情地用“棺材大小”描述中西淳的“格子間”。
不少失業或面臨失業的“蟻族”不得不入住只能橫著爬進去的“蝸居”——“膠囊旅社”。
隨著“地王”接連現身,很多人認爲在地價推動下,房價猛漲。
金融危機之下,就業那麽難,更不用說買房子了,剛畢業的大學生怎麽辦?2009年7月,一位姑娘把公司的衛生間兼雜物間改造成自己的蝸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內活得自由自在,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花錢。
2010年9月3日,安徽省來安縣汊河鎮水上新村252號,王家福一家四口蝸居在水上一條破船上有十年之久。
十年,老王的“家”仍是毛墻毛地,即沒吊頂、也沒做何裝飾,只是將寬窄不一的木地板和7個簡易門刷成了橘紅色。
餐桌上放著一個搪瓷杯非常醒目,杯口多處裸露出了鐵銹。
渝中區朝天門2010年7月出現“房車族”———拆掉坐椅,安上一張床、裝上空調,報廢麵包車搖身一變,成了員工宿舍。
若遇檢查,還可立刻轉移。
麵包車內原有的坐椅已經拆除,換成了一張放著被子的單人床,床頭還有一把電風扇,呼呼地吹著。
英國倫敦一套兩個臥室的公寓房2009年12月招標出售,它的售價是55萬英鎊。
這套房子位于倫敦西部謝潑茲-布什地區的戈德霍克路。
其奇特之處在于,它只有66英寸寬!據稱這是不列顛最瘦的房子!這套房子有五層——地下室、底樓、二樓、三樓和四樓,有大約1000平方英尺的面積。
貧困生房屋被雨摧毀蝸居樹上,貧困生吳萬杰是玉林市玉州區人,他們一家4口原住在新團社區下馬嶺的一座泥巴房裏。
5年前的一個晚上,泥巴房在一場狂風大雨中轟然倒塌了。
此後,一家人便借住到外婆家的泥巴房裡。
香港人口稠密,爲數不少的老弱貧苦人聚居在人口密度極大的舊樓床位,各以鐵絲網圍住,密密麻麻地困在俗稱“籠屋”之內。
香港的籠屋,又被稱爲床位寓所,是指一個單位內有十二夥或以上租戶,幷共享厨房、厠所。
法國爲解决大學生住宿緊張問題,將集裝箱改建成可移動的大學生宿舍。
首批集裝箱公寓2010年9月在勒阿弗爾市落成,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長瓦萊裏?貝克雷斯和勒阿弗爾市市長安東尼?魯弗納克出席了落成剪彩儀式。
今年的新學期到來,將有100名學生住進這些全新的公寓。
2010年5月9日,重慶南岸某居民小區,一家餐飲企業在該小區內買了7套房子,住進密密麻麻的年輕男女,加起來起碼有200人。
由于出入人多,在同一小區居住的居民坐電梯都要等半小時,常有陌生人隨便進出居民樓,晚上睡覺還能聽見樓下嬉笑打鬧。
鄭州市一棚戶區院落,現年64歲的退休礦工陳新年每天都會帶上礦燈和工具,下到地底掘進。
他的目標是在地下挖出一套三居室,給一家人改善居住條件。
挖了整整4年,2010年9月,已挖掘出50平方米空間,開始住人了。
英國版“蝸居”:倫敦最小公寓還沒檯球桌大,2010年3月,現年49歲的英國男子雷爾?貝克在寸土如金的倫敦是個令人羡慕的“有房族”,雖然他的住宅面積甚至還不如一張斯諾克檯球桌的面積大!原來雷爾生活在全英國“最小的公寓”裏,該公寓的住宅面積僅有5.6平方米。
加拿大一處被稱爲“世界上最小房子”的民宅,2010年4月挂牌出售。
雖然面積不到30平米但知名度極高,該房售價高達11萬英鎊。別看房子僅2米寬、14米長,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房子位于加拿大多倫多市小意大利區,名叫“小房子”。
驢圈改成1。8米寬蝸居 成英國最窄的“蝸居”,房子已經成爲現代人最渴求的“大件”之一,其中小戶型房屋尤其搶手,縱使“蝸居”亦無怨無悔。
2010年2月,英國英格蘭南部蘇塞克斯郡的一座長僅6.4米、寬僅1.8米的超小戶型房屋堪稱最名副其實的“蝸居。
2008年11月20日,一個《絕對是最剽悍的迷你戶型》的轉帖在網上受到熱捧。
原來,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一家房東竟利用廢弃的樓梯間過道,搭建了一間功能齊全的迷你屋,被網友們稱爲史上最牛最小功能最齊的房子,多數網友稱被“雷”到。
引自:http://bbs.news.qq.com/b-1001024026/87083.htm |